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塔寺,也稱定光塔寺,坐落在于山西麓,為宮殿式建筑,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代時,白塔寺是福州名寺之一,唐天祐二年(905年)創(chuàng)建,原為藏經之所,兩年后,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為“萬歲寺”(俗名塔寺)。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殿宇大多毀于倭患?,F存寺廟是清道光年間重建。
白塔寺在福州于山腳下,因寺內白塔而得名,真正的“學名”為定光古寺、定光塔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由閩王王審知創(chuàng)建,是五代時期福州名寺之一。目前已改名為定光寺。
相傳開塔基時發(fā)現一顆寶珠,故名“定光多寶塔”。白塔原先是一座高41米的內砌磚軸、外圍木構的七層八角樓閣式磚木塔。明嘉靖十三年,毀于一場雷火。現存的塔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建的,外圍砌磚,內壁架木,塔高41米,七層、八角,外敷白灰,故名白塔。
初建時塔內砌磚軸,外環(huán)木構樓閣,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層磚心木塔。每層的斗栱、云楣、棟梁、欄桿都經過精雕細刻,塔壁和門扉還繪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高41米。因為外面涂上白灰層,故稱白塔。由塔內旋梯攀援登頂,可鳥瞰榕城景色。從定光塔寺大殿東邊石徑,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補山。山腰有一方形的萬象亭,亭畔巖石盤立,重疊成趣。椅欄西望,烏山聳翠,古塔峭拔。南宋詞人辛棄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時,重陽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詞:“貪數明朝重九,不知過了中秋,人生能得幾多愁,只有黃花依舊?!?/p>
明代嘉靖年間,白塔寺主要殿宇大多毀于倭患,現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雨堂。其中法雨堂是人們?yōu)榧o念后梁時寺僧義收“積薪”、舍身求雨而建的。相傳,五代后梁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無雨,游方僧義收到白塔寺祈雨,積柴自焚,隨著火焰升起,大雨驟降,義收安然從火中走下。人們?yōu)榧o念義收而建了法雨堂。在清朝時,這兒曾作為福建船政學堂的校舍,嚴復曾在此讀書。白塔寺現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重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雨堂三大殿。
在大雄寶殿之后,仰板上彩繪人物圖像75幅堂內懸掛一面“寶絡莊嚴”泥金匾,是清嘉慶九年(1804年)鎮(zhèn)守福州將軍慶霖和臺灣知府慶保兩兄弟同立的。
戚公祠在定光塔東,系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次年援閩,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莆田林墩四勝倭寇。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于山設宴餞行,勒碑記功。百姓在此建留念?,F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內展有戰(zhàn)袍盔甲,行軍干糧“羌餅”等。附近有一長石上鐫刻“醉石”二字,系戚繼光抗倭大捷慶功,酒后步月到此醉臥之處。
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在于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乾隆二年(1937年)改稱大士殿。殿內有乾隆帝“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述觀音大士由男變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zhàn)役時,為革命軍前敵指揮部所在地。大士殿東邊的護國寺,西邊是龍神廟。九仙觀是于山最大的廟宇,建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第三殿稱玉皇閣,供玉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陳列歷史碑碣19方。
于山摩崖石刻現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場演武廳銘》即在這里。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跡極為蒼勁,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寺內白塔與烏山烏塔遙遙相對。古人有句云:“遙欲臨三島,高能瞰七城”。其規(guī)模之大,可以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