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陸龜蒙七絕詩《秘色越器》吟:“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詩文以“千峰翠色”描繪越窯秘色青瓷之美。宋代,龍泉窯燒制“粉青”、“梅子青”成功,尤其是“梅子青”釉色青翠欲滴,堪與翡翠媲美,代表了青瓷燒制的最高水平,從而龍泉青瓷最終取代了越窯青瓷的霸主地位,奪得“千峰翠色”來。入元以后,龍泉青瓷繼續(xù)發(fā)展,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大氣與粗獷,大件器物不斷出現(xiàn)。這些大器胎質(zhì)厚重,器型粗獷,釉汁瑩潤,堪比美玉,不愧奪來的“千峰翠色”之美譽。
1980年11月29日,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239件瓷器中有龍泉青瓷168件,其中的11件元代龍泉窯青釉大盤,便是此類大器,其胎厚體重,造型碩大,口徑在32.6—36厘米間,高度在5.1—7.5厘米之間,底徑11.8—15.5厘米之間不等,重量大多為2千克左右,最重的達2.3千克,僅1件劃花蓮紋大盤較輕,重1.04千克。此11件元龍泉窯青釉大盤的主題紋飾有動物和植物紋兩大類:動物紋5件,其中龍紋4件,魚紋1件;植物紋6件,其中蓮荷紋4件,牡丹、靈芝紋各1件。其裝飾技法集元代龍泉窯的刻、劃、印、貼塑等技法之大成。大盤胎釉溫潤瑩潔,寶光內(nèi)蘊,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采依舊。本文就此11件大盤按主題紋飾的類別分組,再結(jié)合其造型、制作工藝等方面逐組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動物類
(一)模印貼花龍紋大盤4件(圖1)
龍是中國最神秘的一種動物,它具百獸之形,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風(fēng)播雨,被視為一種吉祥瑞獸。其形象是各類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經(jīng)久不衰的題材之一,元代陶瓷中以龍紋作為裝飾的很多,其中釉下彩繪類的既有磁州窯系的白地褐彩,又有景德鎮(zhèn)窯的青花彩繪;單色釉類的既有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又有龍泉窯青釉的模印及模印貼花龍紋。
構(gòu)圖 :4件龍泉窯青釉龍紋大盤均以盤心為圓形適合紋樣,模印貼花一條曲體前行的龍,或戲珠或獨行,氣勢磅礴,威猛之氣勢撲面而來。盤內(nèi)壁刻劃海水紋一周,線條起伏收放多變,極富韻律之美。
造型:這組大盤敞口,折沿、弧腹,外壁刻蓮瓣紋一周(圖1-1、1-2、1-3)或刻菊瓣紋一周(圖1-4),有臥足(圖1-1、1-2)和圈足(圖1-3、1-4)之分。
紋飾:4件龍紋大盤,其中獨龍戲珠紋的占3件,龍紋矯健敏捷,直視火珠,目光如炬,堅定深邃,余下的1件為獨龍紋。圖1-1、1-2、1-3中三者無論是構(gòu)圖、裝飾技法都一致,唯圖1-3中的龍紋較前兩件少一火珠紋,嘴微張,不似圖1-1、1-2中龍紋大張嘴,具欲吞火珠之勢。圖1-4龍戲珠中的龍紋較前3件龍軀略顯修長,呈回首張望狀。
胎釉:通體施青釉,釉色有粉青、青綠、青灰、青黃色,露胎有圈足內(nèi)刮釉和足沿露胎兩種。
制作工藝:元代龍泉窯在墊燒的工具上不外乎墊圈和墊餅兩類。墊圈的使用是在圈足內(nèi)放墊圈墊燒,又分兩種,一種是中心有釉,外圍刮釉一周似澀圈,墊圈放于澀胎之上,特點是火石紅鮮艷,墊圈痕跡不明顯(圖1-1);另一種是圈足內(nèi)不刮釉,墊圈直接墊于圈足內(nèi)的施釉底部,墊圈殘渣痕明顯(圖1-2)。墊餅的使用是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胎釉結(jié)合處常見火石紅(圖1-3、1-4)。
(二)模印貼花魚紋大盤1件(圖2)
南宋和元代的龍泉窯燒制了大量貼花模印雙魚盤,“魚”與“余”諧音,故取“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構(gòu)圖:以盤心為圓形適合紋樣,貼塑兩條首尾相向的模印小魚,魚兒尖頭長嘴,眼睛鼓凸,寬軀細尾張鰭,魚鱗排列整齊,鰭骨清晰,剛勁有力形象生動。盤內(nèi)壁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的海水紋一周,紋飾清晰,以刀代筆,刀法徐疾有度,線條富于動感,極富韻律之美,整個構(gòu)圖展現(xiàn)了一動一靜之妙。
造型:盤口折沿,弧腹,外壁淺刻蓮瓣紋,瓣脊凸起,瓣周用細線勾出蓮瓣輪廓,圈足。
胎釉:通體施青釉,釉面瑩潤肥腴,釉色青翠,釉面開片自然。足沿露胎。
