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之
初中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初探
吳英之
《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結(jié)合一線教學實踐,從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學時間和空間,培養(yǎng)學生自主預習、自主發(fā)現(xiàn)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提問、主動解決問題,并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作了總結(jié)和反思。
教學環(huán)境;自主預習;自主發(fā)現(xiàn)
2011版的《英語課程標準》把“優(yōu)化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作為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并進一步指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提高學習效率和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在分級標準中也對各級學生應具備的自主學習能力作了具體闡述。因此,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鑒于此,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英語學習能力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信息的交流過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過程
教師首先要嘗試改變過去那種不容置疑的“權威”形象,做學生學習上的咨詢者、推動者、指引者,要努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學習氣氛。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是需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的,特別是在學生遭遇挫折時,更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币虼?,當學生取得點滴的成功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特別是“學困生”,他們更需要教師的信任和鼓勵,教師要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當這些學生獲得成功的滿足后,會逐步增強主動學習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不等于獨立學習,學生在個體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經(jīng)過獨立探究來解決,但當自己經(jīng)過探究仍不能解決問題時,就需要向他人尋求幫助(龐維國 2003)。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營造互幫互助、取長補短的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利用pairswork,role-play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進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學生只有在課堂上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才能真正主動地去學習。教師的“滿堂灌”式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失去了語言交流的機會,也失去了與他人思維碰撞的機會。長此以往,不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提一些開放性問題時,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不要以誘導的方式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自己為他們設計好的模式中。
案例: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這一單元中,筆者提問:“What school rules do you think should be changed?”有學生答:“Students shouldn’t go to school so early. If we get up too early,we don’t have enough sleep. We will feel very tired in class.It’s not good for our health and our study.筆者頓時覺得他這一段回答不僅不無道理,而且提高了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開拓了發(fā)散性思維。此外,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同樣很重要。
預習常常是被忽略的環(huán)節(jié)。但事實上卻其極其重要,尤其是在上閱讀課時,預習遠比復習更為重要,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好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預習有多種方式,簡單的如預習單詞、詞組、句子。有難度的如學會查字典用英文解釋,用詞組造句,介紹背景知識等。預習不但有助于掃除新課中的知識障礙,加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還有利于知識的系統(tǒng)化整理,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事先布置問題的預習也有助于提高聽課的針對性。除此之外,預習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途徑。長期的預習訓練對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會產(chǎn)生極大的幫助。
案例:在I w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這節(jié)課中,筆者先讓學生對Lucky做了猜想,然后讓學生預習。當筆者在課堂上提問“What’s Lucky?”時,學生都很興奮地回答:“It’s the name of a dog.”預習提高了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思維能力,這種能力會讓學生受益終生。
教育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質(zhì)和聯(lián)系?!痹诮虒W中,教師會不知不覺犯這樣的錯誤:對學生缺乏信心或低估了學生的能力,習慣于大包大攬,唯恐學生不能接受。如,在做閱讀文章時,碰到個別生詞,教師會先告訴學生中文翻譯。事實上,如果不影響理解的話,有些詞完全可以跳過去,讓學生通讀全文,猜出意思。在講解一些語法知識,如動詞時態(tài)時,教師如能改變提前滲透為讓學生自己根據(jù)語言規(guī)律進行歸納總結(jié),可能效果會更好,而且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印象和感受更為深刻,理解也更透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利用已有知識,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探求知識的方法,品嘗到了探究的喜悅,激發(fā)出了渴望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實踐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有效活動的時間越多,知識內(nèi)化的效率就越高,保持的時間就越長久,綜合運用的能力也就越強。
問題是產(chǎn)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xiàn)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以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币虼?,教師要在課堂上使學生敢于大膽提問,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使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不僅僅停留在表層理解上,而且要利用所學知識去探究和創(chuàng)造。在閱讀一些文章時,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閱讀,然后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向其他學生提問題。如果采用小組比賽的形式,A組問,B組答,更是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激活狀態(tài),始終有話說,努力想不同的問題,他們獲得的不僅是語言知識,更是語言運用能力。到了初三,學生已有一定的語言功底,思維活躍、敏捷、求知欲強、聯(lián)想豐富、勇于創(chuàng)新,教師應經(jīng)常給學生創(chuàng)造提問機會。例如,關于school rules&family rules這一內(nèi)容,初一時學生會用祈使句Don’t...或We can’t...句子結(jié)構提出很多想法;初二時,他們會用We must...或We have to...提建議;到了初三,他們還會用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或Students shouldn’t be allowed to...提出許多鮮明觀點。隨著年齡和閱歷的的增長,學生的知識背景和思維習慣也會有所變化,教師在策略方法上用心引導、點撥,可以充分挖掘?qū)W生主動提問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在教師幫助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分析討論的基礎
上找出解決的方法,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并進一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也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地方。對于口語中出現(xiàn)的錯誤,如果不影響表達,盡量減少當場中斷糾正,以免影響課堂的流暢。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可以利用其他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適時引導學生自行糾正。但如果是嚴重影響正確理解或教學效果的,就需要及時糾正,這種糾正可以讓學生自行解決。對學生的錯誤,可以用強調(diào)法、提示法、重復法,甚至表情暗示法等種種技巧進行提醒。最重要的是,最終正確答案必須是從學生口中說出,這個效果遠遠好于教師無數(shù)遍重復。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法上多思考,努力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引用文獻
國家教育部.2011.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龐維國.2003.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信息:310002,浙江杭州,浙江省杭州市江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