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亦寧
摘 要 本文簡要分析了中國英語教育的現(xiàn)狀,指出了當前英語教育在學生輸出型能力、學習效率和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方面的不足。通過掌握當今較為通用的教學方法,中國的英語教育應該保留其精華之處,同時借鑒最新的語言學理論和經驗,發(fā)展更為豐富的英語教育體系。
關鍵詞 英語教育 語言學 教育方法 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Situation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Research of China English Education
ZHENG Yin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Ji'nan, Shandong 25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pointed out in the student-output capability, lack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capacity of the current English education. By mastering today's more common teaching methods,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should retain its essence of the place, drawing on the latest linguistic theory and experience to develop more extensive English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English education; linguistics; education metho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全球化影響不斷加深,英語在中國不能說普及,卻也融入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英語教育雖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可是,中國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否平衡?我們到底是不是在教學上走的一條最正確、最高效的道路?學生時代所學的英語能否應用到生活工作之中?下面,筆者將對此做出簡要分析。
1 英語教育在當今中國的現(xiàn)狀
在這里,我就以雅思(IELTS)這項英語考試的全球考生成績統(tǒng)計,做一個簡單說明。雅思,即國際英語水平測試(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是由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澳大利亞教育國際開發(fā)署及英國文化委員會聯(lián)合開發(fā)的一種英語語言能力考試。作為一種語言評估測試體系,其發(fā)展和成熟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由于測試本身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較高的可信度,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可。
表1為世界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家或地區(qū)的考生雅思成績統(tǒng)計:
表1 全球部分地區(qū)考試雅思成績統(tǒng)計
通過表1數(shù)據(jù)不難發(fā)現(xiàn),在各項滿分為9分的雅思中,中國考生平均每項成績都不足6分,而劍橋雅思官方說明,6分為合格水平,表示考生能大致能有效運用英語,雖然有不準確、不適當和誤解發(fā)生,但能在熟悉的語境下使用并理解比較復雜的英語。這組數(shù)據(jù)反映了當今中國英語教育的三大現(xiàn)狀。
1.1 學生語言輸出型能力較弱
對比表1中考生各個單項成績,不難發(fā)現(xiàn)考生往往是聽力和閱讀強于寫作與口語。這一點對于中國考生尤其如此。
在英語教學領域,我們把聽力和閱讀作為語言的輸入(Input),因為學生是通過聽和看兩種途徑來獲得材料信息,這主要關系到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寫作和口語則被歸為輸出(Output),學生通過寫作和談話,要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中國學生在英語輸出型能力上的薄弱并不在預料之外,因為這恰好反映了中國英語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
1.2 學習英語投入大于產出
按照目前國家教育部的指示,中國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接觸英語課程,直到大學本科畢業(yè),每個學生基本上都要接受至少十二年的英語教育。相比其他學科的教育,英語教育可謂是中國學生課程表里最繁忙的一個。這還不算很多學生在課外大量參加英語培訓班和每天晨讀的時間。
而根據(jù)表1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考生在雅思中的成績也并不理想。嚴格的英語教育,換來的卻是雅思成績里低于6分(相當于及格水平)結果。相比之下,取得高分的往往是諸如法國、德國的歐洲國家,而他們對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我們。這其中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重視。
1.3 應試教育機制限制語言應用能力的發(fā)展
中國英語教育因為面臨著升學考試的壓力,已經由單純的語言能力教育變成了應試教育。而這樣的教育機制,其弊端就是使學生學習的語法知識和實際應用脫節(jié)。很多中國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從選擇題和閱讀理解題中學到的知識點無法用到寫作、口語和聽力等綜合能力中。即使很多學生能把語法知識掌握得很好,他們沒有意識到要去實際用它。也有很多學生認為很難記住和理解知識點。其實很多只是學了也用不上,才導致記不住、掌握不牢。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就造成了學生對英語產生厭學情緒。即使是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以及閱讀英語文獻上的能力也很欠缺。
雅思是針對移民者和留學者的英語綜合能力考查,很多能夠在中考、高考中發(fā)揮出色的學生也在這項考試中折戟。表1中顯示的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我們的英語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過分注重應試技巧、考點語法。甚至在中國一些地區(qū),因為高考英語不設聽力測試,高中課堂上便也沒有與聽力相關的練習。endprint
2 當今教育現(xiàn)狀反映的問題
2.1 重視輸入型能力,輕視輸出型能力
