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雁
說起消夏美食,小吃在其中占了不小的比重,大概是因為行走途中解渴祛熱的需要吧。只要想想在烈日當頭的時候,前方出現(xiàn)賣冰飲的小攤或者小店,這效果簡直無異于“望梅止渴”。大江南北,各地都有獨特美味的消夏小吃,展示著夏日美食的多姿多彩。
分布最廣的消夏小吃,大概要數(shù)酸梅湯。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這樣記載:“暑天之冰,以冰梅湯為最流行,大街小巷,干鮮果鋪的門口,都可以看見‘冰鎮(zhèn)梅湯四字的木檐橫額。有的黃底黑字,甚為工致,迎風招展,好似酒家的簾子一樣,使過往的熱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昔年京朝大老,貴客雅流,有閑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廠逛逛書鋪,品品古董,考考版本,消磨長晝。天熱口干,輒以‘信遠齋梅湯為解渴之需……”
而酸梅湯的制作說來簡單,不過是用楊梅入水熬制、加糖去酸而已。但實際上,真的能把酸梅湯熬制得盡其美味的,并不太多。《雅舍談吃》中記載京城老字號“信遠齋”的酸梅湯,稱贊其“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釅。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里如品純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然而,梁先生自己去藥鋪買來烏梅、干果鋪買到冰糖來熬,終究熬不出那樣濃醇的滋味來。
除了酸爽宜人,酸梅湯還有一重講究便是“冰鎮(zhèn)”。在舊時,京城人們冬天從什剎?;蛘咦o城河挖了冰藏在地窖,等夏天再取出來為飲品降溫。今日家家都有冰箱,“冰鎮(zhèn)”這件事就更加容易了。今日的酸梅湯除了冰糖之外,往往也會加入山楂、玫瑰花之類調(diào)味。西安回民街的酸梅湯則固定用桂花添香,食用牛羊肉之后來一杯冰鎮(zhèn)的桂花酸梅湯,足可將肉食的腥膩味道滌蕩一空。
另一種價廉物美、隨處可見的小吃則是綠豆沙。綠豆本身就有清熱、解毒、祛火的功效,熬爛成為豆沙之后連湯飲下,更是消除暑氣的良方。四川人愛吃火鍋、燒烤,又不喜歡口渴上火的感覺,于是每到夏天傍晚,總會有小販將熬好的綠豆沙灌入暖水壺里,拎上四五個這樣的水壺沿攤叫賣。麻辣火鍋吃得酣暢淋漓之余,人們總是特別愿意花上一兩元錢買點清涼的綠豆沙來喝,小販們的生意在夏夜也總是特別好。也有人用差不多同樣的做法賣冰鎮(zhèn)銀耳湯,同樣生意火爆,大受歡迎。
老北京人在夏天愛吃一種叫作“玻璃粉”的小吃,叫這個名字當然不是真的將玻璃磨成了粉,而是形容它的晶瑩剔透,像玻璃一樣水潤透明。其實它和四川的冰粉比較相似,都是用瓊脂加上淀粉制成,只不過北京的“玻璃粉”比四川冰粉的糖分更少一些,吃的時候加點酸梅湯,有一點點酸甜味就很好吃了!這種小吃還有一種妙處,就是熱量很低,吃起來卻覺得相當有料,把肚子填滿,自然就不想再吃其他東西了。而實際吃進去的,基本都是水,所以特別適合解暑熱而又擔心長胖的一族食用。
