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自福建永春的漆籃,以竹篾為載體,以天然大漆為繪畫原料,輔以桐油灰粉、金銀箔等,經(jīng)過多道工序加工制作而成,集書法、繪畫、工藝為一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時至今日,永春漆籃已是家喻戶曉的民俗物件。筆者在這里介紹幾件永春漆籃作品:
清代彩繪漆圓形果盒(圖1),高17、直徑40厘米。盒竹胎,圓形,通體浸潤桐油,子母口,器蓋表面髹紅漆,又用黑漆在蓋面中央作六瓣蓮花形開光,上下子母口沿及器身底足以粗竹片摳圈而成并描以紅漆,其他以細篾片編制而成,器內(nèi)壁及底部均髹黑漆。器蓋內(nèi)壁及器身底部以紅漆書款識:“可延堂瑚亭公置”及“瑚亭公置”。
清代彩漆戧金方形纘盒(圖2),高8、直徑30厘米。盒木胎,四邊形,通體以黑漆為地,戧金彩漆為紋,四角下設(shè)象牙足,四面錦地浮雕大牡丹及回紋;蓋面中央雙線開光,內(nèi)繪一老生,頭戴紗帽,帽身方正,帽沿嵌紅色絨球做裝飾,帽頂堆飾三層翎羽,身穿官袍,足蹬布靴,雙手合攏于袖,托玉如意,側(cè)身而立。其后立一老旦,盤髻,戴發(fā)簪,身穿圓領(lǐng)褶子。跟前有一生,作小吏打扮,呈抱拳作揖狀。在人物兩旁還繪有孔雀、梅樹。外圍飾纏枝花卉紋。此外,盒身兩側(cè)分別對開一海棠口,其間以篾竹編制,周圍繪菊花及纏枝紋飾。
清代剔紅八寶龍紋八角蓋盒(圖3),高21、直徑18厘米。盒木胎,八邊形,帶蓋,器物以黑漆為地,器和蓋各面均有填紅漆錦地開光。蓋面中央錦地浮雕云龍紋,龍形雄偉,威風凜凜;四周八面開光錦地浮雕壽桃、蒼頭石榴;器身肩部開光錦地浮雕八寶什物,腹部外壁開光錦地浮雕梅花、桃花、菊花等花卉,并以濃金戧飾花卉;下腹部開光錦地漆紅,足部外撇蓮瓣開光錦地漆紅,瓣紋之間飾一朵漆金梅花,底飾一圈漆金弦紋。
清光緒彩漆戧金雙魚海藻果盤(圖4),高8、直徑30厘米。盤木胎,敞口、平折沿,斜直腹,平底外撇,通體以黑漆為地,戧金彩漆為紋,內(nèi)底正中作六瓣蓮花形開光,內(nèi)飾頭尾相向游動的兩尾小魚,周圍飾海藻紋;盤內(nèi)部髹紅漆成寬帶狀,口沿連續(xù)開光內(nèi)飾雜寶、銅錢等;盤身開海棠口,以文竹鑲嵌裝飾,間飾變形壽字紋和花卉紋,上足部飾一圈回紋,下足部微凸飾一圈弦紋。底部紅漆題款“光緒玖年置 盤龍?zhí)藐愑洝薄?/p>
民國彩漆戧金高士圖圓形提籃(圖5),高28、直徑26厘米。該漆器為竹制,圓形,提梁把手,由蓋、器扣合而成,通體采用紅、黑雙色漆交替髹涂,以戧金漆為紋。蓋面中央作瓣形大小開光,其中大開光內(nèi)繪有一高士,頭戴高帽,身穿交領(lǐng)寬袍,神情悠閑,若有所指,旁一小仆手捧什物,側(cè)耳傾聽,周圍樹木叢生,左邊款識“永春衙口頂,振裕自造”;六出如意云頭小開光內(nèi)飾菊花。蓋沿飾梅蘭竹菊,器身口沿飾一圈花卉紋,腹部填紅漆開一海棠口,其間以文竹鑲嵌裝飾。兩側(cè)提梁把手上飾花鳥紋,下飾雜寶。
民國彩漆戧金人物紋圓形三層提籃(圖6),高36、直徑26厘米。該漆器為竹制,圓形,有蓋,器身三層結(jié)構(gòu),上兩層較小,底層較大且與提梁把手相連,通體髹黑漆,部分填紅漆,飾彩金象描金花紋。器身上兩層各開四門海棠口,以花卉間隔,上下各飾一組梅蘭竹菊,且第一層海棠口中央透孔,并飾一圈漆金弦紋。器身底層開對稱玉帶口和海棠口,上下飾一圈松枝紋和一組梅蘭竹菊紋。中間以花卉紋隔開。提梁把手上繪花鳥紋,下繪雜寶紋。蓋面通體髹黑漆,肩部涂紅漆弦紋,中央八出蓮瓣紋開光,內(nèi)飾一員外,髯須,頭戴氈帽,身著寬松袍服,腳穿靴,雙手并攏于袖,身寬體胖,面容慈善,身后仆人攙扶。畫面周圍草木繁榮,生機盎然,空白處題款“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 仲冬月 永春郭合盛自造”。外圍及蓋沿點綴四君子及雜寶紋。
