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華
(廣州博物館,廣州510000)
北宋廣州、明州市舶司功能定位探析
葉偉華
(廣州博物館,廣州510000)
廣州、明州市舶司是北宋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市舶司。廣州和明州之所以能夠被選為市舶司所在地,這和它們在地理位置、對外貿(mào)易交往歷史、造船業(yè)發(fā)達等方面具有的優(yōu)勢息息相關。但是從兩地市舶司在北宋時期的發(fā)展軌跡分析,它們在功能定位上是不一樣的,廣州市舶司屬于經(jīng)濟功能大于政治功能的市舶司,而明州市舶司則剛好相反。兩地市舶司之間的這種不同的定位,也導致了他們在整個北宋時期發(fā)展路徑的截然不同。
廣州;明州;市舶司功能定位
北宋時期,由于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政府出于增加國家財政收人、增強周邊國家外交往來以及滿足貴族階層對奢侈品需求等目的,積極鼓勵海外貿(mào)易,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宋代海上交通及貿(mào)易的發(fā)展。隨著對外交往的日益繁榮,為方便外貿(mào)稅收、統(tǒng)一外商管理、促進外交往來,北宋政府開始在沿海城市設置專門的外貿(mào)管理機構-市舶司。
北宋可以納入沿海范圍的路有河北東路、京東東路、淮南東路、兩浙路、福建路、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7個路,37個府、州、軍,149個縣,共設置了廣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6個市舶機構。廣州與明州是北宋時期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對外貿(mào)易、交往的港口,廣州和明州之所以能被選為市舶司所在地,和兩地在地理位置、對外貿(mào)易交往歷史、造船業(yè)發(fā)達等方面具有的優(yōu)勢密切有關。但是兩地市舶司在功能定位上是截然不同的,廣州市舶司屬于經(jīng)濟功能大于政治功能的市舶司,而明州市舶司則剛好相反。兩者之間的這種不同定位,也導致了它們在整個北宋時期發(fā)展軌跡的大相徑庭。
廣州和明州能夠從北宋眾多沿海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市舶司所在地,主要是具備了以下三方面優(yōu)勢:
(1)廣州、明州在內外交通運輸方面具有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優(yōu)勢
明州港是一個深水良港,由于港口地理位置優(yōu)越,加上有海流和季風的配合,形成了一條從朝鮮半島南端至明州港(包括舟山),或經(jīng)日本列島到明州港的自然航線。這種地理方面的優(yōu)勢促成了唐、五代十國時期明州和日本、高麗兩國之間繁盛的對外貿(mào)易和交往;而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與東南亞、、印度半島、西亞等國家地區(qū)進行對外貿(mào)易和交往的重要門戶。秦漢時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發(fā)源地之一;漢武帝統(tǒng)一嶺南后,為拓展對外貿(mào)易,開辟了遠赴東南亞和印度半島南部的海上航線;唐代,廣州更是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長海上航線“通海夷道”的始發(fā)港。
此外,明州的內陸交通方面也非常便捷。自京杭大運河與浙東運河連通后,明州港的腹地延伸到了京杭大運河的兩岸,“三江口”成為了一個主要物資集散地和外國船舶出入口。由于沿岸的紹興、杭州、南京和揚州等城市都是貿(mào)易活躍的城市,所以各國使節(jié)、商旅都從明州登陸,通過明州官府呈報朝廷,人和物可通過大運河直達京都;而廣州的內陸交通運輸自唐代張九齡重修大庾嶺后,大為便利。在宋代,從廣州出發(fā),溯北江至粵北重鎮(zhèn)韶州,經(jīng)湞水越大庾嶺下虔州(今江西贛州),經(jīng)洪(今江西南昌市)、江(今江西九江市)順江東下,可達南方漕運中心——揚州,再沿運河北上就可以到達北宋首都——開封。
(2)造船業(yè)的發(fā)達為廣州、明州兩地海外貿(mào)易的興盛提供了必要條件
唐宋海外貿(mào)易的空前繁榮極大地推動了明州造船業(yè)的進步。明州所在的兩浙路是唐宋時期全國最大的造船基地和造船業(yè)中心之一,而隨著明州港在海外貿(mào)易中的地位日顯重要,造船業(yè)也隨之上升。除官營造船業(yè)以外,明州一帶的私人造船業(yè)也甚為發(fā)達,所造船只數(shù)量不在少數(shù),故而北宋末年,高宗從明州逃往海上,倉促之間便能聚得千舟。
廣州的造船業(yè)歷史更為悠久,據(jù)《淮南子·原道訓》“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短袂攘卷,以便刺舟”的記載,我們可知“越人善于舟楫”。在廣州城市考古中,還在中山四路發(fā)現(xiàn)了秦漢造船工廠遺址(編者注:對此造船遺址業(yè)界尚存在重大爭議),根據(jù)該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推算,該造船工廠最大能夠生產(chǎn)出載重50~60噸重的木船。到了唐代,廣州作為“通海夷道”的始發(fā)港,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據(jù)蘇繼庼《島夷志略校釋敘論》中記載:在唐代,由于造船技術落后,波斯商人要向中國舶商租賃或者向中國造船廠定造泛海巨船。有學者考證,蘇先生文中所提到的造船廠就在廣州附近。在宋代,廣船的制造工藝已經(jīng)居于全國的領先水平。廣船不但使用質地堅密的鐵梨木為造船材料,而且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隔水密艙的技術,還將船底做成“V”字形,這種船底“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以破浪而行也”[1]。
