文化州市第三中學 何淑良
提高文言文閱讀效率的實踐探索
文化州市第三中學 何淑良
文言文是一種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語言形式,更是一種文化載體,它不僅傳承了文字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傳承了多年的豐厚的人文精神。文言文是文化史、文學史的集成,它讓我們領(lǐng)略了詩經(jīng)的質(zhì)樸、離騷的瑰麗、先秦的流暢、漢賦的華貴、唐詩的雍容、宋詞的典麗。然而,試觀我們身邊的文言文教學,不少教師的文言文教學已經(jīng)走入了這樣一個誤區(qū),文言字詞句法一處不漏,不厭其詳,縝密嚴實,而課文的思想精髓卻忽略不講或泛泛略過。學生學得辛苦,不論詳略,筆記記得密密麻麻,成了語法知識的籮筐。如果文言文教學僅局限在字詞篇章的分析,必然會使文言文課堂教學陷入一種機械枯燥的模式,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偏離最終的教學目的。要讓學生能讀懂文言文,涵詠文言文之美,提高閱讀效率,文言文教學就要注意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獲得其文字之趣,又深得其典雅古樸的文化氣息。
要讀懂文言文,必須掌握一定的字詞句式,有一定的文言基礎(chǔ),這是由文言文的特殊性決定的。近代學者王國維曾很坦率地對別人說,他讀《尚書》有十分之五不理解,讀《詩經(jīng)》也有十分之二三不理解……雖然我們的學生文言文功底與大學者相去甚遠,理解能力也沒有要求達到那么高的水準,但畢竟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表達有很多不同之處,這決定了掌握一定文言字詞基礎(chǔ)的重要性。選編入教材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承擔一定的語法知識,或詞類活用、或虛詞句式等?,F(xiàn)在考試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分散在三年的語文課文中,如2007年廣東卷的“善”、“錄”?!而欓T宴》“項伯素善留侯張良”的“善”,就是“友好,與……交好”的明證;“錄”,我們在初中學習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家貧……手自筆錄”,就會清楚《郭生》的意思也該同義?,F(xiàn)在考試中所考查的文言虛詞也是中學課本中多次出現(xiàn)過的。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中的“于”字(《勸學》);“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敝械摹爸弊郑ā队伟U山記》)。文言知識點確實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逐一落實。老師們不妨將知識目標序列化,每一篇課文落實一定的字詞句式。如《勸學》一課中的虛詞“而”字出現(xiàn)了16次,《出師表》一課中的虛詞“以”字出現(xiàn)了23次,是虛詞教學重點。句子的“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是句式中定語后置范例;《季氏將伐顓臾》一課中就不能不講它“無乃爾是過與”的倒裝句。從語法角度看文言文課文,是語法范例,基本的字詞句掌握落實后,還要能夠遷移應用,老師可以聯(lián)系對比,進一步強化鞏固知識點。例如:“百姓皆以王為愛也”的“愛”是“吝嗇”的意思,而“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愛”又是“吝嗇”之意?!懊晒蕵I(yè),因遺策”的“因”與現(xiàn)代成語“因循守舊”的意思一樣?!吧剖颊邔嵎?,克終者蓋寡”的“克”與成語“克勤克儉”一樣都是“能夠”的意思。
對語法知識,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把一字一句都搞清楚、搞扎實,實實在在掌握詞義、句式及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唯有如此,學生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既學得扎實,又學得靈活,逐漸形成獨立閱讀、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從而提高文言文閱讀效率。
葉圣陶先生說:“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學習語文,必須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惫湃藢W習文言文的方法,把一篇文章從頭到尾誦讀和背誦,在讀中體味文言文美感,在誦讀中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好方法,它對語匯材料的積累,對整體文句的感性積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更大。詞匯、句式如果已化為自己的知識,融入自己的思維中,就逐漸形成一種語感,形成一種下意識。譬如,學習《祭妹文》,通過誦讀,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所寫的人和事,而且可以比較快地感受到作者痛惜、哀傷、悔恨的真摯感情,從整體上體會到這種感情是越來越濃烈的,最后達到了頂點,局部又有起伏,“兄妹讀書”一段則要輕快一些,輕快之中卻暗含悲情。在這里,誦讀既是認知的手段,又是感受體會感情和意境的手段。
