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在2014年11月19日《工人日報》撰文指出:國家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nèi)容的禁令,可謂三令五申,彰顯了政府叫停幼教小學化的決心,同時也從側(cè)面折射出了此種傾向?qū)医恢沟纳鐣F(xiàn)實。幼教小學化緣何如此大行其道?與一些家長把幼教小學化視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在線”的“搶跑”措施,幼兒園方則將其作為迎合家長、招攬生源的宣傳噱頭。
遏制幼教小學化怪像,需先破由應試教育下移衍生的“搶跑”思維。
幼兒園是孩子們彰顯天性、充滿童趣的嬉戲樂園。教育部發(fā)布的《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為學前孩子設定了“階梯”狀標準。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指南性”提醒并未得到家長和幼教的積極響應。
幼教小學化,既違背循序漸進的教育規(guī)律,更有違孩子們身體發(fā)育和品格形成的成長規(guī)律。有專家指出,幼兒期只能是具體的形象思維,還不具備系統(tǒng)學習的能力。強迫幼兒像小學生一樣學習,容易阻礙孩子正常的生理發(fā)育,傷害孩子的脊柱、視力等,還容易使其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抵觸和畏懼情緒,扼殺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也許,會有家長對學前孩子會讀拼音、認許多字、會背乘法口訣等“進步”沾沾自喜,但這種一部分孩子的“先知先覺”卻未必是件好事。對于班級,參差不齊的入學知識水平,為步入學校教育起始點的小一“零起點”教學制造了困難,按照“水桶原理”,先學一步的孩子也只能一同隨班“復習”;而對于孩子,“我懂了”的優(yōu)越感,又極易讓孩子產(chǎn)生一知半解、淺嘗輒止的“毛病”,或是看不起“落后”學生的驕傲心理。
摒棄“搶跑”心理,祛除幼教小學化,讓幼兒園回歸對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零起點”教學,更有益孩子們的身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