民國彩漆戧金八仙圓形提籃(圖7),高35、直徑30厘米。竹制,圓形,提梁把手,由蓋、器扣合而成,通體采用紅、黑雙色漆交替髹涂,以戧金漆為紋。蓋面中央飾瓣形大小開光,其中大開光內(nèi)繪八仙之何仙姑、鐵拐李,其中何仙姑居左,頭梳飛天髻,著廣袖長衣和寬裙,裙帶翩翩,雙手并攏持荷花法器,側(cè)身而立;鐵拐李居右,背靠山石,半躺而坐,頭戴帽,髯須,袒胸露乳,雙手持酒葫蘆,怡然自得。周圍點綴花草、樹木等。左邊款識“永春埔頂 陳晉興自造”;六出如意云頭小開光內(nèi)飾花卉、粉蝶。蓋沿飾梅蘭竹菊,器身口沿飾一圈花卉紋,腹部填紅漆開一海棠口,其間以篾竹編制。兩側(cè)提梁把手飾花鳥紋飾。
民國彩漆戧金人物紋圓形三層提籃(圖8),高35、直徑24厘米。該漆器為竹制,圓形,有蓋,器身三層結(jié)構(gòu),上兩層較小,底層較大且與提梁把手相連,通體髹黑漆,部分填紅漆,飾彩金象描金花紋。器身上兩層各開四門海棠口,以花卉間隔,上下各飾一組梅蘭竹菊,且第一層海棠口中央透孔,并飾一圈漆金弦紋。器身底層開對稱玉帶口和海棠口,上下飾一圈松枝紋和一組梅蘭竹菊紋。中間以花卉紋隔開。提梁把手上繪花鳥紋,下繪雜寶紋。蓋面通體髹黑漆,肩部涂紅漆弦紋,中央八出蓮瓣紋開光,內(nèi)飾一員外,髯須,頭戴氈帽,身著寬松袍服,腳穿靴,雙手并攏于袖,身寬體胖,面容慈善,身后仆人攙扶。畫面庭院點綴花草、樹木等,空白處題款“永春振美源公司自造”。外圍飾花草紋,蓋沿點綴四君子及雜寶紋。
清乾隆彩漆嵌螺鈿云鶴八角四層漆盒(圖9),高35、直徑28厘米。盒木胎,八邊形,上寬下窄,器物以紅漆為底,器身和器蓋各面均有填黑漆錦地開光,并以描金彩繪飾之,蓋面以凸弦紋勾勒八方形及肩部紋線,并至末梢飾“獅子頭”漆雕,蓋面中央錦地漆線雕團鶴紋,團鶴嘴叼靈芝,展翅飛翔,旁邊襯以四朵祥云;四周八面海棠式開光以文竹鑲嵌紋飾,足部外撇隨形開光錦地漆黑,瓣紋之間飾一雙鉤帶尖紋飾。
清代彩漆戧金鳳穿牡丹圓形果盒(圖10),高10、直徑27厘米。盒竹胎,圓形,通體髹紅漆,為器身與器蓋所組成,子母口,器蓋表面用黑漆在蓋面中央作六瓣蓮花形開光,其內(nèi)以戧金彩繪的手藝飾雙鳳穿牡丹,鳳凰或翱翔,或棲息,體態(tài)優(yōu)美,翎羽艷麗,牡丹枝干勁拔,花朵肥厚。上下子母口沿及器身底足以粗竹片摳圈而成并描以黑漆,其他以細篾片編制而成,器內(nèi)壁及底部均髹黑漆。
民國彩漆戧金帝王問龍圖圓形提籃(圖11),高25、直徑20厘米。該漆器為竹制,圓形,提梁把手,由蓋、器扣合而成,通體采用紅、黑雙色漆交替髹涂,以戧金漆為紋。蓋面中央飾瓣形大小開光,其中大開光內(nèi)繪一水榭亭臺,水面荷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帝王在宮人的攙扶下身臨曲欄,對話空中神龍?;实壑埮郏鹘鸸?,履御靴,氣宇軒昂。旁邊宮人,雙手執(zhí)黃羅傘,臂彎挑一盞宮燈,緩緩隨行。天上祥云飄忽,神龍騰云駕霧,張牙舞爪,龍發(fā)前沖,威風凜凜。左邊款識“福建省特產(chǎn)競賽會臺灣博覽會兩得獎狀 永春 民國丁丑年 郭振盛出品”;小開光內(nèi)飾梅、蘭、竹、菊及一對粉蝶。蓋沿飾梅、蘭、竹、菊四君子,器身口沿飾一圈花卉紋,腹部填紅漆開一海棠口,其間以篾竹編制。兩側(cè)把手飾花鳥紋飾。
永春漆籃發(fā)展到民國時期,已經(jīng)遍布福建省各地,比較出名的有永春郭振盛漆籃鋪、振裕漆籃店等。而時至今日,保護和傳承永春漆籃的制作技藝應該作為當下加強文化建設(shè)和保護的重要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