制作工藝:采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圈足露胎處呈現(xiàn)火石紅痕。
植物類
(一)刻劃蓮荷紋大盤4件(圖3)
眾多花卉題材中蓮荷紋是最常用的紋樣之一,它美麗的花形,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氣質(zhì),常用來比喻人的品質(zhì)高潔,“蓮”與“廉”諧音,寓意清廉,因此蓮荷紋在陶瓷裝飾上占主要地位,也是龍泉窯中常見的刻劃花紋飾之一。
構(gòu)圖:以盤心為圓形適合紋樣,內(nèi)底刻劃蓮荷紋。盤的內(nèi)壁裝飾有三種,第一種刻劃卷草紋及回紋各一周(圖3-1);第二種刻菊瓣紋一周(圖3-2、3-3);第三種,刻劃卷草紋一周(圖3-4)。
造型:盤的造型有兩種,主要區(qū)別在盤口沿及外壁的處理上。首先口沿的處理,一種盤口作二層臺式,口沿為唇口,(圖3-1、3-2、3-3),另一種是寬沿平折(圖3-4);其次外壁的處理上,一種為光素?zé)o紋(圖3-1、3-2、3-3),另一種刻蓮瓣紋一周(圖3-4)。
紋飾:高安館藏的11件大盤中,蓮荷紋裝飾占了4件,其中以蓮荷紋為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有1件(圖3-1),蓮荷紋一花一葉,荷花瓣尖向外微卷,刀法嫻熟,刻劃流暢瀟灑,隨風(fēng)搖曳的荷葉映襯著亭亭玉立的蓮花,姿態(tài)嫵媚,相映成趣,畫面滿而不亂。另3件蓮荷紋從實物中提煉歸納其主要特征后將其幾何化、圖案化,蓮瓣紋經(jīng)過高度概括和抽象衍變成橢圓形(圖3-2、3-3、3-4)。此3件蓮荷紋飾亦各有不同,圖3-2大盤內(nèi)底刻兩朵半開的荷花,荷花背向排列,花瓣頂端稍尖,紋飾較清晰。圖3-3大盤內(nèi)底飾刻有一枝半開荷花紋,花瓣頂端圓形,荷花下面劃兩片葉片襯托,紋飾清晰。圖3-4大盤內(nèi)底劃一株荷紋,紋飾模糊不清,隱約可辨花瓣呈細長形狀。
胎釉:通體施青釉,釉色有青黃、青綠、粉青,釉面有開片和不開片兩種,開片亦有大小之分。露胎有足沿露胎和圈足內(nèi)刮釉兩種。
制作工藝:圖3-1、3-2、3-3大盤為拉坯成型,外壁可見拉坯旋痕,圖3-4大盤因外壁刻蓮瓣紋,不能判斷是拉坯成型還是印坯成型。4件蓮荷紋大盤的燒造工藝有兩種,一種是在圈足內(nèi)刮釉一圈呈澀胎,用于放墊圈墊燒(圖3-1),澀胎火石紅顏色鮮艷,與中心留下的圓形青釉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種采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圈足露胎處呈現(xiàn)火石紅,可見墊圈留下的痕跡(圖3-2、3-3、3-4)。
(二)模印牡丹紋大盤1件(圖4)
牡丹自唐代以來,頗受世人喜愛,被視為繁榮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稱之為“富貴之花”,是元代瓷器中常見裝飾題材之一,表現(xiàn)技法有刻花、印花、彩繪等。
構(gòu)圖:以盤心為一圓形適合紋樣,模印一折枝牡丹花,盤內(nèi)壁刻菊瓣紋一周。
造型:盤口作二層臺式,折沿立邊,唇口。外壁光素?zé)o紋,簡潔素雅。臥足。
紋飾:盤內(nèi)底模印一折枝牡丹,用寫實的手法表現(xiàn)出盛開的牡丹,枝葉繁茂,花頭壯碩,莖脈畢現(xiàn),層次分明,繁而不亂。
胎釉:通體施青釉,厚腴溫潤,釉色蔥綠,碧翠怡人,韻味幽長。
制作工藝:此盤制作規(guī)整,器型較大,為拉坯成型,外壁的旋紋清晰可見。臥足,近圈足處有積釉痕,圈足淺而小,外底露胎部分呈自然形成的火石紅,有一圈殘留墊燒圈的痕跡。
(三)模印靈芝紋大盤1件(圖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靈芝被認為是瑞草,乃吉祥、富貴和長壽的象征,是常見的吉祥紋飾之一。
構(gòu)圖:以盤心為一圓形適合紋樣,模印一折枝靈芝,盤內(nèi)壁刻菊瓣紋一周。
造型:口作二層臺式,折沿立邊,唇口。外壁光素,簡潔素凈。臥足。
紋飾:盤內(nèi)底模印一折枝靈芝,翻卷的枝蔓妖嬈飄逸,其間點綴兩個如意靈芝頭,左右相顧,互盡其妍,富有神韻。
胎釉:通體施青釉,厚腴溫潤,釉色青中泛黃,雅靜別致,韻味幽長。圈足內(nèi)刮釉露胎。
制作工藝:此盤制作規(guī)整,器型較大,為拉坯成型,外壁的旋紋清晰可見。臥足,近圈足處有積釉痕。圈足內(nèi)刮釉一大圈呈現(xiàn)火石紅,墊圈墊燒,澀胎殘留有墊圈痕跡。
上述11件龍泉窯青釉大盤,胎厚體重,造型碩大,釉厚肥腴,瑩潤如玉,其簡樸大方的青釉自然之美,彩繪瓷器較之遠非可比。龍泉青釉屬冷色系,以釉色的深淺濃淡襯托出花色之萬千豐姿,折射出龍泉青瓷豐富深邃的美學(xué)內(nèi)涵。觀此美器,如沐清風(fēng),心曠神怡;如品詩文,典雅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