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華
【摘 要】身處讀圖時代的學生在盡情享受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快樂的同時,卻無可避免地面對著非文字化所導致的思維能力的退化,外國良莠不齊的卡通霸占著學生的審美世界導致思維簡單化。如何使“讀圖時代”的學生們,從“思維簡單化”和“圖像讀不懂”的怪圈中突圍?美術教育,需要閱讀嗎?有了閱讀的美術教育,勢必讓我們從流于形式的技藝訓練過渡到更為深層的思維訓練。為此,我們只有懷揣著美術的感覺,長期涵養(yǎng)于美術閱讀訓練,行走在課堂,向有“閱讀”的美術課堂漫溯,為孩子的一生打下審美的底子。
【關鍵詞】美術;閱讀;漫溯
《向古人借智慧》一書的封面上有這么一句話:閱讀就是發(fā)現(xiàn)可能存在的世界,而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最為持久的樂趣。提起“閱讀”,我們想到的是語文學習中文字閱讀,然而“閱讀”真的僅僅指對文字的閱讀嗎?
我們有這樣的經(jīng)歷:
也許是職業(yè)使然,我特別喜歡讀繪本,去書店時總會去繪本區(qū)看看,在那兒我常會碰到這樣的場面:孩子跟媽媽說他要買這本書,這時媽媽會拿起書來翻一下,說:“這沒有幾個字,還賣這么多錢,你在這看完就好?!焙⒆尤绻庵緢远ǎ琴I不可,媽媽就會說:“那買這本吧,不僅便宜,還是大本的?!薄斑@本畫得不好。”孩子理直氣壯地說。“都是給小孩看的,有什么好不好?小孩懂什么……”
帶給我們這樣的思考: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边@是商販們常用的一句推銷語。其實對于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位“美盲”媽媽,顯然是缺乏視覺閱讀能力,她不僅讓自己錯過了,還生硬地把孩子從“發(fā)現(xiàn)的樂趣”中攆走。
那么,作為美盲教育的啟蒙——小學美術教育,它需要閱讀嗎?一直以來,我們的美術教育以為只要涂涂畫畫就能產(chǎn)生一件完美的作品,其實,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才是一位“美術人”的真正內(nèi)涵。缺乏“閱讀”的美術課堂必定也會剝奪稚童“發(fā)現(xiàn)的樂趣”,也會錯過他們“走過、路過”的一路風景。
美術教育,同樣需要閱讀。有了閱讀的美術教育,勢必讓我們從流于形式的技藝訓練過渡到更為深層的思維訓練。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該如何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學生進行美術閱讀,提高學生的視覺閱讀能力,為孩子的一生打下審美的底子呢?
我們是這樣做的:
1)定向閱讀,在“支離破碎”中直抵“庖丁解牛”之功夫。
思語:圖不同于文,面對一幅圖,我們常常簡單的作出“像不像、漂亮、不漂亮或美與不美”的結論,除此而外,圖還能給我們什么呢?
要想使學生真正讀懂美術作品,就需要掌握另一種語言,即線條、形體、色彩、空間、材質(zhì)等。我們可以確立“閱讀”目標,要求學生圍繞主題或抓住問題的核心,進行讀圖、分析,了解作品內(nèi)容等,循序漸進的目標提示,使學生快速進入閱讀主題,做到閱讀時不茫然、有目的;創(chuàng)作時有標可循、有據(jù)可依。
在閱讀中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方法,需要學生對作品進行不斷探討,才可能涉及到美術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將有助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這就需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充分享受“發(fā)現(xiàn)的樂趣”,進而達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比如關于素描,高年級的同學如果從沒接觸過,更沒聽過,你問他們“什么是素描”,那是對牛彈琴,只有“閱讀”了素描作品加上老師的示范,學生才能獲得感性的認識,再試試畫畫,才能體會到素描的方法及對光的了解;還有手工制作,特別是綜合材料的運用,沒有對范作的定向閱讀,學生的思維很難拓寬,材料往往局限于現(xiàn)成的彩色卡紙、彩色紙等常用材料。
通過有目的的閱讀,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時就能關注作品的形、色、材質(zhì)等造型要素,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技巧。這便是“庖丁解牛”之功夫了。
2)啟發(fā)閱讀,在積淀與感悟中循“無法為有法”。
思語:創(chuàng)作一件美術作品雖無定法,但有共性,特定的線與形、色,傳達著相似的意蘊,動蕩的線透著不安、狂熱、激烈……觀者循著這一法則再加上必要的啟發(fā)將直抵畫之真意,不亦悅乎。
啟發(fā)“閱讀”讓學生從“閱讀”中得到美術作品所傳遞的訊息,在啟發(fā)“閱讀”下,可以增加學生對藝術“營養(yǎng)”的吸收。畢加索說:一幅畫并不是按照事先想好的就能完全定稿,在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的想法會變動,于是畫也在改變。即使是一幅完成了的畫,隨著觀賞者的心緒變化,它仍舊經(jīng)歷著變化,因為畫只能通過觀賞者才能存在。美術閱讀、欣賞活動及創(chuàng)作表現(xiàn)中不存在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此,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觀察、分析和討論,學生必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逐步學會“精思”和“存想”。
在引導學生閱讀作品時,要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多加幾個“為什么要這樣表現(xiàn)呢?”同時重視情感的熏陶與藝術思想的感染。
教學中通過啟發(fā)“閱讀”練習,有助于學生確立一種創(chuàng)作思維態(tài)度,同一題材用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不同的主題也可用一種表現(xiàn)方式,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無限的思維空間,拓寬了學生的表現(xiàn)手法,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作質(zhì)量。
3)深入閱讀,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道。
思語:一幅作品就像是畫家心情案件——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藏之,將自己的生活感悟沁之。優(yōu)秀的偵探不會放過任何蛛絲馬跡,觀畫亦如此,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一探畫作之精髓。
