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宏
高中生古典詩歌鑒賞能力的考查,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又是學生失分最為嚴重的部分。如何切切實實地培養(yǎng)高中生古典詩歌的解題能力與技巧,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也是困擾一線教師的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有些教師慨嘆,幾乎課本上、資料上所有的古典詩歌都做了詳盡的講解,可到頭來,學生的作答仍然是一塌糊涂,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失分嚴重,胡言亂語,牛頭不對馬嘴,答非所問,令人頭疼,令閱卷人大跌眼鏡。筆者在指導高三學生復習備考時,尤其在復習古典詩歌這一板塊時,嘗試以“少教多學”理念為指導,力爭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嘗試“詩歌鑒賞六步法”。這種教學方法,既減輕了教師“教”的負擔,又增強了學生“學”的興趣,既較好地達到了“少教多學”的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變革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曰“讀”。面對一首詩歌,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誦讀,達到對詩歌初步感受的目的。學生可以通過誦讀,憑借對詩歌的語感,初步感受詩歌所表達的大體內容,對詩歌所述之事、所寫之景、所抒之情先有一個整體了解。
二曰“議”。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結合有關信息(標題、作者、小序、注釋等),以小組為單位,組內共同討論詩歌所表現(xiàn)的內容(人、事、景、物、情),以體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通過討論,把個人對此詩內容的理解,上傳小組成員共享,就可以使學生的正確認識得到鞏固,偏頗的或者是錯誤的認識得以糾正。學生的討論越熱烈,表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就越深入。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一些疑點也就會被學生發(fā)現(xiàn),為后來教師的教提供了參考。如此做法,比學生一個人坐在那里冥思苦想的效果好多了。
三曰“疑”。學生討論要根據(jù)詩歌的難易程度確定討論時間,組內討論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處。太長則部分討論已經(jīng)結束的學生無所事事,閑聊成性。太短則學生的討論又不夠充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學生把在討論過程中的疑點提出來,教師當眾解答,以消除學生在鑒賞和答題方面的障礙。
四曰“解”。經(jīng)過上述學生共同探究和教師答疑,學生對一首詩歌的理解應該是更充分更深入了。這時,教師布置學生答題任務,學生結合討論結果,結合教師的答疑活動,對題目進行分散式的獨立自主式的組織答案,按照詩歌鑒賞“問什么,答什么,結合全詩分析,盡量使用專業(yè)術語,力求規(guī)范高效”的解題步驟,學生自行組織答案。答案組織好以后,教師要盡力要求學生養(yǎng)成回頭看的習慣,再次認真修改和斟酌學生自己組織的答案。
五曰“傳”。為了取長補短,學生把自己組織的答案在做了認真修改和斟酌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同桌之間或者小組內部成員之間互相交流傳閱,以達到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曰“教”。在學生相互傳閱了各自組織的答案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收回自己作答的答案。此時教師適時公布參考答案,先要求學生把教師公布的參考答案的要點抄錄下來,并要求學生把參考答案的要點與學生自己作答的情況認真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把自己的作答中與答案比較接近或者基本一致的關鍵信息(詞句)勾畫出來??醋约鹤鞔鸬呐c參考答案的契合度究竟如何,進而判斷得分點,判斷得分率,查看失分原因。學生如果勾畫出來的內容越多,就說明學生的作答和參考答案的契合度就越高,更說明學生的作答的準確率就越高。這樣做既體現(xiàn)了新課改合作探究的精神,又體現(xiàn)了“少教多學”的理念,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考古典詩歌鑒賞“六步法”較好地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也較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徹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解題能力,切實貫徹了“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三主原則”,切切實實地體現(xiàn)和貫徹了“少教多學”理念。
[作者通聯(lián):甘肅定西市渭源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