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繡是我國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刺繡,明清時期風靡全國,無繡不姓顧,成為中國刺繡的代名詞。顧繡在藝術境界上達到了較高層次,不僅能精刻細畫,巧妙傳神,深得名家畫意筆法,而且能師法自然,吸取自然界的優(yōu)美形象,融會于繡品之中。據(jù)明代崇禎年間《松江縣志》記載:“顧繡,斗方作花鳥,香囊做(作)人物,刻劃精巧,為他郡所未有。” 顧繡的工藝特色,《顧繡考》稱:“其擘絲細過于發(fā),而針如毫,配色則也有秘傳,故能染點成文,不僅翎毛花卉巧奪天工,而山水人物無不逼肖活現(xiàn)?!鳖櫪C針法豐富,針法絲理與書畫六法畫理巧妙融合,既充分表現(xiàn)古人名跡的精神,又使刺繡針法表現(xiàn)出藝術形象的肌理,根據(jù)物象的具體需要,靈活運用,因而繡品細膩逼真。
顧氏女眷中較早從事畫繡的,是顧名世長子顧匯海之妾繆氏。其少時寄養(yǎng)于田姓人家,隨田女學繡,并經(jīng)常為田女代繡官用繡件??娛先腩櫦液?,所見名人字畫漸多,眼界頓開,遂嘗試以繡藝描摹字畫,開了“畫繡”之先河。清嘉慶《松江府志》載:“上海顧匯海之妾刺繡極巧,所繡人物、花卉,氣韻生動,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無不珍惜之,此顧繡之始也?!弊钥娛现?,顧家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人物,韓希孟嫁入顧家,其夫顧壽潛,師從明代書畫家董其昌,韓希孟受其影響,摹繡古今名人書畫,所繡山水、人物無不活現(xiàn)逼真,花卉草蟲,生氣盎然。明人陳子龍贊曰:“天孫織錦手,出現(xiàn)人間耶!”董其昌則將之比為黃筌父子之畫,驚嘆:“非人力也!”顧繡至此成為士大夫階層相互鑒賞饋贈的奢侈禮品。
顧繡用一種似乎極傳統(tǒng)的工藝手段,來表現(xiàn)高雅的文化藝術內(nèi)涵,追求的是那種純藝術層面的超凡脫俗之美。自它幾百年前誕生那天起,就向世人昭示:民間手工藝也能和書畫那樣成為高雅藝術。然而這也注定了顧繡高處不勝寒的命運,明代至今,羅列國內(nèi)外所有博物館所藏顧繡,只有200多件,而韓氏所繡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四百多年來,顧繡歷經(jīng)歲月滄桑流傳下來的作品,堪稱藝術奇葩。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有:明韓希孟繡的《宋元名跡冊》、明顧繡《十六應真冊》,清康熙、乾隆年的顧繡《竹林七賢圖軸》、《花鳥草蟲圖冊》等。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韓希孟顧繡幾乎每件都是精品,這些顧繡多系北洋軍閥時期以收藏織繡聞名的政界名士朱啟鈐的藏品,并被朱啟鈐的著作《存素堂絲繡錄》所記載。藏于上海博物館的韓希孟在明崇禎十四年(1641)所繡的《花卉蟲魚冊》四幅繡品極為精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明顧繡《八仙慶壽屏》、清顧繡《桂子天香圖軸》等。蘇州博物館藏明顧繡《杏花村》、清顧繡《顧繡群仙祝壽圖》等?,F(xiàn)將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部分顧繡精品賞析如下。
韓希孟宋元名跡冊,長33.4厘米,寬24.5厘米,明代,原為梧州關伯珩先生收藏,1960年12月由其女關瑞梧捐獻故宮博物院。冊尾有顧壽潛題記繡品制成過程。每開繡品的對頁均墨書董其昌的評贊之語。有朱線繡“韓氏女紅”印,鈐“五峰珍賞”印,間有朱繡小印“希孟手制”、“韓氏女紅”、“武陵季子”,末開有“韓氏希孟”款。朱啟鈐《絲繡筆記》和徐蔚南《顧繡考》均有著錄。
顧繡十六應真冊,長27.8厘米,寬27.7厘米,明代,故宮博物館藏。繡品描述釋迦牟尼的弟子羅漢修身養(yǎng)性的活動場面,共十八頁。冊頁以白綾為地,用墨色絲線和滾針技法為基礎,繡出人物輪廓,用墨及淡彩著色渲染,這種畫繡結(jié)合的藝術形式,是顧繡的最大特點,具有顧繡追摹畫稿的神韻。冊頁每開下方均繡有“皇明顧繡”朱印,《清內(nèi)府藏刺繡書畫錄》著錄。
