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軍 劉忠德 陳利陽
湖南郴州市臨武縣是珠江、湘江兩江之源。昔日,上游礦區(qū)重金屬污染嚴重,河道渾濁,水源地受到影響;如今,經(jīng)過治理,條條河道變成生態(tài)河,庫區(qū)變景區(qū),河道變游道,公園變樂園。
臨武縣共有83座水庫,其中長河水庫最大,位于武水河上游,總庫容4088萬m3,涉及農業(yè)區(qū)灌溉面積15萬畝,供水人口15萬。
縣里制定出臺《關于加強長河水庫水資源保護的決議》《臨武縣水庫管護方案》《臨武縣水庫保潔工作五年實施規(guī)劃》等規(guī)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協(xié)作、公眾參與”三級聯(lián)動思路,采取村收集、鄉(xiāng)采集、縣處理的固體垃圾處理方法,抓好以長河水庫為主體的庫區(qū)保潔工作,保護長河水庫水資源。庫區(qū)建設了105座垃圾收集池,配備了10臺垃圾收集車,建成了兩個5t地埋式壓縮垃圾中轉站。長河水庫一級保護區(qū)武源鄉(xiāng)、西瑤鄉(xiāng),垃圾收集網(wǎng)絡覆蓋村組,做到了垃圾定點收集,定時清運處理,實現(xiàn)了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目標。同時,抓好污水處理,在長河水庫、萬水河水庫等重點水源保護區(qū)內建成30多處氧化塘和千余畝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wǎng)90多km,實現(xiàn)生活污水在氧化塘凈化。
臨武縣還注重涵養(yǎng)水源,加強生態(tài)植被保護。以主要水源水庫為重點,在水庫周邊植樹造林50余萬株,補植補造6000余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000余畝,為水資源生態(tài)凈化和水土保持打下了堅實基礎。
臨武縣共有中小河流300余條,其中武水河、人民河、金江河、斜江河、臘水河是縣內主干河道。近5年,全縣投入3.5億元,疏浚清淤,生態(tài)護坡,綜合治理河道130余km,使全縣主干河道成了“綠色動脈”。
武水河是流經(jīng)臨武縣城的一條核心河道,臨武縣把武水河治理作為城市擴容提質、增強防洪能力的一項民生工程來抓,投資1.5億元,綜合治理13公里河道。沿武水河兩岸鋪設管網(wǎng)達12km的污水管道,建成日處理污水2.5萬t污水處理廠、10個市民游樂園、16km河邊綠道,治理后的武水河岸成了市民休閑長廊。2014年,縣里還投入項目資金2200萬元,對斜江河10.3km進行治理,斜江河沿岸楚江、花塘、武水等3個鄉(xiāng)鎮(zhèn)、15個村、2.5萬余口人受益,土地受益面積3552畝,每年可避免約1700萬元洪災損失。
與此同時,臨武縣還以“三年綠化攻堅”為契機,大力推進水系綠化,從2012年開始,投入資金1930余萬元,種植柳樹3萬余株,綠化河道138km。
武水河治理后,臨武縣又以武水河貫穿縣城東延為依托,充分發(fā)揮水優(yōu)勢,把水做成文化,把河道防洪工程與城市景觀工程結合起來,水系綠化、水景公園建設與創(chuàng)建森林城市相結合,將武水河畔建成為市民休閑樂園。從迎賓廣場至臨武城區(qū)5km長綠道,依村而建,河水相隨,縣城東郊的李家村、東揚黃村等6個村也快速融入縣城。
據(jù)了解,縣里共投入2.5億元,實施武水河兩岸10余km長的水系風光帶和水景公園建設,沙溪湖公園、官山閘壩、河濱公園等一批水景觀建設給市民休閑娛樂增添了新的去處。以武水河觀潮閣為標志性建筑物的河濱公園,占地面積18936m2,利用河道水位自然落差將武水河引入公園,在公園內建成了水景廣場、親水平臺、人工溪澗。主題廣場遮陽亭在建設風格上采用具有現(xiàn)代感的扇形膜結構,市民到此有置身海邊之感。觀潮閣采用傳統(tǒng)風格,將六扇防洪水閘巧妙隱入其中,在汛期泄洪時,市民能近距離觀看到潮水的澎湃氣勢。
游園內還種有桂花、紫薇、紅葉石楠等50余種觀賞花木,與河水相互映襯,呈現(xiàn)出鮮花綻放景色美、花香鳥語伴人游的意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