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剛,陸松華,陳海生,季鳳俊,葉 飛
(海安縣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南通226600)
雙胸腔引流管在食管癌手術中的應用
楊長剛,陸松華,陳海生,季鳳俊,葉 飛
(海安縣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南通226600)
目的探討在食管癌手術中應用雙胸腔引流管引流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該院行左胸徑路食管癌根治術患者197例作為觀察組,采用雙胸腔引流管引流;另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在該院行相同手術患者194例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單根胸腔引流管引流。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胸腔引流量、胸腔包裹性積液發(fā)生率、肺不張發(fā)生率、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胸腔引流量較對照組明顯增加,而術后胸腔包裹性積液、肺不張、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等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雙胸腔引流管引流與傳統(tǒng)單根胸腔引流管引流比較具有一定優(yōu)勢,值得推廣。
胸腔; 引流術; 胸腔積液; 食管腫瘤; 手術后并發(fā)癥
食管癌根治術為食管癌的首選治療方式,術后常規(guī)行胸腔引流,排出胸腔內因手術操作產生的積血、積液及積氣等,以消滅無效腔,恢復和保持胸腔內負壓,促使肺盡快復張,防止發(fā)生各種心肺并發(fā)癥。傳統(tǒng)的引流方法易殘存積液,不利于術后肺復張。為改善該狀況,本科從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對食管癌手術胸腔引流法進行改良,應用了雙胸腔引流管,取得較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行左胸徑路食管癌根治術患者197例作為觀察組,采用雙胸腔引流管引流。其中男139例,女58例;年齡43~84歲,平均(61.98±11.33)歲。另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行相同手術患者194例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單根胸腔引流管引流。其中男132例,女62例;年齡50~77歲,平均(63.48±9.1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觀察組:關胸時在縱隔床放置22號硅膠胸腔引流管至主動脈下(吻合口位于主動脈上)或吻合口旁(吻合口位于主動脈下),在引流管上預留4~6個側孔,引流物經左側胸壁引出;同時在左胸放置1根26號硅膠胸腔引流管達胸頂部,在引流管上預留4~6個側孔,引流物同樣經左側胸壁引出。(2)對照組:關胸時常規(guī)放置單根26號硅膠胸腔引流管。術后觀察兩組患者72 h內胸腔引流量,術側和對側胸腔包裹性積液、術側肺不張(胸部X線片)、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等。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72 h內胸腔引流量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術側及對側胸腔包裹性積液、術側肺不張、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大量臨床研究資料證明,到目前為止,手術治療仍然是食管癌的首選治療方式[1]。胸腔閉式引流是決定食管癌手術治療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排除胸腔積液、積氣,恢復和保持胸腔內負壓,使肺順利復張,防止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隨著手術技術的發(fā)展及觀念的更新,尤其是隨著比利時布魯塞爾Louvain醫(yī)學院的Jean-Marie Collard博士及其同事提出的“骨骼化”食管癌根治術的推行,將食管周圍組織連同食管整塊切除,包括局部區(qū)域淋巴結和軟組織,使手術切除范圍增大,術后滲出明顯增加[3];并且近年來手術中電刀、超聲刀使用增加,術后焦痂脫落,胸腔滲出時有增加;因而食管癌手術后充分、有效的胸腔引流尤其重要。本研究中觀察組采取雙胸腔引流管,改善術后胸腔引流,術后72 h內胸腔引流量較對照組明顯增加;通暢的引流減少了術后胸腔包裹性積液、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于在手術中整塊切除了縱隔組織,使左右胸腔相通,術中空氣及血液等會流入對側,手術結束時需吸除對側胸腔的積液、積氣,有學者認為必要時留置雙側胸腔引流管[4]以利于引流右胸積液積氣??v隔引流通暢,能減少對心臟迷走神經的刺激,減少術后心律失常發(fā)生;縱隔引流通暢,胸腔內張力降低,對縱隔內結構的壓迫減輕,利于心臟收縮、舒張,利于肺復張,肺順應性升高,肺通氣良好,使動脈血氧分壓升高,減輕右心負荷,可明顯減少心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是留置雙側胸腔引流管不利于術后患者的床上活動,有可能會導致肺不張甚至深靜脈血栓等嚴重后果[5]。