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平
提問是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的方法,恰當的提問,不但能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而且還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閱讀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這應是我們設計課堂問題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閱讀教學中的問題,一方面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思考、質疑而設計的;一方面是學生自學時發(fā)現(xiàn)或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思維擴展產生的。因此,提問的著眼點要放在引導學生讀書上。問題要集中,要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點,體現(xiàn)教材的難點和課文的特點。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訓練重點等方面,應注意問題的數量要少,容量要大,要使學生有獨立閱讀思考的余地,有圈點畫注的時間,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教師就要注意根據不同類型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據我的觀察和分析,目前在課堂上經常采用的提問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機械判斷式
這種提問方式無需學生動腦思考,學生看書即可回答或者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給予是與否的選擇回答。例如將書中的詞語或句子拆散提問,試圖讓學生回答出前半部或后半部。這種方式提出的問題基本上屬于無疑而問,要少量運用這種方式,但是如果運用恰當,有益于引讀課文,可以幫助和提示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部分。
2.闡述說明式
學生依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運用已有的歸納、概括的能力,略加思索就能回答,答案基本上屬于標準化的。它有益于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和訓練技能。例如:《誰敢試一試》一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這個道理課文是分幾部分來說明的?運用這種提問方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廣度,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定要在學生可以接受的水平上,而且用詞要淺顯易懂,必要時可以層層誘發(fā),讓學生說出準確答案。
3.分析論證式
學生能夠綜合認識,運用聯(lián)想進行分析推斷,得出具有論證性的回答。這種提問有助于強化記憶、認識事物、擴展視野。例如:學習《飛奪瀘定橋》一課,可以問“為什么把大渡河稱為天險?”運用這種方式時,教師提出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使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
4.探索開拓式
學生依據所學知識,施展其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例如:《挑山工》一文最后一句話,“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多年來不曾換掉,因為我需要它”,你是怎樣理解的?這種提問方式有益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發(fā)展智力,有一定的好處。但這類問題難度較大,一堂課中不宜多用。
課堂教學的情況是復雜多變的,以上各種提問方式會受教學內容的制約,在保證聽說讀寫訓練的前提下,互相配合運用。教師要根據課堂上學生不斷反饋的信息,隨時調整完善自己設計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根據問題的大小、深淺程度和學生的實際,充分考慮到優(yōu)中差生的情況,著眼于多數學生的訓練。不要只提問幾個思維活躍、反應敏捷的好學生,應該兼顧中差生。要努力做到既可以提高中差生的思維能力,又可以促使優(yōu)等生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師能注意提問的方式,講究提問的藝術,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責任編輯 劉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