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石悅洪,宋宗濤,劉永康
腹膜后腫瘤術中預防輸尿管損傷42例分析
黃飛,石悅洪,宋宗濤,劉永康
目的探討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術中輸尿管損傷的預防方法。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06~2013年間因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行手術治療的4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腫瘤與輸尿管的關系分為3型,Ⅰ型為腫瘤累及輸尿管,伴或不伴有受累上方的輸尿管及腎盂擴張;Ⅱ型為輸尿管因腫瘤擠壓移位;Ⅲ型為腫瘤未造成輸尿管的移位或者受累。總結術中預防輸尿管損傷的方法。結果本組中Ⅰ型3例行輸尿管部分切除術,術后拔除輸尿管導管后放置雙J管,3個月后拔除。1例纖維肉瘤患者輸尿管受侵長度>3 cm,切除后對端吻合困難,直接放置永久金屬支架。Ⅱ型11例、Ⅲ型27例,術中均未發(fā)生輸尿管損傷。結論采用術前準確判斷腫瘤與輸尿管的關系,并經(jīng)膀胱鏡放置輸尿管導管的方法,可有效預防術中輸尿管損傷。
腹膜后;腫瘤;輸尿管損傷;術中;預防
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PRN)是指發(fā)生于腹膜后間隙且非該間隙內(nèi)臟器的腫瘤,對放化療不敏感,手術切除是目前的有效治療方法。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患者就診時多已累及周圍臟器,且因其部位較深,組織學來源繁多,局部解剖關系復雜,術中傷及輸尿管情況時有發(fā)生[1-2]。為減少腹膜后腫瘤術中損傷輸尿管,現(xiàn)將我院2006~2013年收治的42例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手術患者,術中防治輸尿管損傷的體會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本組42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13~68歲,平均44.5歲;5例為體檢B超檢查偶然發(fā)現(xiàn),27例出現(xiàn)腹痛或腹部不適,12例為自行捫及腫塊。腫塊位于左側腹者11例,位于右側腹者31例;病理類型:脂肪肉瘤16例,淋巴肉瘤6例,纖維肉瘤4例,脂肪瘤13例,神經(jīng)纖維瘤3例。其中惡性腫瘤26例,占61.9%;良性腫瘤16例,占38.1%。術前行靜脈腎盂造影,根據(jù)腫瘤與輸尿管的關系分為3型,Ⅰ型為腫瘤累及輸尿管,伴或不伴有受累上方的輸尿管及腎盂擴張;Ⅱ型為輸尿管因腫瘤擠壓移位;Ⅲ型為腫瘤未造成輸尿管的移位或者受累,其中Ⅰ型4例,Ⅱ型11例,Ⅲ型27例。
1.2 方法均采用全身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經(jīng)尿道插入膀胱鏡,找到輸尿管開口,插入7號硬質輸尿管導管,插管深度約25~28 cm。置管成功后,弗雷尿管前端剪小孔,以輸尿管導管為導絲引入膀胱,將導管與弗雷尿管固定在一起,防止滑脫。手術多取患側經(jīng)腹直肌切口,進腹后沿結腸旁溝解剖游離,將結腸向內(nèi)側翻起,顯露腫瘤,切除過程中根據(jù)輸尿管導管判斷輸尿管位置。術后即拔除輸尿管導管,繼續(xù)留置弗雷尿管并給予生理鹽水250ml沖洗膀胱,2~3次/d,待血尿消失后拔除。
Ⅰ型4例中,3例淋巴肉瘤患者因腫瘤浸潤輸尿管行輸尿管部分切除術,術后拔除輸尿管導管后放置雙J管,3個月后拔除。其中1例于術后7個月發(fā)生輸尿管狹窄,放置永久金屬支架;1例纖維肉瘤患者輸尿管受侵長度>3 cm,切除后對端吻合困難,直接放置永久金屬支架。余38例Ⅱ型、Ⅲ型患者術中均未發(fā)生輸尿管損傷。
42例中,9例術后12 h內(nèi)血尿消失,13例術后24 h血尿消失,19例患者術后72 h血尿消失;1例放置永久金屬支架患者,血尿于術后120 h消失。
42例均未發(fā)生尿路感染。7例術后失訪;隨訪的24例惡性腫瘤患者,術后2年內(nèi)每3個月行CT復查,2年后每6個月行CT復查;11例良性腫瘤患者術后每年行CT復查。其中3例惡性腫瘤為部分切除,占12.5%,均于1年內(nèi)死亡;7例完整切除的惡性患者于術后1~3年復發(fā),占29.16%,均再手術切除腫瘤。1例良性腫瘤患者因腦血管意外術后5個月死亡。良性腫瘤患者隨訪3年均未發(fā)現(xiàn)復發(fā)。