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和口語能力上的薄弱,實際反映了當前英語教育對語言輸出型能力的輕視。而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前的考試設計使課堂教學對這兩種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平衡。當前我國的英語考試,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進入大學以后的四、六級考試,在聽力和閱讀上的分值的比重都遠遠大于寫作,而對口語的考查更是微乎其微。其實這種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中國整體學生基數(shù)決定的——面對數(shù)量如此龐大的考生,在閱卷過程中為了保證效率,對寫作、口語這樣主觀輸出型的評判,遠遠不如聽力、閱讀這種可以用選擇題和填空題評判來得簡單。
2.2 重視學習投入,輕視學習效率
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投入是非常高的。在中學里,幾乎所有學生都會早早到校,在早自習時間里朗讀英語課文或者聽英語聽力磁帶。這種學習方法,其實是通過朗讀和聽力,使語言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刺激,是美國心理學家John B. Watson(約翰·華生)行為主義(Behaviorism)觀點的延伸。這種觀點認為,一切反應都離不開條件的作用,學習是一系列刺激與反應的結果。這種看法把產生語言和理解語言的過程過于簡化了,并無法解釋人類所特有的復雜思維過程。而中國學生通過這種方法學習英語,效率并不高。
2.3 重視語言形式,輕視語言意義
由于面臨各種考試的壓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更注重應試環(huán)節(jié)。在英語教育中,對于中國學生擅長的閱讀和聽力,其實更多也只是應試技巧的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對語法的講解,針對不同的題型也會有專門的解題技巧和方法的講解。然而,很多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掌握了這些技巧和方法,卻并不能真正掌握這些語言知識點的運用。
3 從二語習得的角度談中國英語教育的改進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有科學家研究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機制,尤其是獲得外語能力的機制,綜合了語言學、神經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種跨領域的學科,慢慢發(fā)展出一門新的學科,被稱為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在這些學科的基礎上,人們運用一些基本原理和實際經驗,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語言教學的方式。對于這些先進的理論,我們應該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學習,并結合中國學生的特色將其靈活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
3.1 輸入假設——針對性輸入教學提高語言輸出能力
在傳統(tǒng)的學校課堂里,由于面臨考試的壓力以及龐大的學生人數(shù),教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尤其是在寫作和口語這類輸出能力方面。閱讀和聽力可以通過做練習題來鞏固,語法知識可以通過上課的方式來講解,可寫作和口語必須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完成。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可是學生無法保證互相之間達到i+1的水平,所以無法有效互相提高語言能力。所以教師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
3.2 對比分析理論——求同存異,提高學習效率
針對我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投入與效率不成正比的情況,我們應該更多地注意語言本身的特點,反思我們的教學方法。在表1的統(tǒng)計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針對英語能力的考查,與英語同為一個語系的相近母語使用者,成績要更為優(yōu)異。應用語言學者認為,如果語言學習者的母語與目標語的結構更為相似,即語言普遍性高,則學習起來就更為方便。中國的英語教育,只有針對漢語母語者的特點,才能在最有效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習者的語言能力。
3.3 回歸語言形式——形式與意義并重
鑒于應試教育使目前國內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于語言形式,導致學生無法學以致用,筆者認為,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語言的實際意義。語言教學必須是形式和意義的結合,兩者缺一不可。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受應試教育所限,只講應試知識,也應該注重語言的綜合理解。
4 結論
本文通過對比中國學生與世界其他國家學生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我國在英語教育和學習上雖然相比過去取得了十足的進展,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筆者分析得出,在中國的英語教育要結合中國學生母語為漢語的特點,既要注意兩種語言相似之處,又要注重區(qū)分兩者的不同。應該注重語言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輔導,提升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同時比較了注重形式和注重意義的兩種教學理念,指出語言教學一定要注意形式與意義并重,不可受應試教育的壓力所局限。
參考文獻
[1] 葛紅.二語習得中輸入、互動和輸出研究綜述[J].海外英語,2014(1):81-96.
[2] 黃建英.試論我國英語教育方針和目的的改革[J].學術論壇,2005(1):182-85.
[3] 臧巖.淺談中國英語教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6):2.
[4] 孫磊,田忠山.語言學中的行為主義及其對外語教學產生的影響[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1(2):129-32.
[5] 戴運財,王同順,楊連瑞.跨學科的二語習得研究——對二語習得學科屬性的思考[J].外語研究,2011(4):23-25.
[6] 徐愛華.互動假說在二語習得中的認識分析[J].文教資料,2013(27):161-62.
[7] 張晰.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ubject and Predicate in English and Chinese[J].海外英語,2013(8):263-75.
[8] 王慧.Using Focus-on-Form Instru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海外英語,2013(4):69-71.
