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榮,徐 琴,王曉鈴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司法鑒定所,江蘇 揚州225001)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修訂為:“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此法自2011年5月1日起實施,同時實施的還有《刑法修正案(八)》,其設立了危險駕駛罪,將醉酒駕駛機動車納入刑法并設定刑罰。來自公安部交管局的資料顯示,以上兩項法規(guī)實施2年以來,全國酒后駕駛案件下降了39.3%,因酒后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同比下降了12.4%[1]。由此可見,“醉駕入刑”的處罰力度確實有力地遏制了酒后駕車現(xiàn)象,在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自2011年5月份以來,由于群眾對酒后駕駛危險性的認識與從前有所不同,酒后駕駛案件的流行病學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本文將對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前后揚州市區(qū)及周邊地區(qū)涉嫌酒后駕駛案件進行比較分析,以闡述本地區(qū)涉嫌酒后駕駛案件中實際酒駕案件(含飲酒后駕駛和醉酒后駕駛)所占的比例、酒后駕駛的月分布情況、車輛類型以及飲酒后、醉酒后駕駛各自所占的比重等方面的狀況,為預測預防交通事故案件提供依據(jù),并為涉嫌酒后駕駛案件的管理以及制定相關的法律措施提供參考。
全部資料均來自于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司法鑒定所2009年1月—2013年4月期間所接收的涉嫌酒后駕駛鑒定案件的檔案資料,共計8321份樣品,所有血樣皆由揚州市區(qū)及其下屬周邊地區(qū)的交警大隊送檢。
運用Excel 2007建立數(shù)據(jù)庫,對送檢樣品中酒后駕駛所占的比例、酒駕的月分布、車輛類型以及飲酒后、醉酒后駕駛所占的比重等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根據(jù)對本所受理案件的資料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2011年5月份之前,酒駕案件(血中乙醇質(zhì)量濃度≥0.20 mg/mL)在所有涉嫌酒后駕駛案件中占50.46%;2011年5月份之后,酒駕案件在所有涉嫌酒后駕駛案件中占43.65%(見表1)。
表1 實際酒駕樣品占送檢的涉嫌酒駕樣品的比例
由此可見,駕駛員酒后駕車現(xiàn)象在2011年5月之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新交通安全法的督促作用已初見端倪。
比較2011年5月份之前和2011年5月份之后酒駕案件(含飲酒后和醉酒后)在各月的分布比例發(fā)現(xiàn)(見圖1)。2011年5月份之前,有兩個明顯的高分布月份(3月和11月)和一個明顯的低分布月份(6月)。2011年5月份之后的分布圖除了有兩個明顯低分布月份(6月和7月)之外,其他各月的分布比例均比較一致,曲線相對比較平緩,之前的高分布月份已未再出現(xiàn)。
圖1 2011年5月份前后酒駕案件各月分布比較圖
由此可見,自2011年5月“酒駕入刑”新政策實施之后,酒駕案件的分布除了比例最低的6月和7月之外,其他各月沒有太大的波動,說明新的交通安全法對群眾的教育作用是有效的,人們對于酒后駕駛的認識能更加理性,對交通規(guī)則的遵守能形成一種習慣,以往飲酒的高峰月份(3月和11月)酒后駕車的人有所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酒后駕駛引起的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在2011年5月之前和2011年5月之后,酒駕案件中所涉及的車輛類型是有變化的,轎車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摩托車所占的比例仍居高不下,而電動車這類非機動車的比例卻有增加的勢頭(見圖2)。由于新交通法對于酒后駕駛轎車這類機動車輛的司機的處罰比較嚴厲,并且公眾對于機動車的認識主要還是理解為轎車等汽車,因此,在“喝酒不開車”理念的宣教下,轎車司機酒后駕駛的現(xiàn)象有所減少是正常的。而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因為其方便、經(jīng)濟的特點,仍然是我國中小城市主要代步工具。雖然摩托車也屬于機動車,但是某些駕駛員對它的認識不夠清晰,認為酒駕的處罰所針對的機動車是汽車而非摩托車。同時,摩托車的駕駛證比較容易考取,這就使得摩托車駕駛員酒后駕駛的現(xiàn)象仍普遍存在。由于電動自行車并未被劃入機動車的范疇,同時由于方便、快捷的特點,因此很多人喝酒后都用它代替轎車和摩托車。雖然電動自行車是行駛在非機動車道內(nèi)的,但由于它重量輕便,而行駛速度較快,剎車制動系統(tǒng)不完善[2],本身就不安全,酒后駕駛就更加危險,由電動自行車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后果一般也相當嚴重。因此,提高電動自行車本身的安全系數(shù)以及對其進行限速管理很有必要。適當?shù)臅r候很有必要考慮加大對電動車駕駛員酒后駕車的處罰力度,最重要的還是駕駛?cè)藛T能提高安全意識,酒后不駕車。