我們不但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還需要增加學生對精粹文言文的背誦量。那么,怎樣的才算是精粹的文言文呢?當然是那些“語言表達典范,文化內(nèi)涵豐實,思想內(nèi)容健康,便于吟誦記憶”(洪鎮(zhèn)濤語)的文言文?,F(xiàn)行語文教材中就有很多,除了已經(jīng)要求背誦的,還有《病梅館記》、《阿房宮賦》等篇的全文。同時,還可適當補充一些課外的篇目,重點是短小精悍的駢、賦片段,優(yōu)秀的駢、賦,譬如《洛神賦》、《滕王閣序》往往內(nèi)容豐厚,詞章華麗,行文流暢,音韻和諧,瑯瑯上口,特別適合學生背誦。流傳下來的名言佳句,多為駢偶就是明證。為了提高背誦效率,可以順藤摸瓜抓住關(guān)鍵詞。學生背誦時常背到一個地方時會突然“卡脖”,下句怎么也想起來,此時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個字,他就又能接著背下去。針對此,可用首字提示的方法:把每一句的第一個字寫下來,作提醒之用。如學生普遍認為比較難背的《歸去來兮詞》的第二段,在背誦時把“舟、風、問、恨、乃……”等字寫在一張紙上以便在“卡脖”時提醒自己。如此往復,就記住了這張圖譜,直到最后不看這些字也能背出。背誦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復,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閱讀面的擴大,知識的豐富,學生對這些已經(jīng)“吞下去”的“精粹語言”,通過不斷的“反芻”和揣摩,將會有新的領(lǐng)悟和體會,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文化認同感也將因此而大大增強。背誦積累定會使學生終身受益。誦讀培養(yǎng)語感不僅對語法知識的融會貫通有幫助,對語言表達也有無形的影響。朱光潛在《談美》之十三“創(chuàng)造與模訪”中就曾用心理學生理學的原理解說這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朗讀既久,則古人之聲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跡‘拂拂然若欲我之喉舌相習’這種痕跡一旦加深,到了表達時就會復活,語句就會自然的從口中溢出,寫來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濒斞浮⒐?、胡適、老舍、巴金、曹禺、梁實秋、林語堂、周作人等一系列大師之所以有如此典雅凝練的文字,跟他們深厚扎實的文言根基是分不開的。同理,每年高考作文,都有個別考生寫成文言文佳作,考生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得益于平時對文言文的誦讀積累。否則,連閱讀都感到困難重重,更何況是運用文言文創(chuàng)作呢?
這種從小就形成的以文言為本位的“語感”,會奠定他們語言文字表達的基本格局,形成他們文字表達的“下意識”,使得他們在運用詞匯時,總是比較純粹、凝練、典雅、古樸,能自如地從古詩文中選取極富有表現(xiàn)力和生命力的詞匯,這對我們現(xiàn)代語文教學是一個很好的啟發(fā)。誦讀文言文,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閱讀效率的又一途徑。
文言文是一面打開通向了解中華文明中華歷史的窗口,它能讓學生穿越時空去閱讀、思考、吸取,與兩千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精髓。這是中學語文教學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提高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使命。課文的內(nèi)容畢竟是有限的,學生要有更豐富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必須要有針對性地補充內(nèi)容。
例如,要使學生對孔子思想有深入的了解,單一的一篇《季氏將伐顓臾》是不夠的,可以補充《論語》的其它重點篇目和《孔子傳》、《史記·孔子世家》等文章。教學《赤壁賦》,可以補充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余秋雨先生的《東坡突圍》。這種專題式教學能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知識,更深刻的理解。現(xiàn)行教材在時間跨度上編排了近千年的文化精品,不足之處在于了解深度不夠。現(xiàn)在流行的文化快餐造成學生的文化根基膚淺,文史知識貧乏,原因就在于對古代文化、古代文學缺少深入了解。巴金先生自小熟讀《史記》,于是有了洗練樸實的語言風格,這對我們是一個啟發(fā)。在教學中可以向?qū)W生推薦選讀一本文言著作,如儒家經(jīng)典《論語》、《孟子》、《荀子》、《史記》、《孫子兵法》、《三國志》等。唯有專題式教學才有深入的理解,才有深刻的感悟,才有堅定的傳承。
正像詩人流沙河詩中所寫的:“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tài),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币屛覀兊膶W生都具有這個心態(tài)、這個耳朵,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不至于迷失自我,堅守住傳統(tǒng)文化,那就要讓學生會讀文言文,喜歡文言文,會用這個語言工具去古代文學的知識寶庫、精神寶庫里汲取精華;就要我們的老師做到重視文言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開發(fā),在教學中挖掘“古者幽深淡遠之旨,文字之趣”。果真這樣,就會提高文言文閱讀的效率。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