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蘇(1811—1864),清代畫家,福建詔安北關人,初字采山,20歲后改為管樵,30歲后又更字琯樵,號北溪漁隱、書畫禪、懶云山人。謝穎蘇出身書香世家,家學淵源及優(yōu)越的環(huán)境為其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使之能專心學藝,并打造了扎實的筆墨基礎,少時即師事詔安名畫家沈錦洲,后成為“詔安畫派”的代表畫家。咸豐七年(1857)起,謝穎蘇四次東渡臺灣傳授國畫技藝,對臺灣畫壇的影響十分深遠,被譽為“臺灣美術的開山祖師”。?
謝穎蘇博學多才,工畫能詩。民國著名藏書家郭白陽在《竹間續(xù)話》中記載:“琯樵畫山水最工,蘭竹次之,翎毛多用禿筆,不失為能手?!薄对t安縣志》稱“其畫以山水、花鳥、蘭竹為著,天資秀逸、學力兼賅,每一著筆,輒饒生趣。詔安畫派之盛,實穎蘇有以發(fā)揮光大之”。謝穎蘇丹青以山水畫最為見長,常仿唐寅之作,皴筆細勁,但此類題材畫跡至今尤為罕見。
福州市博物館珍藏謝穎蘇的一件“西風驢背圖”山水橫披,畫高37.5厘米,前隔水詩堂題字長85.7厘米,畫卷長127厘米,拖尾題跋長113厘米。隔水詩堂題字:“西風驢背圖 炯甫三兄大人屬正 弟鄭元璧”,鈐一方白文“鄭元璧印”、一方朱文“一字錫庚”。【鄭元璧,福建長樂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進士,著名學者鄭振鐸的高祖?!慨嬀砝L十人、六騎迎風過橋而行。一馬廄、兩茅店背山而建,店肆酒旗迎風飄展,有五六人于店中歇腳。遠處山巒起伏,道路蜿蜒,雜樹叢生。山的另側,又有數(shù)人騎驢而行,漸沒于山間。整幅畫作布局饒富意趣,頗具宋元山水畫之遺意。房舍人畜神態(tài)生動細膩、筆法老到。山石樹木點染精謹,疏密有致。卷首右上方題款:“西風驢背圖” 炯甫大人清玩,癸卯小春寫于三山資決碧樓 琯樵穎蘇。圖章朱文“琯樵”。拖尾有清代狀元王仁堪之祖父王慶云為炯甫所作題詩。從落款可知該長卷是謝穎蘇、鄭元璧等人合作贈予劉存仁的。所提炯甫者,指的應為劉存仁,其字炯甫,閩縣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舉人。官至甘肅秦州知州。著有《屺云樓集》傳于世。晚年以延平書院掌教終。畫作拖尾題跋處還有民國以后的章炳麟、黃釗、汪峻、劉亞農等人題詩。
該畫作落款時間為癸卯年,即1843年,謝穎蘇時年33歲。道光二十一年(1841)9月,謝穎蘇應閩浙總督顏伯燾之邀,赴省城聘為督撫幕僚。期間他廣交朋友,切磋技藝,結識了諸多畫壇名流,也練就自己筆力沉雄、幽穆清麗的書畫風格,此后脫穎而出一舉成為詔安畫派領袖。這幅畫作筆力雄勁,畫工精細,正是其流寓福州不久后的一幅難得佳作。咸豐七年(1857)起,謝穎蘇四次東渡臺灣傳授國畫技藝,對臺灣畫壇的影響十分深遠。清吳魯?shù)摹杜_灣省通志》稱:“在臺人士至今多藏其墨寶,甚寶愛之?!薄扒宕位履皇搅髟⒅?,工書畫者亦有多人,而以謝穎蘇與呂世宜(即呂西村)為最杰出?!薄岸毡緦W者尾崎古邨在《清朝時代之臺灣》中,把‘謝穎蘇之畫’列為臺灣歷史文化的一大瑰寶。”謝穎蘇的花竹畫,在臺灣歷史博物館和臺灣忠烈祠等處皆可見,可見謝穎蘇對臺灣畫壇影響之深。?
