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紅艷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四平136000
教育評價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標為依據,運用有效的評價技術和手段,對教育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測定、分析、比較,并給以價值判斷的過程。隨著當代教育策略的不斷完善,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教師都意識到教師的教學就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而教育評價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因此對課堂的語言評價策略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如何用好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評價,這不僅是教師教學能力一種展現,更是課堂教學藝術的展現,同時成為師生溝通交流的有利手段。因此,只有能夠幫助師生之間心靈交流的課堂語言評價,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由此可見,我們更需要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基于他們的視角來探究如何才能構建更有效的課堂評價策略。
好的課堂語言評價能為課堂教學增色添彩,教師的語言就應該像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去催開學生的心靈之花,去撫平學生的心靈創(chuàng)傷?,F今,我們的課堂評價語言策略在日漸成熟,教師也能夠掌握基本語言評價的技巧。但是,一直以來,我們都以成年人的身份、眼光和角度去審視、評價、改進課堂語言評價策略,并不能從學生的視角、立場出發(fā),探究孩子們內心需要的是什么,體會一下學生們打心底里希望老師對他們的表現給予怎樣的評價。正因為缺乏對學生內心世界的關注,課堂語言評價才會表現出以下的種種問題,以致達不到我們需要的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評價通常是就學生認知投入而言的,即根據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或課堂紀律表現給予學生好或不好的評價。這樣的語言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內在情感,也就是說對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缺乏相應關注。教師在評價上不能將學生的認知投入與情感投入相結合,這種只重視答案結果與即時表現,而忽視學生背后的情感因素的評價,是教師缺乏對學生心理關注的一種表現。
我們熟悉的課堂語言評價模式通常是,教師就學生課堂表現給予好或者不好的點評。這樣的語言評價,在方式上是單一的,教師只是根據個人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觀點,站在教師的立場上給予學生評價。由于缺乏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方評價的了解,造成教師的課堂語言評價的觀點片面,無法看到學生內在隱性實力,從而無法激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進步。
當教師缺乏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只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時,教師在課堂上的即時語言評價就很可能帶有主觀偏見。這種單單通過學生的外部表現而對學生下定論,作評價是課堂語言評價的重大失誤。教師內心對學生的主觀看法很容易帶到日常的語言評價當中,表現出對學生的努力懷疑,有偏見,評價標準不公等。而這種評價誤區(qū)會造成學生的失落和自暴自棄。
課堂評價的初衷是通過對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與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一定評價來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教師需要做的是不僅引發(fā)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對情感認知有正確的認識。然而,現在的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評價普遍是針對知識及教學內容的反饋,缺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導教育。這種只看答案不看人的評價方式是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qū)。
總的來說,現今課堂語言評價的缺陷主要是由于缺乏對學生的思考與關注,忽視學生視角下的課堂語言評價需求造成的。
教師課堂語言評價出現缺失的原因主要是,教師不能擺脫傳統(tǒng)的評價觀念,較少走進學生的心靈,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也就是說,教師經常是站在老師的立場進行語言評價,而不能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學生的需要,因此評價的效果大打折扣。具體分析,原因如下:
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是為了選拔,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評價轉向以人為本,提倡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倡評價的真實性和情境性。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語言評價時,不僅應重視評價結果,更要重視評價得出結論的過程。然而,很多教師并不能意識到這些,對于課堂評價的內涵的理解存在偏差,造成了許多課堂語言評價的失誤。
課堂語言評價必須重視客觀性、民主性與引導性。然而,一些教師在課堂評價上步入了情感因素的誤區(qū)。一方面,有的教師在評價時不自覺地戴上“有色眼鏡”,對于學習好的學生,他們習慣性的給予較高評價;相反對于后進生,則給予較低評價。另一方面,有的教師在課堂語言評價上會流露情感因素,心情好的時候語言溫婉,而心情差時則刻薄。這樣的語言評價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口才是教師的一種能力,談吐是教師的第二外貌。教師的交流能力是新一代教師基本能力與素質的體現。只有具有良好的語言交流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到語言評價的適度。然而,許多教師只注重自身的講課技能、解題技巧等,忽視語言表達的技能,不能與學生很好地溝通,結果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十分關切地對待學生的內心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他們,要耐心聽取他們的心聲,要以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參與他們的心聲?!?/p>
教師的課堂語言評價就是要這樣,語言是評價與交流的輔助工具,教師與學生內心的溝通才是我們追求的最理想的教學效果。要尋求與學生內心的溝通,就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眼光觀察、審視整個教學活動,從而了解、思考、發(fā)現學生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們想得到老師怎樣的評價。
通常,在進行課堂語言評價時,教師會表現出居高臨下的態(tài)勢,因而會造成學生膽怯、緊張、失落或是逆反等心理。甚至導致在以后的課堂中學生們有話不敢說,說出的觀點也并非內心的真正想法。以上種種情形就是在課堂評價時教師與學生的心理位差所導致的。教師“一言堂”式的評價方式并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交流形式。事實上,學生更需要與教師進行輕松愉快的溝通,以獲得交流式的指導評價。
平等的交流意味著教師在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時,給以學生正確的引導式評價,這樣,不僅有利于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更能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消除學生學習的心理障礙。
所以,欲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教師應該首先轉變觀念。在課堂的語言互動中,盡量做到一視同仁,切忌偏袒,從而避免師生間、學生間的對立和抵觸,使全體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營造一個融洽的課堂氣氛。在課堂中應允許學生有獨到的見解,即使學生的答案有錯誤,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肯定。