一件美術作品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極少是有畫家作伴的,更何況我們見到的絕大多數(shù)是復制品或數(shù)字圖像。特別像今天的科學技術,圖像已不是一窩之物,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同時看到,并且還能把圖像的細節(jié)放得很大很大,但這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這里我們所說的細節(jié)不是指畫中色彩的具體構成及線條的承啟轉折,這些都太專業(yè),太深奧了,對于一般成人而言都有點摸不著北的感覺,更何況是小學階段的兒童。我們所關注的是美術作品的具體形象,動作,表情,畫面的安排甚或是某個部位,探討它們所透出的意蘊,含義或?qū)ψ髌分髦嫉谋磉_有何意義,引導學生去觀察,去體會,去感受,逐步深入,最終引發(fā)他們?nèi)ニ伎?,去感悟,審視生活的本質(zhì),正所謂“遷想妙得”。
通過深入“閱讀”細節(jié),能讓學生對作品細節(jié)做更多的思考,在他們走近經(jīng)典作品,對作品的驚嘆、敬慕的同時,也能多了份細心觀察的品質(zhì)。并以此發(fā)掘其設計意圖,同時把看到的轉換成自己的繪畫語言,為后期的設計創(chuàng)作打好基礎。
4)體驗閱讀,在回味與感悟中索創(chuàng)作之源。
思語:如果說生活是大舞臺,那么美術作品就是那一幅幅劇照。想要了解劇照之形態(tài),就得去體驗舞臺中角色的表演,在情境中感悟角色之態(tài),領角色之情。
美術“閱讀”教學尤為重要的是對作品第一感知和直覺的體驗,教師應引領學生體驗、品嘗并留住“閱讀”時的感覺,同時,啟發(fā)學生運用語言較深入地分析作品,談自己的認識與感受,并簡要寫下自己想說的話,在不知不覺中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直書胸臆”。
當然,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審美經(jīng)驗的不足,以及知識水平的差異,他們對美術作品的了解往往會一知半解。對此,我們要有耐心,不要急于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對作品的感悟,“不要把成人的觀念和思維作為詮釋的尺度,也不要把約定俗成的詮釋強加給學生”。要根據(jù)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滿足不同學段學生審美活動的要求,體現(xiàn)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螺旋式遞進關系,不斷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為此,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放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去和作品對話,理解作品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其實,這樣精彩的“直書胸臆”,如不借助“體驗”這根拐杖,恰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為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美術作品就像是一種特殊的會面,是一種無聲的對話。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過審美體驗、感悟而進行的非語言的信息溝通。每個學生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有深有淺,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擁有個體的體驗過程,體驗是第一位的。只有當美術閱讀有了親歷體驗,才能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維、靈感等多種審美心理功能,才能與作品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與提升,才能自如地“直書胸臆”,才能明了畫面意蘊的表達離不開形象的動態(tài)、表情、服飾等。
我們的愿景:融入生活,讓美術“閱讀”教學走得更遠。
思語: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鳥,安知天之闊;子非我,安知我之悅。舞臺劇景隨劇情的發(fā)展而轉化,角色的心態(tài)也必然有所變化。要想更多的了解角色,別忘了劇景,身臨其境方有所悟。
通過我們?nèi)甓嗟膶嵺`與探索,實驗班的孩子們在課堂中的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學生的“閱讀”范圍很狹隘,尤其對于生活中傳統(tǒng)民俗文化、名勝古跡、自然風光等常常是視而不見,這讓我們很是警醒。美術本來就源于生活,生活應該是美術學習的大課堂,讓學生到生活中學習,讓我們的美術閱讀融入他們豐富的生活,這無疑是為孩子們的學習插上一對寬大的翅膀,讓他們得以無時無處的吸收、內(nèi)化著課堂中學到的知識。
是呀,“閱讀”之行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依托于美術作品,身邊的事事物物皆可尋,可讀,可悟。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更何況浸透了先人智慧的名勝古跡,生活什物,難道不值得我們?nèi)プx、去參嗎?
讓我們立足課堂里的閱讀,引領學生從身邊去探尋,去感悟,提升美感,去傳承祖先之美事??待埑侵车?,文脈相承,富人文景觀:靜謐流淌了千年的淹城之護城河、享譽宮廷之上的梳篦、與蘇繡相媲美的亂針繡、民間之工藝——留青竹刻、常州青果巷老房子、天寧禪寺、“沒骨花卉”創(chuàng)始人——惲南田故居即惲南田紀念館、一代宗師——劉海粟之紀念館等等;另外,常州地處江南,不失水鄉(xiāng)之韻味,那些充滿詩情畫意、豐富奇妙的自然景觀,以及獨有的色彩、形態(tài)、聲響的變化,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他們的視野。學生在這些地方開展美術“閱讀”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看、多想、多問,多接觸當?shù)氐拿佬g文化,這樣必定會使學校美術教育得到延續(xù)和深化,“閱讀”教學也因此走得更寬、更遠,學生的閱讀能力必將發(fā)展得更為完善。
只要我們在這個“讀圖時代”善于利用各種豐富的視覺藝術作品,提高學生“視覺閱讀”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善于將“閱讀”所得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與生活,讓美術教學中的“閱讀”不再流于形式。
讓我們懷揣著美術的感覺,長期涵養(yǎng)于這樣的美術閱讀訓練,行走在課堂,向有“閱讀”的美術課堂漫溯。
【參考文獻】
[1]錢初熹.迎接視覺文化挑戰(zhàn)的美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周信達.透析基礎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6.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