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艷
小學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人文性是指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愛國主義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工具性是指語文在人際交流中的功能,并通過語言傳遞感情。小學語文教學應(yīng)該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從課堂走向社會,從教學走向?qū)嵺`,整合這些資源,能為小學語文插上靈動的翅膀,展現(xiàn)美麗的身姿。
1.課內(nèi)精讀,深挖教材資源。小學語文教材選取的文章均是精挑細選的內(nèi)涵豐富、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是小學生閱讀的范例。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重視教材的充分利用,挖掘教材中的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寫作手法、華美的語言等。一是將教材作為范例,挖掘其中的思想性、知識性、審美功能和示范功能,讓學生融入到文本中感悟語言的美、體悟語文的人文因素和工具特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使學生健康成長;二是從精讀到朗讀,對于小學語文教材中優(yōu)秀的語言文字、新穎的表現(xiàn)手法、情感的特殊表現(xiàn)等,引導學生從精讀到朗讀,在反復的誦讀中,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和感悟,悟出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
2.課外泛讀,擴展課外資源。盡管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是精挑細選的精美文章,但對于學好語文,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來說,還遠遠不夠,大量的閱讀訓練要通過課外進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擴展。課外閱讀的量較大,大多采用泛讀的方式進行。有兩種方式可以提高課外閱讀效果:一是結(jié)合語文教材,給學生推薦相關(guān)的課外讀物,可以將書刊的目錄、內(nèi)容等介紹給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二是開設(shè)課外閱讀技巧課,對于小學生而言,廣泛大量的閱讀還是有難度的,教師要指導泛讀的方法。
當今社會,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方式越來越便捷,在這些社會信息中,包含著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化,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內(nèi)容,可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優(yōu)秀教育資源。比如,2012 年神舟九號飛船成功飛天,各大報紙、網(wǎng)站、電視等都在報道神舟九號的飛天過程,結(jié)合這個重大事件,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社會媒體等各種信息渠道,收集用于描述這個舉國歡騰的重大事件的詞語和句子。小學生在看報紙、看電視、登錄網(wǎng)站時會主動搜集這類詞語,不僅積累語言素材,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對語文學習有積極的影響。
1.設(shè)置信息記錄本。小學生建立專門的信息記錄本,將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好詞好句等收錄在記錄本上,長期積累。結(jié)合當神舟九號載人航天飛船,有的學生在記錄本上寫到:“伴隨著熊熊烈焰,在萬眾矚目之中成功升天時,中國這條千年巨龍,亦已在這一聲聲吶喊,一次次期望中勃然騰飛!他,終將神游于層云之上,長嘯于九天之間!”
2.熟記記錄的信息。記錄本建立起來后,收集的信息資料不是讓它躺在本子里,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并熟記于心。一方面,學生在閱讀和記憶過程中感悟到語文的美,體驗收獲的快樂,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想認識。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熟記這些知識,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可以信手拈來,為將來的寫作做準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對于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這里的語文實踐應(yīng)包括寫字識字、閱讀朗誦、口語表達與寫作等多種能力的實踐活動。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都可以作為學習資源,整合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接觸多樣的語文材料,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提高運用小學語文的熟練程度和能力大有裨益。
1.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知識。學習語言的基本功能不僅在于積累,更在于應(yīng)用,實踐活動為小學生提高了多樣的運用平臺。比如,有的教師帶領(lǐng)學生走出課堂,通過景點游覽、參觀訪問、觀察制作等形式,讓學生運用知識,這種“玩中學”、“學中玩”的實踐方式,讓小學生興趣盎然,對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2.在實踐中體會感悟語文的美。如在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中,小學三年級學生沒有刻意感受過秋天,要讀懂并很好體會這篇課文的獨到之處,就要讓學生走向秋天,切身感受秋天。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走向大自然,到果園參加秋收活動,并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秋天的其他景物,豐富感受。
總之,小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開放性課程,可以打破知識的系統(tǒng),把更多的資源整合起來,融入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資源中感受語文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