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艷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帶著學生學習和體驗的過程,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地引爆學生的思維,引爆語文課堂,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堅持不懈地探索與研究,總結了一些教學心得,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績。
一、挖掘教材內容,引爆課堂
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挖掘文章精彩內容的過程。
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名為《她是我的朋友》的課文,就是一篇含蓄而雋永的佳作。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把“她是我的朋友”這一中心思想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即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注重強調主題的回歸,并始終圍繞“她是我的朋友”這一內容展開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到“他們確認這個小姑娘傷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搶救,就會因為休克和流血過多而死去……”這段文字時,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迫在眉睫”的急迫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這一段話,讓學生說一說內心的真實感受。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主人公阮恒獻血前的復雜心情,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找出其中的關鍵詞:顫抖——舉起——放下——舉起,鼓勵學生認真思考阮恒的這一系列動作中所表現(xiàn)出的矛盾心理。有了這些鋪墊,教師就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描寫阮恒獻血時的動作或神態(tài)的句子,并找出其中的關鍵詞:“……他突然啜泣(關鍵詞)了一下,全身顫抖(關鍵詞)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關鍵詞)住了臉。但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嗚咽(關鍵詞),并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關鍵詞)他的痛苦。接著,他那不時的啜泣變成了持續(xù)不斷的低聲哭泣(關鍵詞)。他眼睛緊閉著,用牙咬(關鍵詞)著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教師針對這些詞句提問學生:“這段話中的‘啜泣‘顫抖‘捂‘嗚咽‘掩蓋‘哭泣‘咬等關鍵詞又表現(xiàn)了阮恒什么樣的內心情感?”需要強調的是,這篇文章的點睛之筆,是文章的結尾部分:“……他是以為自己就要死了。他想,準會讓他把所有血都給那個小姑娘,好讓她活下來?!倍詈闵崦I血的原因很簡單:“她是我的朋友?!碑攲W生看到這最后一句話時,一下子恍然大悟,真正理解了阮恒為什么在獻血前猶豫、恐懼、哭泣的心理,并被阮恒最終戰(zhàn)勝了恐懼,下定決心,舍己救人的高尚靈魂所深深折服。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從而引爆了學生的情緒,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起到了塑造學生心靈的教學效果。
二、挖掘教材語言,引爆課堂
中國的漢語,美麗、豐富、細膩,富有人情味,同時又朦朧、模糊,容易產生歧義,是讓每一個中國人引以為傲的語言。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精心設計教案,挖掘教材語言,從而有效地引爆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我不是最弱小的》這一課,當薩沙的媽媽在大雨如注中把雨衣給了薩沙時,薩沙問道:“媽媽,爸爸把雨衣給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你們干嗎這樣做呢?”媽媽說:“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彼_沙聽了這句話后,“朝著薔薇叢走去。他掀起雨衣,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滂沱大雨已經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現(xiàn)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薩沙問道。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媽媽所說的“最弱小”和薩沙所說的“最弱小”有什么區(qū)別,并細心領會媽媽口中的“弱小”與薩沙口中的“弱小”的不同內涵,從而使學生對于“弱小”這一詞匯的理解更加豐滿而具體。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說一說自己的身邊有哪些弱小的事物。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深入挖掘語言的豐富內涵,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引爆語文課堂的教學目的。
三、挖掘教材主題,引爆課堂
教材所精選的文章,都蘊藏著深刻的主題。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章主題,開展有效教學。
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這篇課文時,可以向學生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同學們,你們從這篇課文中悟到了什么?”有的學生會說,在厄運面前不要低頭,要堅強;有的學生會說,逆境可以磨煉人的意志,使人更成熟;有的學生會說,執(zhí)著追求理想,決不退縮,最終一定會取得勝利;有的學生會說,人活著就要有價值,要做一個有貢獻的人。
教材的主題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會從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思考結果。教師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大膽發(fā)言,并及時作進一步的總結與深化,從而在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題,不僅有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寬度,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還使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教材的切入點,挖掘教材內容,挖掘教材語言,挖掘教材主題,帶領學生感悟、體驗教文本,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從而達到成功引爆學生的智慧,順利完成預期教學任務的目的。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