圖2 2011年5月前后酒駕案件中所涉及的車輛類型比較
酒后駕駛,包括飲酒后駕駛(血中乙醇質(zhì)量濃度≥0.20 mg/mL<0.80 mg/mL)和醉酒后駕駛(血中乙醇質(zhì)量濃度≥0.80 mg/mL)[3]。在涉及酒后駕駛的交通事故案件當中,醉酒后駕駛的比例(約75%左右)遠遠高于飲酒后駕駛(約25%左右),醉酒后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數(shù)是飲酒后駕駛的3倍左右,并且在2011年5月前后并無明顯變化,這說明了醉酒后駕車的危害,其直接與交通事故相關(見表2)。有研究表明,血液中的乙醇含量升高時,會影響人的精神行為,使駕駛員難以判斷緊急突發(fā)情況并迅速作出反應,容易導致事故發(fā)生[4-5]。因此,飲酒相關的交通事故中的大多數(shù)駕駛員血液中乙醇含量都比較高,醉酒駕駛的比例遠遠高于酒后駕車的比例,由醉酒駕駛引起的交通事故的損害后果也更加嚴重,這也是交通法規(guī)中規(guī)定酒后不允許駕車并對醉酒后駕車者嚴厲處罰的原因。
表2 2011年5月前、后飲酒和醉酒案件所占的比重
自2011年5月份“醉駕入刑”實施以來,實際酒駕案件在涉嫌酒后駕駛交通事故案件中的比例已有所減少。雖然轎車等汽車駕駛員的安全意識提高了,能自覺做到喝酒不開車,但是有部分人在飲酒后將交通工具轉(zhuǎn)換為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他們對自己的車技過于自信或是抱有僥幸心理[6],因此與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相關的交通事故有增加的趨勢。大部分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均為單方面事故或事故對方為非機動車駕駛員,通常為了避免麻煩,事故發(fā)生以后選擇私了,并未報警。因此,實際生活中摩托車和電動車駕駛員飲酒駕車的現(xiàn)象應該比我們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所反應的情況更為普遍。在所有酒后駕駛的交通事故中,醉酒后駕駛的比例遠遠高于飲酒后駕駛,因此,加大對醉酒后駕駛的處罰以減少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十分必要。
為了使“酒后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觀念能更加深入人心,使駕駛員能主動地拒絕酒精,也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參與監(jiān)督監(jiān)管,還要加大對飲酒駕駛危害性的宣傳。同時,加大對醉酒人員的處罰力度,絕不姑息縱容任何一例違法駕車的人員。另外,還要加強對摩托車、電動車這類使用比例比較高、安全系數(shù)比較低的交通工具的駕駛員的教育和管理,在實際工作中,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做到“教罰并重”,以真正地保證我們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
[1]公安部交管局.醉駕入刑兩周年,治理成效顯著[EB/OL].(2013-05-02)[2013-07-08].http://www.gov.cn/gzdt/2013-05/02/content_2394368.htm.
[2]陳聰,卓先義,沈保華.上海市浦東新區(qū)1 050例涉嫌酒后駕駛鑒定的統(tǒng)計分析[J].中國司法鑒定,2010,48(1):37-39.
[3]GB19552-2010,車輛駕駛?cè)藛T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4]卓先義,卜俊,向平,等.血中乙醇質(zhì)量濃度與神經(jīng)行為能力的關系[J].法醫(yī)學雜志,2008,24(4):265-267.
[5]Hingson R,Winter M.Epidemiology and Consequences of Drinking and Driving[J].Alcohol Res Health, 2003,27(1):63-78.
[6]李紅梅.駕駛員心理特征與交通事故的關系[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1,17(5):3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