[9] 張亞娟.運用沉浸式強化訓練法,全面提高英語聽力水平[J].考試周刊,2013(84):89.endprint
2 當今教育現(xiàn)狀反映的問題
2.1 重視輸入型能力,輕視輸出型能力
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和口語能力上的薄弱,實際反映了當前英語教育對語言輸出型能力的輕視。而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前的考試設計使課堂教學對這兩種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平衡。當前我國的英語考試,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進入大學以后的四、六級考試,在聽力和閱讀上的分值的比重都遠遠大于寫作,而對口語的考查更是微乎其微。其實這種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中國整體學生基數(shù)決定的——面對數(shù)量如此龐大的考生,在閱卷過程中為了保證效率,對寫作、口語這樣主觀輸出型的評判,遠遠不如聽力、閱讀這種可以用選擇題和填空題評判來得簡單。
2.2 重視學習投入,輕視學習效率
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投入是非常高的。在中學里,幾乎所有學生都會早早到校,在早自習時間里朗讀英語課文或者聽英語聽力磁帶。這種學習方法,其實是通過朗讀和聽力,使語言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刺激,是美國心理學家John B. Watson(約翰·華生)行為主義(Behaviorism)觀點的延伸。這種觀點認為,一切反應都離不開條件的作用,學習是一系列刺激與反應的結果。這種看法把產生語言和理解語言的過程過于簡化了,并無法解釋人類所特有的復雜思維過程。而中國學生通過這種方法學習英語,效率并不高。
2.3 重視語言形式,輕視語言意義
由于面臨各種考試的壓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更注重應試環(huán)節(jié)。在英語教育中,對于中國學生擅長的閱讀和聽力,其實更多也只是應試技巧的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對語法的講解,針對不同的題型也會有專門的解題技巧和方法的講解。然而,很多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掌握了這些技巧和方法,卻并不能真正掌握這些語言知識點的運用。
3 從二語習得的角度談中國英語教育的改進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有科學家研究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機制,尤其是獲得外語能力的機制,綜合了語言學、神經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種跨領域的學科,慢慢發(fā)展出一門新的學科,被稱為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在這些學科的基礎上,人們運用一些基本原理和實際經驗,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語言教學的方式。對于這些先進的理論,我們應該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學習,并結合中國學生的特色將其靈活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
3.1 輸入假設——針對性輸入教學提高語言輸出能力
在傳統(tǒng)的學校課堂里,由于面臨考試的壓力以及龐大的學生人數(shù),教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尤其是在寫作和口語這類輸出能力方面。閱讀和聽力可以通過做練習題來鞏固,語法知識可以通過上課的方式來講解,可寫作和口語必須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完成。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可是學生無法保證互相之間達到i+1的水平,所以無法有效互相提高語言能力。所以教師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
3.2 對比分析理論——求同存異,提高學習效率
針對我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投入與效率不成正比的情況,我們應該更多地注意語言本身的特點,反思我們的教學方法。在表1的統(tǒng)計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針對英語能力的考查,與英語同為一個語系的相近母語使用者,成績要更為優(yōu)異。應用語言學者認為,如果語言學習者的母語與目標語的結構更為相似,即語言普遍性高,則學習起來就更為方便。中國的英語教育,只有針對漢語母語者的特點,才能在最有效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習者的語言能力。
3.3 回歸語言形式——形式與意義并重
鑒于應試教育使目前國內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于語言形式,導致學生無法學以致用,筆者認為,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語言的實際意義。語言教學必須是形式和意義的結合,兩者缺一不可。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受應試教育所限,只講應試知識,也應該注重語言的綜合理解。
4 結論
本文通過對比中國學生與世界其他國家學生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我國在英語教育和學習上雖然相比過去取得了十足的進展,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筆者分析得出,在中國的英語教育要結合中國學生母語為漢語的特點,既要注意兩種語言相似之處,又要注重區(qū)分兩者的不同。應該注重語言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輔導,提升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同時比較了注重形式和注重意義的兩種教學理念,指出語言教學一定要注意形式與意義并重,不可受應試教育的壓力所局限。
參考文獻
[1] 葛紅.二語習得中輸入、互動和輸出研究綜述[J].海外英語,2014(1):81-96.
[2] 黃建英.試論我國英語教育方針和目的的改革[J].學術論壇,2005(1):182-85.
[3] 臧巖.淺談中國英語教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6):2.
[4] 孫磊,田忠山.語言學中的行為主義及其對外語教學產生的影響[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1(2):129-32.
[5] 戴運財,王同順,楊連瑞.跨學科的二語習得研究——對二語習得學科屬性的思考[J].外語研究,2011(4):23-25.
[6] 徐愛華.互動假說在二語習得中的認識分析[J].文教資料,2013(27):161-62.
[7] 張晰.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ubject and Predicate in English and Chinese[J].海外英語,2013(8):263-75.
[8] 王慧.Using Focus-on-Form Instru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海外英語,2013(4):69-71.
