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孤苦伶仃,窮困潦倒,這是對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梵高一生的較好概括。
永恒,光耀千古,熠熠生輝,這是對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梵高作品的極好詮釋。
梵高生在鄉(xiāng)村,曾做過普通的職員,還當過傳教士。他精力旺盛,愛走極端,在遭受挫折和失敗后,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斗”。他的作品已經(jīng)躋身廣為人知的珍貴藝術品的行列。
梵高是孤獨的,生活在平凡之中,死一般的沉寂,不被人欣賞,一個人孤獨的死去。
“如果生活中沒有某些無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實的東西,我就不會有留戀。”梵高曾經(jīng)這樣說?!岸蚁駩壑约旱纳粯訍壑蟾?,梵高的畫,梵高的憂郁……”我們能從這些話中體會到了梵高的絕望,世人的冷漠。
梵高是一匹良駒。生活在平凡之中,他和他的作品不被人們贊賞、敬仰。在他活著的時候,他堅守著,義無反顧。
在他死后,他的作品沉寂了幾十年后卻是大紅大紫,他也開始被世人所仰慕。在天堂的他是應該感到欣慰還是悲傷?他生活在無盡的孤獨中,可這比死亡還要痛苦的孤獨,讓他受盡了折磨,飽嘗了人世間的冷暖,于是他選擇了孤獨的死去。
他的一生是孤獨的,而他的作品卻是激情洋溢的,他的一生是短暫的,而他的作品卻是永恒的。《向日葵》在拍賣時,以3990萬美元高價拍出震驚世界。而他早已死去的主人是感到欣慰還是悲傷?他到底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深思呢?他的如火一般的《向日葵》是他向世界發(fā)出的最后的低吟。
梵高是孤獨的,但是梵高卻堅守這份孤獨,執(zhí)著的堅持著。如“劇作家”般,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
梵高在談到他的作品時,對這種堅定、執(zhí)著的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系……”
他堅持著自己的理想,摒棄了一切后天學習的知識,對那些自以為是的學院派的教條主義極為反感。他就這樣一直堅守著,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梵高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于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用他的全部身心,擁抱著一切。
難道他是顆恒星,注定永遠孤獨?生前的他體現(xiàn)著“劇作家”般的“藝術追求”,卻無人認可,但他就這樣默默地堅守著,從不言棄。
堅守這份孤獨之美,也許才是現(xiàn)實中的永恒之美!
名師點評
讀完此篇文章,給我們最大的感觸是,作者對梵高一定有著非常多的了解,估計也快要到了癡迷的地步了吧!這是一篇考場作文,但是我們不應懷疑,其實作者功夫早就下在考場之外了,沒有平時的日積月累,斷不會寫出如此文章來。
作者把握住了梵高精神的實質所在——孤獨。這也正是許多評論家所總結的。作者卻從這孤獨之中,看出了深意。梵高的執(zhí)著的孤獨,體現(xiàn)著“劇作家”般的“藝術追求”,從不言棄。最后作者點出文章的主旨,“堅守這份孤獨之美,也許才是現(xiàn)實中的永恒之美”。
(張志先)
閱卷評分
內(nèi)容19分+表達19分+發(fā)展19分=總分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