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安徽阜陽23600)
“連……帶……”框式介詞是我們現(xiàn)代漢語經(jīng)常用到的表達方式,盡管諸多學者涉及于此[1],但多限于現(xiàn)代漢語,且比較零碎,即便有專門研究的[2],也是針對“連……帶……”這一結構本身,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實際上表達連帶意義的框式介詞在近代漢語非常豐富,在逐步的并存、競爭中,“連……帶……”最終勝出,成為現(xiàn)代漢語最主要的載體。有鑒于此,本文著眼于近代漢語連帶類框式介詞,描述其形式架構,探討其語法意義,并就其構成成分的種種規(guī)律特點加以揭示。
構成連帶類框式介詞的前、后置詞均具有一定程度的“連帶、附加”義,因而在位置分布上相當靈活,呈現(xiàn)出鮮明的形式架構。
1.重疊式
所謂重疊式,指的是構成框式介詞的前、后置詞為同一種形式,主要包括“和……和……”、“連……連……”、“帶……帶……”、“連著……連著……”等。
(1)不多時,侯興渾家把著一碗燈,侯興把一把劈柴大斧頭,推開趙正房門,見被蓋著個人在那里睡,【和】被【和】人,兩下斧頭,砍做三段。《喻》①
(2)將大槌【連】頭【連】腦打下二三十,打得希爛,嗚呼死了?!队鳌?/p>
(3)那老子信了婆子的言語,【帶】水【帶】漿的羞辱毀罵了兒子幾次。《初》
(4)自從他點了翰林當京官,【連著】應酬【連著】玩,三年頭里,足足揮霍過二十萬銀子?!豆佟?/p>
2.近義并疊式
所謂近義并疊式,指的是構成框式介詞的前后置詞為同義或近義關系,這種形式在近代漢語中尤為豐富,如“連……并……”、“連……與……”、“牽……連……”、“扯……帶……”、“夾……帶……”、“兼……帶……”、“帶……和……”、“并……帶……”等等。
(1)晁住媳婦卷著袖,叉著褲子,提了一個柳條籃,里邊二十多個雪白的大饃饃,一大碗【夾】精【帶】肥的白切肉……《醒》
(2)【連】王夫人【并】上房丫鬟等眾,皆一時不得閑的?!都t》
(3)陳宮令搜其身,得玄德回答曹操密書一封。宮即【連】人【與】書,拿見呂布?!度?/p>
(4)西門慶見他不去,只得喚琴童兒廂房內(nèi)放桌兒,拿了四碟小菜,【牽】葷【連】素,一碟煎面筋、一碟燒肉?!督稹?/p>
(5)李吉拿起,頗識幾字,將書拆開看時,見上面寫著少華山朱武、陳達、楊春,中間多有【兼】文【帶】武的言語,卻不識得,只認得三個名字。《水》
(6)枝頭蓓蕾吐雀舌,【帶】霧【和】煙折取歸。幽居古廟無人管,倩取大婆來廝伴?!队馈?/p>
(7)他在耳邊悄悄的說了一句,狄周媳婦【扯】脖子【帶】耳根的通紅跑的去了?!缎选?/p>
(8)治馬不進水草方:芒硝一兩、人駱半升。已上和郁金散灌之,【并】刺【帶】血出一升?!痘ⅰ?/p>
3.雙向式
所謂雙向式,指的是構成框式介詞的前、后置詞位置可以互換,這種形式在近代漢語中也有不少,如“和……連……”與“連……和……”,“連……帶……”與“帶……連……”,“連……夾”與“夾……連……”,“共……連”與“連……共……”等。
(1)林沖引鐵騎軍兵,將張清【連】人【和】馬,都趕下水去了?!端?/p>
(2)山頭上早飛下一塊大石頭,將郭盛【和】人【連】馬打死在嶺邊?!端?/p>
(3)【牧羊關】淚雹子腮邊落,血冬氵八攵滿脊梁,凍剝剝雪上加霜。則被你餓掉了三魂,敲翻了五臟?!編А咳狻具B】皮顫,徹髓透心涼?!肚?/p>
(4)把他的皮襖剝下,【連】人【帶】襖押到府里,交給他去?!缎选?/p>
(5)把鋼鞭忙向手中抬,磕叉打的他【連】盔【夾】腦半斜歪。直遮腮,骨碌碌眼睜開,看承、看承似嬰孩,抹著、抹著遭殘害。《元》
(6)這八戒罵上前,手起處,鈀頭著重,把個龍子【夾】腦【連】頭,一鈀筑了九個窟窿……《西》
(7)始末一朝無雜種,分宮六宅不他宗。上和下睦陰陽順,【共】氣【連】枝器量同?!段濉?/p>
(8)那怪道:“請老大王坐首席,【連】本山大王【共】頭目等眾,約有四十多位?!薄段鳌?/p>
4.擴展式
所謂擴展式,指的是構成框式介詞的成分已不止于前后兩項,含有三項乃至四項等多項成分,如“連……連……和……”、“連……帶……并……”、“連……帶……和……”、“連……連……連……”、“帶……帶……帶……帶……”等。
