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反驕
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設計及實踐嘗試
毛反驕
通過對微課程理念、設計原則的研究,分析大學英語的學科特點,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大學英語微課程進行研究。探討國外微課程的發(fā)展現(xiàn)狀,同時結合現(xiàn)有的國內外研究成果,給出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的設計方案,并對其實踐操作性進行嘗試,以期為未來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微課程;大學英語;信息技術;設計方案
在信息化、智能化高速發(fā)達的今天,人們的日常交際方式及知識獲取的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微博、微信等新興網絡工具日益普遍且高度流行,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人們對教育方式也進行了新的探索。隨著社會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微課程這一新興事物的挑戰(zhàn)(尚慧琳 2015)。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網絡化的沖擊下,逐漸暴露了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而微課程以其課程安排自由、內容精簡、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而深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
大學英語作為大學課程的一門重要必修課,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重視,隨著微課程的普及,大學英語教學也開始了微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尚慧琳對微課程的理論力學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探討,并基于微課程探索了“理論力學”在信息化推動下的教學方式。趙磊磊等學者通過研究微課程建立了微課程教學實施模型,并對微課程的實質內涵進行了解讀。然而關于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設計開發(fā)方面的研究較為欠缺,本文通過研究國外微課程的發(fā)展現(xiàn)狀,結合大學英語的學科特點,進行深入的實踐探究,為今后的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一)微課程概述
在當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下,微課程因其課程精簡、知識框架完善、側重點明確等優(yōu)點,被引進到國內。微課程早先指代的是美國教授提出的60秒課程和英國教授提出的一分鐘演講。經過數十年的完善發(fā)展,如今人們所了解到的微課程是由美國教學設計師大衛(wèi)·潘羅斯(David Penrose)提出的新興概念。
微課程教學與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相比有三個主要特征:其一,在簡短的時間內傳遞明確的內容;其二,以數字化、信息化為平臺;其三,知識的獲取方便、自由、快捷。本文依托大學英語教學平臺,探索在微課程的環(huán)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新模式。
(二)大學英語的課程特點
大學英語作為大學里的重點必修課程,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鍛煉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更加傾向于讀、說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在大學英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已逐漸由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更加注重傳授的內容和方式(趙磊磊、趙可云、徐進 2015)。而且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教學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大學英語教學更加強調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了解到時事動態(tài)。由于英語屬于國內學生的第二語言,在理解和學習上會存在疑難問題且問題角度奇特,很容易造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費心講解而學生卻不知所云的局面。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對大學英語產生厭煩抵觸情緒。
(一)案例分析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發(fā)起了一項教育IT主體計劃。該主體計劃不僅是為了在教育大潮中完成對信息技術的整合,同時也是迎接21世紀各種新興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謀劃。NIE(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是新加坡唯一一所教師培訓社會機構,該機構自1998年開始便開展微課程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培訓教師可以構建微型課程。目前,該項目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該課程以ppt的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展示整個學習流程和學習框架,并且明確提出學習環(huán)節(jié)所配套的任務,具有可實現(xiàn)性和可操作性。該教學模式實施以來,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積極性。不過在筆者看來,該類微課程雖然在課程結構上較為完善、內容較為明確,但只適合于在課堂上進行,無法實現(xiàn)隨時隨地教學或學習,因此對于微課程的設計還有待優(yōu)化。
(二)大學英語微課程的設計開發(fā)
大學英語微課程并不是把傳統(tǒng)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進行分節(jié)或刪減。比如,將10分鐘的大學英語課程內容強行壓縮到1分鐘以內,這并不是微課程的宗旨。微課程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需要了解的或感興趣的知識點上,而并不需要像傳統(tǒng)課堂教學那樣坐著聽完教師所講授的全部內容。在大學英語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和內容都適合以微課程方式進行教授。應更多地將一些疑難點和學生感興趣的點作為微課程授課的重點,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于大學英語的學習熱情。
一段微課程的設計一般包括課程的名稱、所要教授的知識點、面向的授課對象、授課的時長、教學大綱、設計人等方面。“大學英語”微課程的設計應該遵循微課程的微型化原則、簡短實用原則、以學習者為主體原則和內容多樣化原則,突出學科特點。充分考慮學生課堂外學習的注意力,多從英語角度進行有益的小問題的探討,減少冗雜的語法講解,可把語法放在課堂中講解。
微課程主要依托的平臺為智能電子設備,所以可以采用智能手機進行微課程的錄制,多以ppt形式呈現(xiàn),并配備教師的解說(金陵 2013)。依據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把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分類、具體化,并與課本內容所對應按順序進行編號,加工成一系列的微課程。這樣極大地方便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依據以上原則和形式設計的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與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相比具有知識點少而精,授課時間和學習時間自由,便于及時查缺補漏的優(yōu)勢。
(三)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究
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筆者整理制作了幾段微課程。該微課程并未包含多少知識點,而是從小主題切入,每一個小視頻都以ppt呈現(xiàn)所要傳達的知識點,并配以講解錄音,使得每個視頻對應一個特定的知識點,而不相互摻雜。
對于該課程的使用,筆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制作的“大學英語”微課程主要應用于課前的預習。有一些微課程的素材取源于國外流行的影視劇,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了解所學知識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對該知識點形成基本的認知。微課程也可以作為導讀課來使用,在微課程中會有很多具有趣味的小故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微課程也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穿插引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重點和難點。
要想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在實踐中取得成功,就必須先正確地認識當前大學英語微課程應用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周新 2014)。其一,一些年長的教師對微課程持一種懷疑態(tài)度或者是制作微課程的能力不足。很多一線的英語教師并未接觸過微課程,并未能了解到該方面的知識,這便導致了優(yōu)質微課程資源較少,資源的呈現(xiàn)方式無法適應學生的學習要求。其二,制作相關學科的微課程素材匱乏。教師在制作微課程的過程中需要用到豐富的素材,而素材的欠缺,往往會影響微課程的精彩程度,其教學目的也很難達到。題材的匱乏還會導致教師對微課程教學產生放棄心理。其三,對于微課程教學的定位不準。微課程教學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中很多內容并不能夠只通過
幾句話或幾段視頻就能學得通,需要在課堂上緊跟老師的步伐,穩(wěn)扎穩(wěn)打。因此,應加強對微課程的認知,切切實實做到物盡其用,全方位運用其優(yōu)勢,同時對存在的不足積極思考、改善,力求使大學英語微課程教學落實到實踐中。
微課程設計既要源于學習,又要服務于學習。學習的本質就是要把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并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微課遵循了這一理念。學科知識類的微課程能使得學生在學習階段做到對考點的充分掌握,而更多類別的微課程則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陸文坤 2015)。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微課程進行學習。通過學習不斷地拓寬知識視野,培養(yǎng)自我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完善價值觀,讓自身得到全面而又自由個性的發(fā)展。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微課程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且能夠大幅度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專業(yè)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英語人才的需求。
引用文獻
金陵.2013.建構中國特色的“微課程教學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12).
陸文坤.2015.微課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31).
尚慧琳.2015.基于微課程的“理論力學”教學方法探討[J].大學教育,(3).
趙磊磊,趙可云,徐進.2015.微課程教學法的內涵和未來發(fā)展[J].教學與管理,(3).
周新.2014.微課程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設計和開發(fā)[D].華中師范大學.
作者信息:410000,湖南長沙,長沙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