謝穎蘇博學多才,通詩詞,工書畫,尤擅寫水墨蘭竹。《詔安縣志》稱“其畫以山水、花鳥、蘭竹為著,天資秀逸、學力兼賅,每一著筆,輒饒生趣。詔安畫派之盛,實穎蘇有以發(fā)揮光大之”。著名畫家陳子奮贊揚他 “蘭竹瓣香鄭板橋”。 “善用書法筆意,用筆蒼潤;濃澹變化,墨韻生動。綜觀其蘭竹之作,以板橋道人為宗,輔以青藤、白陽筆意,而成瀟灑清逸風格”。其存世畫作也以水墨蘭竹為多。琯樵性愛竹,少時即常與竹為友;寓臺時,亦不離脩竹新篁。寫竹為其最擅長之作。福州市博物館館藏的另外一件謝穎蘇墨竹中堂,也堪為其此類畫作之代表。該畫橫54.5厘米,豎105.5厘米。品相尚好,惜幾處折痕,并略有小蛀。畫心構圖為左下山坡,坡上兩叢竹,皆以“重人”法出之,畫中竹葉錯落有致,高聳的竹枝又增添氣沖霄漢之感。作者用墨濃淡并兼, 表現(xiàn)空間遠近,使畫作更具備豐富的層次。筆法峭拔蒼潤,布局虛實有致,風格勁健瀟灑。疏密相間,氣韻非凡,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筆墨功力及對竹的深刻理解。畫作左上角寫有作者題款:“長記扁舟過建灘(作者注:即現(xiàn)在南平建溪),滿汀煙雨映人寒,今朝寫此離坡影,猶似蓬窗帶霧看。癸亥六月從事芝城(現(xiàn)在的建甌),舟次劍津(現(xiàn)在的南平),于煙藹中見隔山篁影,歷歷可指。予生平寫作未能肖此君,唯此幅頗得江山之妙,琯樵蘇?!眻D章為“琯樵父”。篁者,竹田也。作者自言在其生平畫作中,唯有此畫能窺得竹之神韻,可見謝穎蘇對此幅畫作頗為自得。?
值得一提的是該畫落款清同治癸亥年(1864),而在作畫后的不久,太平天國南方余部侍王李世賢于同年農歷的九月十四攻陷漳州城,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奉左宗棠之命,率數(shù)百軍士駐守于漳州城附近的萬松關,準備收復漳州城。此時恰逢謝穎蘇從省城赴廣西任職,他從福州一路南下,擬先至詔安老家先行告別親人,途經萬松關時,得知摯友林文察正率軍守關,即入關拜訪,受到林文察的熱情挽留。因謝穎蘇回詔安須途經漳州城,而該城現(xiàn)已被太平軍所攻占,道路阻斷,故其只能暫時滯留關內。十一月初三當夜,林文察一眾突遭李世賢領兵夜襲,謝穎蘇與林文察皆在此戰(zhàn)中罹難。故該幅墨竹中堂也因作畫的時間而更為彌足珍貴。
謝穎蘇繼承了上官周、黃慎等畫家的畫法,以瀟灑清勁、孤冷淡雅自成一格,其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創(chuàng)新,對臺灣繪畫的影響極為深刻。福州市博物館館藏的這兩幅字畫,正好分別為謝穎蘇壯年、中年的作品。西風驢背圖筆力雄渾,畫工精巧,而墨竹中堂更具氣韻。濃淡虛實,錯落有致,二者堪為其不同時期畫作的代表。謝穎蘇的花鳥畫,生前已被選入內府,民國初年,有在故宮文華殿陳列的記錄,日本東京博物館也有收藏;閩、粵以及東南亞各地都視其作品為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