(1)【連】周守備娘子,荊南崗娘子,張親家母,云二哥娘子,【連】王三官兒母親,【和】大妗子、崔親家母,這幾位都會會。《金》
(2)九月里一場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連】人【帶】房【并】牲口糧食,打傷了上千上萬的,所以才這樣……《紅》
(3)薛霸腰里解下索子來,把林沖【連】手【帶】腳【和】枷,緊緊的綁在樹上?!端?/p>
(4)撫臺看了,當時不覺呆了一呆,隨時心上亦就明白過來,【連】手折,【連】字據(jù),【連】謝帖,卷了一卷,攢在手里,說了聲:“兄弟都曉得了,過天再談罷。”《官》
(5)拉到家里,同在一根凳上坐著,拉著素姐的手,假妝親熱,【帶】說【帶】數(shù)落,【帶】說閑話,【帶】敘家常,只托是無心,掉過來一捏,轉過來一捏?!缎选?/p>
此外由于語言之間的影響滲透,近代漢語還出現(xiàn)了“連……至……”這樣的格式,如:
(1)【連】頭【至】尾,有千余丈長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對行者高叫道:“潑猢猻!你如今將奈我何?”《西》
其中的“連……至”,即可以看作連帶類,與“連……帶……”相當,也可以看作范圍類,與“從……至……”相當。
就我們所參考的文獻看,五代幾乎不見此類固定組合,宋元有所發(fā)展,明清比較繁榮豐富,但每種框式形式的出現(xiàn)頻率并非均衡,宋元由于較少,尚形不成明顯的強弱之勢,明清這種分化尤為明顯,明代“連……帶……”、“連……和……”出現(xiàn)頻率較高,到了清代,“連……帶……”則占據(jù)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中。下面是近代漢語各時期連帶類框式介詞具體分布表。
表1 近代漢語“連……帶……”類框式介詞具體分布
據(jù)《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連……帶……”語法意義主要體現(xiàn)為“包括”、“兩種動作同時發(fā)生”兩種[3],但就近代漢語而言,語法意義還可作進一步的分析。
(一)首先,就“包括”義來說,雖多數(shù)為實指,但也有一些虛指、泛指現(xiàn)象,表示事物的整體性、繁雜性。
1.表示實指
(1)他又不提防,兩下里錯了勁,向東一歪,【連】人【帶】椅都歪倒了,幸有板壁擋住,不曾落地?!都t》
(2)老爺正在那里想他這套道情不但聲調(diào)詞句不俗,并且算了算,【連】科白【帶】煞尾通共十三段……《兒》
(3)又說道:“我只愿這會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來你們瞧見了,然后【連】皮【帶】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紅》
(4)老黿即知不曾替問,他就將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眾【連】馬【并】經(jīng),通皆落水?!段鳌?/p>
由于表示包括,句子中常常有統(tǒng)括類副詞“都、皆、通、一概、通共”等共現(xiàn)。
2.表示虛指、泛指
(5)那婆子吃了許多酒,口里只管【夾】七【帶】八嘈?!端?/p>
(6)只見兩邊鋪面排山也似價開著,大小客店也是【連】二【并】三?!秲骸?/p>
(7)細聽的仙音嘹亮,我?guī)追摹竞汀砍睢竞汀繍灥饺A堂。離了那平湖十里芰荷香,誰想他禹門三月桃花浪?!对?/p>
例(5)(6)框式介詞中的兩個臨近數(shù)詞“七、八”“二、三”并不表示具體確定的數(shù)量,而是虛指用法,表示事物的繁雜性。例(7)泛指傾向比較明顯,“愁、悶”聯(lián)合整體傳遞出一種“不快”的心緒。
(二)其次,就“表示兩種動作同時發(fā)生”而言,在近代漢語也有諸多不同的表現(xiàn)。有的側重動作的“伴隨”,有的側重動作的“交替”,如:
(8)安太太便也拉了姑娘同張家母女迎到當院里,隔著一道二門,早聽得鄧九公在外面【連】說【帶】笑的嚷道:“……”《兒》
(9)閻楷【連】稱【帶】包,共稱了一千兩?!镀纭?/p>
