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春
【摘 要】在康復中心接受特殊教育的聽障孩子中,除了大部分單純性聽障孩子外,還有少部分伴有腦癱、多動癥、自閉癥、低視力及智力低下的聾孩子,對他們的康復訓練,目前還沒有開發(fā)出一套專門的教材或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致使康復教師在訓練難度上增加,其康復效果也不甚滿意。筆者現將對自己班上一名低視、斜視伴多動癥、學習能力低下的這名聽障孩子進行為期一年訓練的方法與策略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多重障礙的聽障兒童康復教育
1 聾兒基本情況
王X X,女,先天性斜視伴弱視,2歲時發(fā)現耳聾,雙耳聽力損失均大于110dB。3歲時雙耳佩戴助聽器,4歲入某康復機構訓練3個月無效果,于是在4歲半時來本中心接受康復訓練。
2 問題陳述
該小孩入園后,教師逐漸發(fā)現該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其動作行為、認知能力等方面均與同齡聾孩子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
2.1佩戴了一年半的助聽器,對聲音沒有任何反應。
2.2沒有語言,只會斷續(xù)的發(fā)“ma ma ”似的顫音。
2.3看物體時,總是將眼睛湊近物體觀察。
2.4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做事不專心。
2.5模仿及認知能力很差。
2.6手眼協調能力差。
2.7 學習能力差,對學習的內容,雖經反復鞏固,但實記率很小。
3 診斷及評估
3.1雙耳感音神經性耳聾:系ABR診斷結果。
3.2多動癥:系兒童醫(yī)院診斷結果。
3.3低視拌斜視:系兒童醫(yī)院診斷結果。
3.4學習能力低下:“?!獌取睂W習能力評估結果為0。
4 綜合分析及康復方案的制定
通過母親自述及以上行為觀察和評估結果分析,該小孩系先天性的斜視伴弱視,同時還有多動癥伴智力落后、學習能力低下的一名聽障兒童。由于孩子是多重殘疾,教師又缺乏先前經驗,因此康復難度較大。教師經綜合分析后,決定采取“以靜制動,認知在前”,走“小步子,多循環(huán)”的策略。
4.1以靜制動,培養(yǎng)注意力。由于孩子的多動行為,對課堂已造成一定的干擾,因此,王xx除了堅持服用醫(yī)生開的藥外,另在日常的康復訓練中,每日的行為矯正是必不可少的。
4.1.1每日安排不低于30分鐘的感覺統(tǒng)合訓練;
4.1.2通過模仿畫畫、拾豆子等活動,訓練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技能,讓孩子動中有靜,并培養(yǎng)了他的有意注意力。
4.1.3上課時,教師多用手勢提醒或目光暗視,在提示后孩子表現良好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鼓勵。經過長期的提示和表揚,該孩子的自控能力有所提高,注意時間有了延長,多動行為也有了減少。
4.2以少聚多,逐步提高認知能力。認知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聾孩子聽能和語言的發(fā)展就必須在認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漸建構起來,因此,認知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康復的效果。我們利用蒙臺梭利認知領域中的材料或根據《咿呀學語》教材中提供的認知領域的內容來訓練孩子。如:讓孩子模仿搭3塊積木,教師可靈活變動積木,搭出高高的、短短的、寬寬的等不同的排列形狀,同時用肢體語言告訴孩子,幫助其理解并模仿著搭。教師可幫助其搭起第一塊積木,引導孩子翻動木塊,引導孩子搭出不同的形狀,逐步完成簡單的組合拼圖。這樣,孩子通過不斷的模仿、實踐操作,逐步獲得一定的感性經驗,使其認知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4.3以大補小,彌補視力缺陷。孩子由于眼睛不好使,教師常需在課堂上,調整其位置,來輔助糾正。學習中,要多用大物品或粗線條來刺激,如在模仿畫豎線時,孩子眼睛湊近紙張但仍然不會下筆,教師則在紙上可用較粗的水彩筆點許多實心圓點,再讓孩子將這些圓點連成線條。通過反復練習,孩子一周后就能獨自模仿畫線條了。這樣,在生活和學習中,常用“以大補小”的方式,彌補視力不足,同時又便于孩子觀察,掌握操作的要領。
4.4以慢代快,反復鞏固,提高識記率。孩子由于理解差,接收知識較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小步子、多循環(huán)”的策略。比如在認識顏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翻色塊→找相同顏色的物品→送積木塊回家→畫五顏六色的花朵→吃各種顏色的水果→‘買各色的服裝”等活動的實施,以及讓家長經常向孩子詢問她自己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東西是什么顏色等同步參與配合式的教育,讓孩子一步一步地從“機械模仿”轉變到“理解認識”,通過萬變而又不離中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色彩刺激,在強化鞏固中使孩子的識記率得到提高。
4.5與家長溝通,幫助家長掌握一些聾兒康復的基本知識,教給家長一些康復的技巧。家長由于期望太高,又急于心切,時常把自己的小孩與班上聽力言語發(fā)展較好的孩子相比,覺得孩子很笨,偶爾會對孩子動粗。經老師耐心解釋,讓家長了解到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所存在的差距,并幫助家長掌握一些聾兒康復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通過個訓觀摩、操作實踐等,讓家長學會一些簡單的康復技巧。這樣,通過老師的引導,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增強信心,并與教師配合默契,現已成為孩子康復的主導力量。
5 取得成效
通過一年的康復教學,目前該孩子進步十分明顯。多動行為得到有效的控制,專注時間延長,常常拿著玩具能認真的、有目的地搭造自己喜愛的“槍、房子、花環(huán)”等,上課也能專注3—6分鐘;學習能力提高較大,現經“希-內”學習能力評估,該孩子各項能力均有得分,尤其是在反應動手和記憶能力方面表現最突出,其分值大大超過實齡,其認知和理解能力都有所增強。
6 啟示
孩子是平等的,我們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孩子存在的問題多而消極地對待此類孩子,更不能放棄對他們的教育。相反,對于這樣有多重障礙的聾孩子,我們更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孩子特定的問題、缺陷領域及需要而量身訂制康復方案,要將孩子感興趣的事與物,滲透在對孩子的各項教育之中,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樂。同時教師還要多采取鼓勵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常常在樂中獲得知識,在樂中獲得發(fā)展,在樂中獲得進步。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