作者認為,由于整塊切除縱隔組織,使右胸腔與縱隔完全敞開相通,放置縱隔引流管可以充分引流出右側胸腔的積液、積氣,而且2根引流管同經左側胸壁引出,不影響患者術后活動,不增加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本研結果顯示,觀察組對側及術側胸腔包裹性積液、術側肺復張、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等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縱隔放置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目前食管癌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已大幅度下降,但由于接受手術治療患者年齡越來越大,往往伴有多種基礎疾病,且術后營養(yǎng)消耗大,胸內吻合口瘺仍是食管癌術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也是最主要的死因[6],其病死率高達50%,如何更有效地治療胸內吻合口瘺始終是食管外科的難題。賈忠偉[7]認為,食管癌術后胸內吻合口瘺采用二次開胸手術放置通暢的胸腔引流,全身加大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治療等措施,治療風險大、死亡率高。同時Gil-Rendo等[8]認為,縱隔放置引流管能有效引流局部積血和滲出,減少吻合口局部積液,是減少吻合口瘺發(fā)生的有效方法。而且縱隔引流管在發(fā)生吻合口瘺時能及時將漏出的消化液引流,及時提示吻合口瘺的發(fā)生,利于臨床醫(yī)生及時發(fā)現,及時治療吻合口瘺;同時,由于引流有效的患者一般不出現嚴重的高熱等全身炎性反應[9],利于患者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197例患者,發(fā)生胸內吻合口瘺2例,皆因經口進食后發(fā)現引流管有異常引流從而發(fā)現吻合口瘺存在。但2例患者皆由于胸管有效地引流出漏出的消化液,心率快、呼吸困難、高熱等全身嚴重炎性反應癥狀不明顯,不需要重新放置引流管或再次手術,經保守治療順利康復。雖然2例胸內吻合口瘺的成功治療在統(tǒng)計學上可能無意義,但提醒廣大醫(yī)生雙胸腔引流管引流可避免吻合口瘺引發(fā)的胸腔感染、呼吸困難和休克等全身中毒癥狀,降低了死亡率,避免了患者二次手術,簡化了治療手段,縮短病程,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身心痛苦[10]。
總之,放置胸腔引流管是食管癌根治術等開胸術后的必要措施[11],而雙胸腔引流管引流與傳統(tǒng)胸腔引流相比在食管癌術中具有一定優(yōu)勢,尤其對于術后發(fā)生吻合口瘺的患者有明顯優(yōu)勢,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Tanaka T,Matono S,Nagano T,et al.Esophagectomy with extended lymphadenectomy for submucosal esophageal cancer:long-term outcom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J].Ann Surg Oncol,2012,19(3):750-756.
[2]臧國輝,陳斌,姚杰,等.縱隔胸膜侵犯的食管癌術后雙側胸腔閉式引流管放置探討[J].醫(yī)學信息,2013(27):155-156.
[3]Collard JM,Otte JB,Fiasse R,et al.Skeletonizing en bloc esophagectomy for cancer[J].Ann Surg,2001,234(1):25-32.
[4]汪性展.食管癌切除術后少見并發(fā)癥[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1995,2(2):45-46.
[5]李科,陳寶安,許林,等.改良胸腔引流法在食管癌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現代醫(yī)學,2010,38(1):66-67.
[6]Reed MF,Mathisen DJ.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J].Chest Surg Clin N Am,2003,13(2):271-289.
[7]賈忠偉.縱膈引流管在治療食管胃胸內吻合口瘺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14(34):89.
[8]Gil-Rendo A,Hemandez-Ligoain JL,Martinez-Regueim F,et al.Risk factors related to operative morbid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J].Clin Transl Oncol,2006,8(5):354-361.
[9]王剛成,韓廣森,任瑩坤,等.經腹預防性放置縱隔引流管在防治高危食管胃食管空腸吻合口瘺中的作用[J].中華腫瘤雜志,2012,34(8):624-626.
[10]張瑞星,岳江濤,龐樂,等.食管床引流主動脈弓后吻合預防治療吻合口瘺的研究[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16(25):3336-3337.
[11]Law S,Boey JP,Kwok KF,et al.Pleural drainage after transthoracic esophagectomy:experience with a vacuum system[J].Dis Esophagus,2004,17(1):81-8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2.029
:B
:1009-5519(2015)12-1834-02
2015-01-12)
楊長剛(1973-),男,江蘇南通人,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胸外科臨床工作;E-mail:1544516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