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祿
又到了每年高考結束后的吐槽時間,今年的主題之一是民國高考。那是個山河破碎的亂世,不太流行“刷學歷”,大學生可謂鳳毛麟角;因為教育基礎差,大學錄取率平均不到10%;學校設施普遍糟糕,如果碰到戰(zhàn)亂,可能逃命都來不及。
隨著幾張試卷的出現(xiàn),更令人憂傷的真相來了:1948年南開國文卷就三道題:作文“知識有什么用處”,名詞解釋,外加吐槽式問答題“國文課是很枯燥么”;1931年上海交大理數(shù)卷,難度相當于現(xiàn)代高二水平;至于1929年北大國文卷,干脆只有一道作文題。頓時,大家都有了一個夢:穿越回民國考大學,與大師同寢論道……
醒醒啊親,民國考大學真沒那么容易。
考數(shù)學卻被英語虐
比起現(xiàn)代動輒好幾頁的高考試卷,民國時期的考卷多半短小精干,甚至只有幾道題。
例如,1923年的北大國文試卷是這樣的:
(1)下列之文,試加以標點符號:
自入萊蕪谷夾路連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澗中出藥草饒松柏林藿綿蒙崖壁相望或傾岑阻徑或回巖絕谷清風鳴條山壑俱響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懼危蹊斷徑過懸度之難未出谷十余里有別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數(shù)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許廣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處薪爨煙墨猶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鮮有能至矣
(2)饒 危蹊 懸度 許以上四詞,試解其意義
(3)作文題試述五四運動以來青年所得之教訓
簡單得令人發(fā)指。
可數(shù)學就不怎么好辦了。
那個年代,代數(shù)、幾何等被視為西學,許多高校都會用英文出數(shù)學題,加上必考的外語,ABC不夠好的人們,考北大至少得悲劇兩科。此外,民國私立教育繁榮,各種教會學校、外商學校除了文史科目,基本是全外語考題……
民國的考生們,英語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實在搞不定,你可以和眾多焦慮的民國理科生一樣,投入文科的懷抱。
于是,高校里的文理比例就失衡了。根據(jù)國民政府的數(shù)據(jù),1928年全國在校大學生為25198人,文科生占73%;1930年,文科生比例增至75%。這與社會需求不太對稱,直接原因就是理科考試太虐人,嚇跑一堆考生。
當心考進“野雞大學”
1938年,華北大片國土淪喪,大學生們要么棄筆從戎,要么返鄉(xiāng)避難,或者跟著教授們分批組團,來一場艱苦之余頗有革命浪漫情調的“聯(lián)大長征”。
其實,類似的場景每年都在重演,主角還是學生們,不過戲碼不是逃難,而是趕考。在1938年國民政府設立全國統(tǒng)一招生委員會之前,想讀大學你就得像古時候的秀才一樣,提著行李跋山涉水,天南地北地趕考。如果碰上土匪甚至戰(zhàn)亂,祝你好運。
算一算,民國考大學除了拼體力,還要拼荷包。幾場考試下來,三至五大洋的報名費還算是小事,旅費則動輒幾十大洋,這就不好受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民國考生們的成功率,是用白花花的銀子堆起來的。
民國時期,高校自主招生方興未艾,政府在管理制度上也是十足的“彈性”。除各地國立、省立的公辦大學,還有各種各樣的私立大學,既有復旦、輔仁一類的佼佼者,也有不少你絕對沒聽過的“野雞大學”,情況最嚴重的就是北洋時期的北京。
根據(jù)《民國十四年(1925)教育部審查全國私立大學結果》,除獲認合法的甲類和乙類院校,“經(jīng)保留視察后再核辦者”包括北京東方大學、北京國際大學、北京南方大學京校等“野雞大學”,有趣的是東吳大學當時也名列其中。至于“應令取消者”,則有北京東亞大學、北京公民大學、北京新民大學等。
這些“野雞大學”的狀態(tài),可以讓隔壁北大的胡適先生來回答:“只需有房子(或租房子)、有教員、有學生,就可以叫做大學了,所以這些春筍般的私立大學居然可以存在?!泵駠鴽]有什么官方認證的“211”、“985”,學??坎豢孔V,就靠你自己擦亮眼睛了。
上大學真的很花錢
民國時期,教授是個相當體面的職業(yè)。1927年6月國民政府規(guī)定,大學教授的月薪為400至600元,而當時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為15元,縣長每月20元。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教授們高收入的背后,除了政府咬緊牙關撥的補貼,剩下的就得由學費來承擔。北大一學年要交60元,清華是40元,而南開、復旦等當時還是私立大學,沒有政府補貼,一學年就要100大洋。
還有更貴的呢。身為教會學校的金陵女子大學,一年學費200大洋,外加20塊書籍費、10塊校服費;去實驗室要交24塊錢,去圖書館要交10塊錢……
如此看來,在民國讀大學,沒點家底支撐真的不行。據(jù)1932年燕京大學學生在頤和園附近的調查,當?shù)鼐用窦彝ツ晔杖氩坏?00元,其中飲食開銷占去一半,一年下來只能存下十幾元,供孩子讀大學是很困難的。
當然,荷包癟一樣有機會。民國時期,公立的師范院校是免收學費的,不少地方還會免費給學生提供食宿??妓鼈兊拈T檻不高,不過你得有籍貫所在地教育局開具的介紹信,證明你品學兼優(yōu)、一表人才云云。
那個年代,北大的女生們流行一句話:“北大老,師大窮,唯有清華可通融?!毖韵轮馐?,清華男生有活力、不太窮,適合當男朋友,而老氣橫秋的北大男和窮哈哈的師大男,注定是屌絲的命。
順便告訴你,在大學文憑猶如金字招牌的民國時代,就業(yè)問題依然嚴峻。1934年,山西省政府在報告中透露:該省興學三十余年,??埔陨袭厴I(yè)生8905人,但失業(yè)者高達4700多人。就連中央大學的就業(yè)情況也不樂觀,1931年的《教育雜志》披露:“央大本屆畢業(yè)生二百余人,半數(shù)未獲相當職業(yè)?!?/p>
全國發(fā)行的《中央日報》上有求職欄目,里面經(jīng)常擠滿了畢業(yè)生的信息:
葉女士,北平國立師范大學畢業(yè),文學學士,希望待遇140元;黃先生,國立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yè),希望待遇150元;程先生,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銀行科,要求100元,工作地點在南京、上海、鎮(zhèn)江……
如此“畢業(yè)即失業(yè)”,你還想夢回民國考大學?
選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