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對于聾生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特殊教育院校的招生考試,文言文的試題越來越難,所以聾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不僅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還應該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重點。
第一階段:背誦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誦在升學考試中是以默寫的形式來考察的,評分要求很嚴格,整句中錯一句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除了準確地背誦外,還要在默寫上下功夫,避免因寫錯字扣分。
文言文的默寫題型主要有三種":(1)識記填空題;(2)"理解填空題。識記填空題一般給上句要求續(xù)下句,或給下句要求填上句,這類試題測試的是機械記憶,學生只要能熟練背誦,不寫錯別字就行。理解填空題一般有明確的答案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內容。這類題雖然同是默寫填空形式,但他只是提示默寫課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寫語句的內容,沒有給出默寫語句的上下文。這已不是單純的測試背誦基本功的問題,同時也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是記憶與理解運用的結合。
近幾年的特殊院校的招生考試,考試命題相對集中在10余篇名作上。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同學們可將主要精力放在名句你、名段你、名篇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的理解記誦上。在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有些文章可稱為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如《桃花源記》《出師表》等。也有些詩文流傳于世主要是因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別出彩,學習這類詩文,就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名句名段的積累上。
第二階段;積累實詞熟悉句式
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課前一定要借助注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于記憶、比較、歸納、整理,“字把詞”學“活”。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去理解、體會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
3.要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于識記和理解。
聾校高三學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于工具書讀懂讀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內容的能力”,關鍵是要積累一定數量文言字詞及常見句式的知識,所以學習文言文應該重視對字詞的基本含義的了解和積累,所謂基本含義這里有兩重意思,從字詞的角度說,"任何一個字詞都有它的本意和引申義,文言文學習應重視常見實詞的本義及主要引申義的認讀,積累這一類知識,有助于提高我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彰顯之處,也是文言文學習的目標之一。
在文言字詞的認讀中,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比如,文言課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在現代漢語中發(fā)生了變化,認讀時要注意這些詞的古今詞義差別,決不能用今義去釋古義。古漢語中,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通假字”的現象,即古人用此字來帶彼字,通假字的讀音和詞義,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在句的認讀方面,除了要通過多讀熟悉文言常見句型,如表判斷的“……者……也”;表疑問的“何……有……”,還應重視詞性活用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詞性活用是較為普遍的一種語言現象,由于關鍵詞詞性的改變,詞義也就跟著變化,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能根據這個詞原來的詞性去理解了,如《黃生借書說》中“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的“汗?!本筒荒芾斫鉃椤俺龊沟呐!保瑧忉尀椤笆古3龊埂?。平時學習中要對這種詞性活用的現象勤加總結。
從句的角度說,把握基本含義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達的主要內容,學生認讀文言文時,不必拘泥于語法句式等知識,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實,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現代漢語闡述句子的基本內容即可。
第三階段: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我們學習文言詩文要重在理解是文內容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文言文考試中要考查的重點。
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詩文,有的描繪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會人生的豐富哲理,有的表現了一代偉人的英雄氣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風亮節(jié),閱讀這些詩文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yǎng),能使我們樹立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
現在的考試中越來越多的現代文閱讀分析的測試方式被揉進了文言文試題中。試題在適度限制下有一定的開放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泛的四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河床上流淌,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獨立見解。
同學們在平時的文言詩文學習中,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應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關鍵句子,然后借助這些句子正確劃分內容層次,概括段意,弄清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梳理寫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把握課文的主旨。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個性化的鑒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