教育是心與心的對話,而真誠的對話是從專注地傾聽開始的。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并以此調整自己的思路,這樣,才能判斷學生在想什么,為什么這么想;才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對癥下藥;才能在學生回答不正確、語言表達不清楚時,及時糾正并引導。
教師的語言評價不僅是向學生傳遞知識,還要注重發(fā)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對于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形式的評價,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開發(fā)。在課堂中,教師應細心觀察學生的活動,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思考學生內心的意愿和需求。教師應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閃光之處,結合他們的性格特點,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獲得正確的答案,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學生獲得自信,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與潛能。
那些內向、容易害羞的學生,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所以教師應通過語言來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對那些頑皮、叛逆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注,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教師要善于察言觀色,結合對學生的了解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分析不同學生的認知風格,學習特點,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教師只有成為學生的知音,了解學生的欲求和想法,才能有的放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很好”,“不錯”,“你再考慮考慮”……這種評語,想必在我們少年時代的課堂上就經常會聽到。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思維,對事物的評判水平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那些空洞的抑或說教式的評價方式很難被學生接受。很多時候,當教師對一名表現優(yōu)異的學生說出“你真棒”時,其他的學生會對此不以為然。由此可見,教師的思維定勢和評價習慣會嚴重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打破語言評價的定勢,讓語言評價真正地發(fā)揮作用。
課堂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及進一步思考。為了讓這種手段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就要消除為評價而評價的觀念。也就是說,要消除課堂語言評價的思維定勢,避免說教式的空洞語言。所以,教師應讓語言評價具有民主性、肯定性、發(fā)展性、引導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課堂交流中,教師應耐心傾聽,細心體會學生的獨特感受,這樣在評價時,就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幫助學生分析優(yōu)勢與缺陷,使評價更易被學生接受。
雖然嚴格的管理和要求是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過分的嚴厲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口服心不服”就是較常見的一種表現。當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就會發(fā)現,他們需要教師幫助他們指出錯誤,做出引導,如果教師經常用那些尖酸刻薄的字眼評價他們,就會使他們心生畏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要比懲罰更強烈。寬容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感化學生心靈,激勵學生自省、自立、自強。因此,教師應善于通過巧妙的寬容的語言評價代替尖刻的批評,把智慧和美德潛移默化地轉移給學生,獲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適當表揚對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具有積極的作用,而過度的或言過其實的表揚不但無濟于事,還會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長此以往,學生會對自身能力缺乏判斷力。與嚴厲批評相比,過度表揚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傷害。過度表揚下,學生會形成極強的自尊意識,一旦受到批評或不再受到表揚就會極度不適應,造成學生對自我評價的迷失。那些廉價的表揚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勵作用。所以,表揚要適度,做到由多到少,由密到疏,避免表揚所產生的副作用。
由此可見,課堂評價中的表揚與批評都要謹慎使用。教師應努力做到以寬容的批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自強、自覺;以適度贊美激發(fā)學生。無論批評還是表揚其目的都是要讓學生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教師評價的目的實質是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評價。
課堂語言評價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種的。通常我們在課堂中看到的都是教師單方面給予學生的評價,而事實上,在課堂中運用多方評價的手段更有益于評價的客觀性,有效性,民主性,或許還能激發(fā)學生更大的潛能。
多方評價的方式,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對于教師評價的評價。在課堂中形成這樣的多方評價,可以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觀點,透視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并發(fā)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同時,這樣的多方評價方式更加民主,活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對發(fā)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這樣的評價方式還是要以一個民主的氛圍為前提,這就需要教師不懈地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
“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評價是為了學生更好、更健康地發(fā)展。由此可見,教師應更多地站在學生立場上思考問題,建立起一個基于學生視角的課堂語言評價策略,讓學生更好地走向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切實發(fā)揮課堂語言評價的積極作用,給予學生實實在在的幫助。
[1] 陳立平.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課堂語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彭聃玲.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Andrew D. Cohen.課堂語言評價能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 王向陽.教師的語言藝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 王振宇.心理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 韋蓮英,吳之平.課堂口頭評價的誤區(qū)及改進策略[J].小學教育研究,2008(1).
[7] 俞霞云.談教師口頭評價的策略[J].教學交流,2012(8).
[8] 劉翠鴻.教師課堂口頭評價的偏差與突破[J].教師,2008(7).
[9] 江政文.讓課堂口頭評價更有魅力[J].科教導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