[9] 張亞娟.運用沉浸式強化訓練法,全面提高英語聽力水平[J].考試周刊,2013(84):89.endprint
2 當今教育現(xiàn)狀反映的問題
2.1 重視輸入型能力,輕視輸出型能力
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和口語能力上的薄弱,實際反映了當前英語教育對語言輸出型能力的輕視。而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前的考試設計使課堂教學對這兩種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平衡。當前我國的英語考試,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進入大學以后的四、六級考試,在聽力和閱讀上的分值的比重都遠遠大于寫作,而對口語的考查更是微乎其微。其實這種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中國整體學生基數(shù)決定的——面對數(shù)量如此龐大的考生,在閱卷過程中為了保證效率,對寫作、口語這樣主觀輸出型的評判,遠遠不如聽力、閱讀這種可以用選擇題和填空題評判來得簡單。
2.2 重視學習投入,輕視學習效率
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投入是非常高的。在中學里,幾乎所有學生都會早早到校,在早自習時間里朗讀英語課文或者聽英語聽力磁帶。這種學習方法,其實是通過朗讀和聽力,使語言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刺激,是美國心理學家John B. Watson(約翰·華生)行為主義(Behaviorism)觀點的延伸。這種觀點認為,一切反應都離不開條件的作用,學習是一系列刺激與反應的結果。這種看法把產生語言和理解語言的過程過于簡化了,并無法解釋人類所特有的復雜思維過程。而中國學生通過這種方法學習英語,效率并不高。
2.3 重視語言形式,輕視語言意義
由于面臨各種考試的壓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更注重應試環(huán)節(jié)。在英語教育中,對于中國學生擅長的閱讀和聽力,其實更多也只是應試技巧的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對語法的講解,針對不同的題型也會有專門的解題技巧和方法的講解。然而,很多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掌握了這些技巧和方法,卻并不能真正掌握這些語言知識點的運用。
3 從二語習得的角度談中國英語教育的改進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有科學家研究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機制,尤其是獲得外語能力的機制,綜合了語言學、神經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種跨領域的學科,慢慢發(fā)展出一門新的學科,被稱為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在這些學科的基礎上,人們運用一些基本原理和實際經驗,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語言教學的方式。對于這些先進的理論,我們應該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學習,并結合中國學生的特色將其靈活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
3.1 輸入假設——針對性輸入教學提高語言輸出能力
在傳統(tǒng)的學校課堂里,由于面臨考試的壓力以及龐大的學生人數(shù),教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尤其是在寫作和口語這類輸出能力方面。閱讀和聽力可以通過做練習題來鞏固,語法知識可以通過上課的方式來講解,可寫作和口語必須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完成。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可是學生無法保證互相之間達到i+1的水平,所以無法有效互相提高語言能力。所以教師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
3.2 對比分析理論——求同存異,提高學習效率
針對我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投入與效率不成正比的情況,我們應該更多地注意語言本身的特點,反思我們的教學方法。在表1的統(tǒng)計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針對英語能力的考查,與英語同為一個語系的相近母語使用者,成績要更為優(yōu)異。應用語言學者認為,如果語言學習者的母語與目標語的結構更為相似,即語言普遍性高,則學習起來就更為方便。中國的英語教育,只有針對漢語母語者的特點,才能在最有效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習者的語言能力。
3.3 回歸語言形式——形式與意義并重
鑒于應試教育使目前國內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于語言形式,導致學生無法學以致用,筆者認為,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語言的實際意義。語言教學必須是形式和意義的結合,兩者缺一不可。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受應試教育所限,只講應試知識,也應該注重語言的綜合理解。
4 結論
本文通過對比中國學生與世界其他國家學生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我國在英語教育和學習上雖然相比過去取得了十足的進展,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筆者分析得出,在中國的英語教育要結合中國學生母語為漢語的特點,既要注意兩種語言相似之處,又要注重區(qū)分兩者的不同。應該注重語言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輔導,提升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同時比較了注重形式和注重意義的兩種教學理念,指出語言教學一定要注意形式與意義并重,不可受應試教育的壓力所局限。
參考文獻
[1] 葛紅.二語習得中輸入、互動和輸出研究綜述[J].海外英語,2014(1):81-96.
[2] 黃建英.試論我國英語教育方針和目的的改革[J].學術論壇,2005(1):182-85.
[3] 臧巖.淺談中國英語教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6):2.
[4] 孫磊,田忠山.語言學中的行為主義及其對外語教學產生的影響[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1(2):129-32.
[5] 戴運財,王同順,楊連瑞.跨學科的二語習得研究——對二語習得學科屬性的思考[J].外語研究,2011(4):23-25.
[6] 徐愛華.互動假說在二語習得中的認識分析[J].文教資料,2013(27):161-62.
[7] 張晰.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ubject and Predicate in English and Chinese[J].海外英語,2013(8):263-75.
[8] 王慧.Using Focus-on-Form Instru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海外英語,2013(4):69-71.
[9] 張亞娟.運用沉浸式強化訓練法,全面提高英語聽力水平[J].考試周刊,2013(84):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