例(8)側重于“伴隨”,例(9)側重于“交替”。
三、構成分析
不難發(fā)現(xiàn),近代漢語連帶類框式介詞本身在構造上就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前、后置詞“連、帶、夾、扯、牽、兼、和(合)、與、并”等,均具有一定程度的“連帶性”“粘附性”等,形成一個巨大的“關聯(lián)”語義場。
1.性質特點
正如上文呂先生分析的那樣,連帶類框式介詞“跟名詞或動詞組合”“跟兩個單音節(jié)動詞組合,這兩個動詞性質相近?!钡鷿h語中前后共現(xiàn)成分還沒有如此整齊劃一,名詞性、動詞性短語時有出現(xiàn),有時也會見到形容詞。
(1)褚大娘子道:“這些事等不到老爺子操心,【連】吃的【帶】你老人家的酒,我臨來時候都打點妥當了,叫他們隨后挑了來。……”《兒》
(2)正看時,果有三尊佛像降臨,我?guī)煵蛔R好歹,上橋就拜。我說不是好人,早被他侮暗燈光,【連】油【并】我?guī)熞伙L攝去?!段鳌?/p>
(3)直說道安老爺怎的勸他回鄉(xiāng)合葬雙親,不曾落下一個情節(jié),【連】嘴說【帶】手比,忽而嚷忽而笑的向眾人說了一遍。《兒》
(4)臉是喝了個漆紫,【連】樂【帶】忙,一頭說著,只張著嘴氣喘如牛的拿了條大手巾擦那腦門子上的汗。《兒》
例(1)、(2)中框架前后成分均有名詞性短語出現(xiàn),例(3)為動詞性短語,例(4)為形容詞,表示狀態(tài)。
表2 近代漢語連帶類框式介詞構成成分性質分布
從表可知,明代之前,名詞性成分一直處于強勢地位,之后,謂詞性成分明顯增多,與名詞性成分已相差不大。
2.音節(jié)分析
近代漢語連帶類框式介詞前、后構成成分大多為單音節(jié),形成比較均齊的四字格式,由于四字格“長度很適中,既不至于形成長串的音節(jié)使人不暢便,同時又足可表示豐滿、復雜的意思和明晰的結構關系”[4],因而備受人們喜愛,同時這與我們傳統(tǒng)文學一再注重結構勻稱也是十分吻合的。上述一些例證絕大多數(shù)都具有這個特色。
3.語義分析
Ferdinand de Saussure認為,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是由有各種關系的成分構成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規(guī)定著語言成分出現(xiàn)的位置,語言中的一個詞與別的詞的習慣上的連用就是搭配(collocation)。Firth認為意義就是語言環(huán)境中的功能,“意義取決于搭配是組合平面上的一種抽象,它和從‘概念’上或‘思維’上分析詞義的方法并非直接相關的……”也就是說詞的搭配,所要研究的是詞與詞之間的一種橫向組合關系,即詞的同現(xiàn)關系?!按钆浼扰c詞匯有關,也與句法有關,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注意的應該是不同詞匯或不同成分間的語義聯(lián)系”[5]而“兩個詞在語義上沒有聯(lián)系不可能形成搭配,但是,每個詞可接受的搭配范圍是不一樣的。”[6]作為連帶類框架介詞,前、后置詞已形成較為固定的形式架構,與此共現(xiàn)的前、后兩個構成成分在語義上也存有種種聯(lián)系,尤以類義關系最為明顯。
A.類義關系
(1)公子一時覺得說的忘情,【扯】脖子【帶】臉臊了個緋紅?!秲骸?/p>
(2)……我只見他【帶】瓦【和】磚擁下來,(謝金吾云)夫役每,將這椽木都屈拆了,等我拿家去做柴燒,管他怎的?!对?/p>
(3)伯爵道:“你看,【連】這外邊兩架銅鑼銅鼓,【帶】鐺鐺兒,通共用了三十兩銀子?!薄督稹?/p>
B.反義關系
(5)金頭揭諦道:“大圣,這鐃鈸不知是件什么寶貝,【連】上【帶】下,合成一塊。小神力薄,不能掀動?!薄段鳌?/p>
(6)說著,又吃了一個饅頭,兩塊栗粉糕,找補了兩半碗棗粥,【連】前【帶】后,算吃了個成對成雙,四平八穩(wěn)?!秲骸?/p>
(7)卻說八大金剛,駕香風,引著長老四眾,連馬五口,復轉靈山,【連】去【連】來,適在八日之內(nèi)。《西》
一旦構成成分為反義關系,整個結構多有泛化傾向,表示時、空范圍等。
C.依存附著關系,有的側重事物之間的包容,有的側重事物之間的粘附。
