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在世界各個文化當中,游學都是最為傳統(tǒng)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而所謂游學,便是在遠行游歷的過程中增長見聞,提升心智的過程。在本書中,安藤忠雄以自己的游學經歷作為線索,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對于建筑的思考與執(zhí)著。書中安藤忠雄直言旅行可以塑造人,也能形塑建筑,并且坦言自己早年以旅行來學習建筑的方式使自己受益良多。
安藤忠雄寫到,他在旅行各地的同時,每每為當地自然風土氣候所產生的建筑深深感動,他看到了建筑的生命力一一反應出人類的根本欲望,是人們靈魂的依靠,是呈現每個居民夢想的地方。而這種價值的體現,令他認識到比起玩弄設計風格的游戲,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傳承、發(fā)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文化遺產。也正因為如此,建筑對于其所在的環(huán)境,具有反饋的義務。
對于建筑的探索,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形式演繹,而是對潛藏于建筑內部的,某種精神力量的理解和把握。而建筑,則因此不再是完成便停止變化,只會慢慢衰朽下去的“死物”,而是人們能夠持續(xù)利用,并隨之產生持續(xù)演變的,能夠生長的“生物”。由此推論,有生的建筑與人類社會活動,以及它所處的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才是建筑師們真正應該加以研究的核心。
書中安藤忠雄以自身的游學為線索,設置了不同主題來談論建筑:作為建筑原點的住宅、群聚而居的集合住宅、作為集合眾人之用的廣場空間、作為20世紀大都市范例的曼哈頓以及其他各式各樣形態(tài)的不同城市……凡此等等,安藤忠雄都通過切身的實際感受表達了自己的對于建筑以及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獨特認知。
試讀:
我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為了巡訪建筑與城市,走遍世界各地。旅途中,我每每訝異于不同地區(qū)人們生活的多樣面貌并且深深為這些通過建筑描繪出的人們的夢想所感動。或許就是因為看到這些夢想,我才會選擇走上建筑師這條路。
在這本書里,我列舉了過去曾邂逅過的建筑與城市,從個人的角度,敘述在他們身上被寄予著何種夢想,又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什么樣的關聯。希望能借此讓更多人知道,建筑世界是多么豐富與深邃。
我舉出的許多例子中,包括了現代、20世紀建筑以及城市中的各種嘗試、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刻畫出20世紀技術及社會進步的輝煌成就,也可以說是時代描繪出的夢想系譜。其中寄托了人們期待社會可以更豐富美好的希望,那些希望至今留在我們心底回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