當然,北京夏日可以大快朵頤的不止玻璃粉一種,還有被列入“仿膳”的豌豆黃兒。豌豆黃兒分粗、細兩種。北海公園仿膳、漪瀾堂賣的是細豌豆黃兒,傳說中慈禧太后喜食的自然是這一種。胡同里、廟會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這是用砂鍋將豌豆煮爛成泥,加上小棗,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用手推車運至廟會上兜售。因為豌豆本身也有消炎去暑熱的功效,所以這種清甜的糕點也很受歡迎。
在四川,冰粉和涼蝦往往是在同一副擔子上賣的。冰粉大致有點像北京的玻璃粉,涼蝦卻大不相同了—大米制漿煮熟,用漏勺漏入涼水盆中,米漿便凝結(jié)成一只一只白乎乎的小蝦。因頭大尾細形似蝦才得到這個名字,用它配紅糖水,是夏季解渴佳品,香甜軟嫩,入口冰涼。傳說涼蝦最初是湖北特產(chǎn),傳到四川之后也大受人們喜愛,而產(chǎn)自宜賓葡萄井的涼糕則又完全是另一種風味。
上天給了四川酷熱的夏天,卻也給了四川人琳瑯滿目的夏日美食。除了冰粉、涼蝦、涼糕這一系列甜食,還有涼面、涼粉等清涼酸辣又可當主食的,別有風味。涼粉這個名稱,南北用來稱呼不同的東西—在兩廣、江西,涼粉是用涼粉草及大米制作的、冷凍后呈綠色或黑色凝膠體;而在西北和四川,則是用米、豌豆或各種薯類淀粉制成的涼拌粉,這種涼粉和涼面一樣,調(diào)料最最要緊,如果油辣子不香,往往涼粉也不會好吃。四川最著名的“川北涼粉”,調(diào)料之中便一定要有豆豉。
南方沿海各省較愛吃甜,四季水果眾多,他們的夏日美食也有著同樣的特征。諸如杏仁奶茶、芒果西米露,都是水果唱主角的甜品。有的地方甚至用新鮮水果切成小塊,在冰過的白粥上紅紅黃黃地一撒……這樣的水果冰粥,很少有人能不動心。
源自廣東的夏日冰飲中,最著名的還有雙皮奶。雙皮奶,顧名思義,就是有兩層皮的牛奶。傳說當年廣東省順德市一位叫何十三的農(nóng)家子弟,在清晨烹制早餐的時候,不小心在牛奶里翻了個花樣,后來便成了傳統(tǒng),而雙皮奶也由清末流傳至今。做法說起來也很簡單,先將新鮮的牛奶煮熱,但不煮沸,趁熱倒在碗里,過不久鮮牛奶表層就會結(jié)出奶皮。用筷子將奶皮刺穿,緩緩地將碗里的奶倒出,加入適量的蛋白、白砂糖,攪勻,再將奶沿碗邊緣慢慢倒回原來的碗里,讓原來的奶皮慢慢浮起。接著放到蒸鍋上蒸,不久后結(jié)出一層皮來,這樣形成了兩層皮,上層奶皮甘香,下層奶皮香滑潤口,就是夏日里一大享受的“雙皮奶”了!
當然不能忘了依然流行于港澳的“缽仔糕”。成書于清朝咸豐年間的《臺山縣志》載:“缽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船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shè)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惫屎笕瞬捎美徸衼碚舾庵ㄒ恢绷鱾髁讼聛?。做出來的成品糕晶瑩雪白,質(zhì)軟而滑潤、味甜而清香,吃起來有韌性又不黏牙,且有多種風味可供選擇,如相思紅豆、草莓、水蜜桃、葡萄干、香芋、玉米、蘋果、椰絲、菠蘿等十幾種口味。港星劉青云和袁詠儀主演的電影《新不了情》,也曾經(jīng)讓這種極富地方特色的小吃紅極一時。
除了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家常菜色的安排也自有經(jīng)驗可循。天氣一熱,便少用大魚大肉、多吃新鮮時蔬,絲瓜、蓮藕、百合、薏仁、銀耳等清爽型菜色紛紛上陣,美味宜人,悶熱的天氣似乎也就不是那么難熬了。這大概也就是“若無閑事掛心頭,日日都是好時節(jié)”式的中國美食智慧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