(3)五代十國時期的持續(xù)發(fā)展為廣州、明州的對外貿(mào)易和交往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時期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為北宋時期廣州和明州對外貿(mào)易、交往的長足進步奠定了基礎。北宋熙寧二年(1069),在宋神宗給發(fā)運使薛向、副使羅極的手詔這樣寫道:“東南利國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錢、劉竊據(jù)浙、廣,內足抗中國者,亦有籠海商得術也。卿宜創(chuàng)法講求,不惟歲獲厚利,兼使外蕃輻輳中國,亦壯觀一事也。”[2]這里的“錢”與“劉”,乃指吳越錢氏和南漢劉氏,從此可知吳越和南漢兩國對對外貿(mào)易都非常重視,作為兩國對外貿(mào)易和交往最重要港口的廣州和明州在五代十國時期肯定也都得到了大力的發(fā)展,廣州和明州的對外貿(mào)易為南漢國和吳越國帶來了大量的市舶收入,成為當時兩國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在南漢國時期,廣州由于偏安嶺南,政治相對穩(wěn)定,對外貿(mào)易得到南漢劉氏的重視。高祖劉巖在位時,外貿(mào)日盛,“犀象、珠玉、翠玳、果布之富,甲于天下”。[3]
北宋初,廣州和明州先后成為市舶司所在地,但是兩地市舶司在整個北宋時期的發(fā)展路徑卻是完全不同的,這主要是北宋統(tǒng)治者給予廣州和明州兩地市舶司不同的功能定位所導致的:廣州市舶司是經(jīng)濟功能大于政治功能,明州市舶司則是政治功能大于經(jīng)濟功能。
(1)明州市舶司的設立與北宋、遼、高麗三國復雜的政治外交關系息息相關,明州市舶司的興廢也與三國關系的變遷有密切關系。首先,筆者認為明州市舶司的建立很可能與“雍熙北伐”和契丹高麗第一次戰(zhàn)爭有關。北宋初,由于遼國的崛起,宋麗之間的陸路通道完全被堵塞,所以北宋與高麗的官方和民間交往主要通過山東半島的登州港進行。太宗“雍熙北伐”(986年)發(fā)生前,為了牽制遼國,派出韓國華出使高麗游說高麗王出兵入遼,“雍熙北伐”最后以失敗告終。之后,太宗于端拱元年(988)、淳化元年(990)、淳化四年(993)分別派出呂端、柴成務、陳靖出使高麗,這一時期宋麗關系比較親密。但是,公元992年契丹與高麗發(fā)生第一次戰(zhàn)爭,當時高麗派出使者出使北宋,希望北宋可以提供軍事援助,但是遭到了宋太宗的拒絕。
遼國發(fā)動這次戰(zhàn)爭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高麗“越海事宋”?!霸胶J滤巍钡臉酥拘允录褪琼n國華出使高麗以及兩國之間的密切外交往來。遼國似乎對北宋和高麗之間的外交往來情況非常了解,這些信息是怎么傳到遼國的呢?很可能與宋麗之間的官方交往過于頻繁地使用登州港有關。登州港和遼國境內的遼東半島非常接近,宋麗兩國任何的交往信息很容易被遼國奸細快速反饋回遼國。
宋代高麗到北宋的海上航線大致可分南、北兩條線路:北路,從朝鮮半島西海岸的禮成江啟航,抵達山東半島北岸的登州或萊州,再由京東陸行至開封;南路,從朝鮮半島西海岸出發(fā),抵達長江下游地區(qū)的揚州或明州。這二條航線,各有迂航線和直航線之分。北路迂航線沿朝鮮半島西海岸北上,經(jīng)過遼東半島東南沿海的長山列島和登州北部的廟島等島嶼;直航線則橫渡壅津半島西海面抵達山東半島北岸。南路迂航線從壅津半島西南海面橫渡至山東半島南岸,沿海由北而下,抵達揚州;直航線則沿著朝鮮半島西海岸南下,經(jīng)黑山島附近海域,朝西南方向橫渡至杭州灣口的明州[6]。問題出現(xiàn)在北路的迂航線,這條航線要經(jīng)過遼國境內的遼東半島,奸細得到情報后很容易通過這條航線將情報反饋給遼國。
綜合分析以上幾條航線,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南航線的直航線(朝鮮半島-明州)是一條既能夠方便北宋與高麗之間外交往來,又能夠避免奸細迅速地將情報帶回遼國的最佳航線。此外,明州遠離都城開封和契丹,在城市的政治敏感度方面比較弱,與高麗進行外交活動,契丹方面不容易察覺,能夠大大減低它們的疑慮。也許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將“市舶司”從杭州遷往明州,希望通過“市舶司”對外貿(mào)易的“幌子”來掩蓋兩國進行密切外交往來的意圖。雖然兩浙市舶司在次年又從明州遷往杭州,但是,咸平二年(999),杭州、明州分別置市舶司則說明明州作為與高麗外交往來“橋頭堡”的作用已經(jīng)確定下來?!板Y之盟”后,北宋與遼國的關系得到了緩解,北宋與高麗于仁宗天圣年間開始斷交41年,直至神宗熙寧七年(1074)宋麗才恢復外交往來。明州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堂而皇之地正式成為宋麗外交往來的首選港口。在北宋中期,神宗對宋麗之間的外交關系非常重視。熙寧九年(1076)五月二日,給事中、集賢殿修撰程師孟上書“乞罷杭、明州市舶司,只就廣州市舶司一處抽解?!盵7]這個建議雖然不無道理,但是最后還是不了了之,從中可以看出明州當時無可替代的政治地位。