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的發(fā)病率遠遠低于腹膜后臟器來源腫瘤,絕大多數(shù)為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并被公認為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手段[3-4]。該病臨床癥狀隱匿,腫瘤確診時體積往往巨大,且與大血管關系密切,有時侵犯周圍多個臟器[5],有些患者只能行部分切除術。手術多采用患側切口,以接近腫瘤、方便操作。本組病例腫瘤均位于腹部一側,故采用患側經(jīng)腹直肌切口。對于中腹部的腫瘤,可能采用腹正中切口為佳。由于其對放、化療不敏感,缺乏切除后的進一步治療,完整切除后復發(fā)率仍高,本組隨訪的24例惡性腫瘤患者,7例完整切除者均于術后3年內(nèi)復發(fā),占29.16%。再次手術治療仍是最佳方案[6]。而3例(12.5%)行部分切除者,均于術后1年死亡。可見完整切除腫瘤能明顯提高患者生存時間。
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多與輸尿管關系密切,Ⅰ型、Ⅱ型占本組35.71%,稍有不慎,可能造成輸尿管的損傷,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分析輸尿管損傷的原因主要包括:術者對輸尿管周圍解剖結構不熟悉;腫瘤較大壓迫推移輸尿管,或腫瘤與輸尿管粘連;手術部位深,暴露困難,粘連嚴重,出血較多,盲目鉗夾或縫扎止血;術中操作不當,手法粗暴,盲目求快[7]。良好的顯露、熟知輸尿管解剖以及術中細致操作是預防輸尿管損傷的關鍵。對于因腫瘤壓迫、推移等導致的輸尿管位置改變,可通過靜脈腎盂造影明確,使術者對輸尿管情況在術前有大致判斷。手術采用術前放置輸尿管導管的方法,可為術者判斷輸尿管位置提供良好的指引,能積極預防輸尿管損傷的發(fā)生。
放置輸尿管導管及術后留置尿管沖洗的過程中,注意無菌操作,一般不會增加尿道感染的風險。術后注意觀察患者血尿情況,本組患者血尿多在術后72 h內(nèi)停止。放置輸尿管支架可能會延長血尿時間,需注意血凝塊堵塞尿管,導致尿潴留。行輸尿管部分切除后放置雙J管的患者,拔管后可能出現(xiàn)吻合口狹窄,必要時需放置輸尿管支架。惡性腫瘤浸及輸尿管>3 cm者,切除后對端吻合困難,如腫瘤不能做到根治,可采用放置永久金屬支架的方法。
[1]勾虎平,孫小林,婁善華.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25例手術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7(3):81-82.
[2]楊樺,楊朝良.腹部外科手術輸尿管損傷的防治[J].云南醫(yī)藥, 1999,20(2):106-107.
[3]Virseda Rodríguez JA,Donate Moreno MJ,Pastor Navarro H,et al.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review of our 10-year case series[J].Arch Esp Urol,2010,63(1):13-22.
[4]Sogaard AS,Laurberg JM,Sorensen M,et al.Intraabdominal and retroperitoneal soft tissue sarcomas outcome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primary and recurrent tumors[J].World JSurg Oncol,2010, 8:81.doi:10.1186/1477-7819-8-81.
[5]Kyriazi MA,Stafyla VK,Chatzinikolaou I,et al.Surgical challenges in the treatmentof leiomyosarcoma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analysis of two cases and brief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 Vasc Surg,2010,24(6):826.
[6]曹暉,趙恩昊,孫勇偉,等.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71例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5,20:575-577.
[7]陳海龍,黃小松,吳永,等.醫(yī)源性輸尿管損傷17例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1,36(5):550.
R 735.5
A
1004-0188(2015)08-0880-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5.08.024
2015-01-16)
610021成都,解放軍452醫(yī)院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