顧繡董題韓希孟阿彌陀佛圖軸,高54.5厘米,寬26.7厘米,明代,遼寧博物館藏。董其昌常為韓希孟繡品題字,此幅繡品董氏題贊曰:“于一豪端,現(xiàn)寶王剎,向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鳖}字下鈐董其昌朱文印一枚。董其昌為這件彌勒佛像題詞,雖然沒有署年款,但從其字體上看應該是他晚年題寫的,為顧繡中的珍品。
顧繡韓希孟花卉蟲魚冊,長30.3厘米,寬23.9厘米,明代,上海博物館藏。共有四幅,畫面形象生動,繡工精細雅潔,是韓氏女紅中的精品。冊首題簽“仿宋元名筆繡冊”,上鈐“顧氏家藏之寶”朱文方印。冊尾有董其昌、陳子龍題跋各一,又附民國譚觀成題跋一篇。
顧繡八仙慶壽掛屏(部分),高66.3厘米,寬48.1厘米,明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幅掛屏為十二幅掛屏中的一幅,西王母手捧仙桃,乘彩鳳飛翔,旁邊侍立執(zhí)扇仙婢女,衣紋以墨線描繪,再加繡花紋。畫繡結(jié)合自然,是多種針法并用的優(yōu)秀范例。
顧繡桂子天香圖軸,高67.3厘米,寬34.9厘米,清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繡品左上繡“藍袍脫卻喜沖沖,足下生云入化工,堪羨姮娥真有意,天香贈自廣塞宮。癸卯新正偶題,錫山嵆璜”,下繡“嵆”、“璜”名章。繡品為素地綾彩繡桂樹一株,襯以海棠竹石,右上方繡藍字七言詩,華而不俗,氣質(zhì)富麗。鈐有“存素堂藏”印章一枚。
顧繡西湖圖冊,高24.1厘米,寬26.3厘米,清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一,畫面表現(xiàn)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柳浪聞鶯”的春色美景,采用了焦點透視來取景構圖,遠處環(huán)湖山巒疊翠,花木繁茂,靜中有動;其二,畫面表現(xiàn)杭州西湖十景中“雙峰插云”的景色。鈐“乾隆鑒賞”、“嘉慶鑒賞”等印。
顧繡鳳凰雙棲圖,高86厘米、寬38厘米,明代,蘇州博物館藏。繡品左上題繡有“旭日朝霞光彩異,碧梧翠竹鳳凰棲”詩句。以緞子作地,繡工精細,湖石和坡地,用淡彩渲染敷色,繡畫結(jié)合。
顧繡群仙祝壽圖,長115厘米,寬42厘米,清代,蘇州博物館藏。圖繡一長者端坐亭臺中央,額高眉長,表情怡然。另有三人,一捧仙桃,一持美酒,一舉靈芝,神態(tài)恭謹。針繡三方朱文印,分別為“靜觀”、“露香園”、“青碧齋”。
顧繡杏花村圖,長84厘米,寬40厘米,明代,蘇州博物館藏。岸邊蒼松垂柳,綠茵芳草,春雨滋潤,一派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色??諘缭埃暹h靜寂。畫繡結(jié)合,充分體現(xiàn)了顧繡技藝的最高水平。
顧繡關羽周倉像繡軸,長47.8厘米,寬22厘米,清代,蘇州博物館藏。繡像表現(xiàn)關羽坐在鋪著虎皮的山石上,手撫長髯,目視前方;周倉手持大刀,雙眼怒視,立于其后。畫上方有楷書“討亂討賊志在春秋;至大至剛?cè)跆斓亍奔啊奥断銏@繡”和篆體陽文方印“繡史”。整件繡品體現(xiàn)了顧繡一貫的疏落淡雅之風。
顧繡將刺繡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緊密融合,達到了神形兼?zhèn)涞木辰?,或先畫后繡,巧借畫色,或繡后添筆,畫繡兼容。這種畫繡用針用筆用料都有獨特之講究,最大限度地達到書畫精妙的神韻,從而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表現(xiàn)出作者個人獨立的審美趣味和藝術追求。從繡史角度來說,顧繡無疑是對我國此前數(shù)千年的刺繡藝術作一總結(jié),直至清末,顧繡逐趨湮沒,被吸收顧繡技法和營養(yǎng)而崛起的蘇繡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