(8)一時匆忙,手里不曾接住,一失手,【連】盅子【帶】酒掉在地下,把盅子砸了個粉碎,潑了一地酒?!秲骸?/p>
(9)可因淫雨不晴,將四鄉(xiāng)的麥子【連】秸【帶】穗弄得稀爛,臭不可當……《醒》
(10)被湯隆趕上,把鐵瓜照頂門一下,【連】盔【帶】頭打碎,死于馬下?!端?/p>
(11)連那海楠和幾株可稱梁棟之材的都【連】根【帶】土,飛入云霄,不知飄到哪里去了?!赌酢?/p>
D.同義關系
(12)不是看見一個山尖兒,便是文筆插天,該出舉人、進士;看見一個土圪塔,便是【連】倉【帶】庫,該出大肚子財主?!镀纭?/p>
有些句子,構成成分之間語義關系并不突顯,但結合具體語篇看,它們均處于同一時空環(huán)境中,或表示事件涉及的物事,或是事件行為的組成部分等。如:
(13)他這才喜歡,【連】簽帖兒【帶】那把子花兒都接過去,將接過去,又把那簽帖兒遞過來,說:“你老索興再用點兒心給瞧瞧,到底是個丫頭是個小子?”《兒》
(14)又聽那老頭子道:“……兄弟家里也沒得個客坐,偶然有個客氣些的人來了,兄弟都是叫內(nèi)人到門外街上頓一刻兒,好讓客人到房里來,在床上坐坐,【連】吃煙,【連】睡覺,【連】會客,都是這一張床。老兄來了,兄弟不在家,褻瀆得很!”《官》
我們認為這同語言機制的生成性、開放性密切相關。框式介詞作為一個相對穩(wěn)定成熟的結構體,其抽象性不言而喻,這就為其在具體運用中能生成許許多多可接受的語言表述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可能性的實現(xiàn),總是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主要有“語義的、句法的、語用的、認知的、語音的。對某一具體結構來說,這些條件可能并不很均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既:語義的決定作用”[7],正如上文所論及的那樣,連帶類框式結構的語法意義主要是“包括”和“動作同時發(fā)生”,“因此在語義的先決條件的制約下,這種生成性又具有天然的開放性,生成的結果難以列舉殆盡?!保?]
以上我們從不同角度對近代漢語連帶類框式介詞予以研究,實際上它們之間均具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構成成分是框式介詞得以形成的基礎,而框式介詞本身的形式、語義特點,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其構成成分。
[注 釋]
①本文所參考的文獻作品有:《五燈會元》《清平山堂話本》《高齋漫錄》《虎鈐經(jīng)》《畫繼》《元曲選》《永樂大典》《長春真人西游記》《南村輟耕錄》《金瓶梅詞話》《西游記》《水滸傳》《喻世明言》《初刻拍案驚奇》《三國演義》《醒世姻緣傳》《紅樓夢》《兒女英雄傳》《孽海花》《官場現(xiàn)形記》《歧路燈》(在文中均簡寫作《五》《清》《高》《虎》《畫》《元》《永》《長》《南》《金》《西》《水》《喻》《初》《三》《醒》《紅》《兒》《孽》《官》《歧》)。
[1]王維成.試談“連…帶…”的詞性——兼與有關同志商榷[J].漢語學習,1986,(3):39-41.
[2]李芳杰.“連…帶…”初探[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4):116 -118.
[3]呂叔湘,等.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63.
[4]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86.
[5]汪榕培.英語搭配新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37.
[6]朱永生.搭配的語義基礎和搭配研究的實際意義[J].外國語,1996,(1):15.
[7]李振中.試論現(xiàn)代漢語框式結構[J].甘肅社會科學,200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