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芳
受到心輸出量下降明顯或者泵衰竭的影響,終末器官呈現(xiàn)出一種低灌注狀態(tài),故而引發(fā)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據(jù)調查,該病臨床死亡率高達65%左右[1]。目前臨床常規(guī)療法為冠狀動脈介入術,該法雖然療效較好,但是對于部分具有血液動力學障礙的患者而言效果較差。基于此,主動脈內(nèi)氣囊反搏術(IABP)逐漸受到臨床關注。為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匯總應用IABP,本院選取82例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新津縣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1例采用常規(guī)急診治療,觀察組41例行IABP。排除標準:(1)腦出血或者存在全身出血傾向患者;(2)腦部損害且具有不可逆性;(3)難以放置氣囊管患者;(4)主動脈瓣存在嚴重關閉不全患者;(5)竇瘤或者主動脈瘤出現(xiàn)破裂患者。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應用多巴胺對血壓進行維持。觀察組:行IABP治療。開展手術前對氣囊予以嚴格檢查,觀察驅動是否能夠正常運行以及有無漏氣現(xiàn)象。行局麻后經(jīng)皮對股動脈行穿刺處理,將氣囊放置在距離主動脈弓降部約2 cm的位置,而后應用X線對氣囊位置予以檢查,并與Datascope 98 System相連。放置完成后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激活凝血酶原,并使其時間延長,高于正常值的180倍左右。若氣囊位置無誤,可依據(jù)心電圖R波呈現(xiàn)出來的降至切跡對反博時間予以調整。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需對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觀測,同時也要對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進行預防。此外,還需使用監(jiān)護檢測系統(tǒng)和溫度稀釋法分別對平均動脈壓(MBP)和心臟指數(shù)(CI)予以檢測。
1.3 觀察指標 (1)2組患者通過治療后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2)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的改變情況;(3)病死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軟件SPSS 22.0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匯總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病死率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30、90 d病死率比較[n(%)]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流動力學與LVEF指標對比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與LUE下指標對比(±s)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與LUE下指標對比(±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LVEF(mmHg)觀察組 41治療前 96.3±9.6 81.8±4.5 63.6±4.3 32.9±6.2治療后 78.5±6.3a 115.7±11.4a 77.2±7.5a 39.1±4.3a對照組 41治療前 94.7±8.7 82.4±4.9 63.1±4.7 32.4±5.7治療后 86.1±5.9 108.4±10.6 70.4±6.8 36.2±4.1組別 例數(shù) 心率(次/min)收縮壓(mmHg)平均動脈壓(mmHg)
目前冠狀動脈介入技術獲得顯著發(fā)展,使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性獲得提升,然而仍然無法降低其死亡率。而IABP是在主動脈部位放置具有一定容量的氣囊,其導管連接于壓力泵,在R波、T波的自動控制下,氣囊會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內(nèi)實現(xiàn)充盈與排空。該法能夠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灌注,使得左心室與主動脈舒張末期容量負荷減少,而后強化心肌供氧狀態(tài)以及收縮力,促使心排血量獲得提升,外周循環(huán)也得到改善,而后對低血壓現(xiàn)象予以糾正,同時改善心源性休克。部分學者證實應用IABP可降低臨床約20%的死亡率[2-3]。在本研究中,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后的30天與90天的死亡率分別為61.0%、68.3%,顯著高于觀察組的36.6%、41.5%,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楊寬[4]、張杰[5]等學者的研究結果相近。
當前臨床尚無結論來規(guī)定IABP的使用時機,但是汪光枝等學者[6]。認為在早期預防階段應用IABP的效果要優(yōu)于發(fā)病后搶救時使用。同時張小麗等學者[7]認為,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發(fā)病急速且危重的患者亦可以使用IABP,對于左心室功能同樣有改善作用。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經(jīng)治療后的心率、收縮壓、平均動脈壓以及 LVEF 分別為(78.5±6.3)min、(115.7±11.4)mmHg、(77.2±7.5)mmHg 以及(39.1±4.3)mmHg 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崔曉瓊[8]、陳龍營[9]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應用IABP能夠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安全性,同時亦可對血流動力學進行改善,值得推廣應用。
[1] 陳寶貴.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源性休克的臨床病例回顧[J].當代醫(yī)學,2013,19(29):46-47.
[2] 王樹,余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臨床處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19):244-246.
[3] 田甜.主動脈內(nèi)球囊反搏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應用[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12,35(1):64-67.
[4] 楊寬,吳建罡,劉洋,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4):85.
[5] 張杰,張新峰.主動脈內(nèi)球囊反搏輔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29):82-83.
[6] 汪光枝,杜麗虹.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主動脈內(nèi)氣囊反搏治療護理體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1):1643-1645.
[7] 張小麗.主動脈內(nèi)氣囊反搏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療效分析[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2,33(3):206-208.
[8] 崔曉瓊,李彤,胡曉旻,等.主動脈內(nèi)球囊反搏輔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臨床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7):615-617.
[9] 陳龍營,高文獻,彭文洪,等.床旁主動脈氣囊反搏術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源性休克的臨床應用療效分析[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8):4931-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