縱觀整個北宋時期,明州市舶司作為北宋政府宣揚國威、管理高麗國外交事務窗口的政治職能是在不斷加強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明州作為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mào)易之事”[8],通過閱貨,抽解、禁榷、和買等稅收方式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經(jīng)濟功能卻有所減弱。
(2)但是,作為北宋第一個市舶司所在地的廣州,其市舶司所發(fā)揮的經(jīng)濟功能卻要明顯大于政治功能。廣州市舶司之所以一直保持屹立不倒的地位,最核心的原因是廣州市舶司能夠獲得穩(wěn)定的市舶收入,對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頗有裨益。正是這種在對外貿(mào)易創(chuàng)造稅賦方面的優(yōu)勢,使得廣州市舶司在北宋時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直到徽宗崇寧年間,時人朱彧在比較明州、泉州、廣州三地市舶司之后,還是認為“唯廣最盛。”[10]
綜上可知,廣州和明州是北宋時期最為繁盛、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市舶司,他們能夠被選為市舶司的所在地有著其在地理位置、人文歷史、造船航海方面相同的先天優(yōu)勢。但是,它們在整個北宋時期所呈現(xiàn)的發(fā)展軌跡卻截然不同:廣州市舶司自設立以來,一直能夠獲得持續(xù)穩(wěn)定的市舶收入,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一直受到北宋政府的重視,自設立后從未被撤銷;明州與廣州的情況正好相反,其設立的原因與北宋初年宋遼高麗三國之間微妙的政治關系有關,而從其在整個北宋時期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其政治屬性明顯強于經(jīng)濟作用,因此明州市舶司的地位也隨著北宋的外交政策、統(tǒng)治者的喜好而變得興廢不定。
[1]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M].叢書集成初編本,1985.
[2]李燾著,黃以周等.輯補.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梁廷楠.南漢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
[4]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6]張偉.略論明州在宋麗民間貿(mào)易中的地位[J].寧波大學學報,2004(5): 13-16.
[7]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8]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黃純艷.宋代海外貿(mào)易[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0] 朱彧.萍洲可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The Study for Guangzhou and Mingzhou’s Shibosi Functional Location in North-Song Dynasty
YE Weihua
( Guangzhou Museum , Guangzhou 510000 )
Guangzhou and Mingzhou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symbolical Shibosi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ve Bureau in Song Dynasty) in North-Song Dynasty. The Reason why they were chosen as the address of Shibosi was mainly for their Geographical place. However, after the study of the two ports’developing courses, we fnd that their functions were different, Guangzhou was more political then economical, but Mingzhou was on the opposite. The different functional location lead to their completely contrary developing courses during North-Song Dynasty.
Guangzhou; Maritime Affair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Minnesota
U697.1
A
楊雪峰(1972-),男,現(xiàn)為中國船史研究會高級會員,市工藝美術師。專注中國古船研究及制作。
20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