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
吹糖人,顧名思義,就是以糖為材料,制作出人物、動物、花草等各種造型,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文化形態(tài)。
“吹糖人最早源自北京一帶,吹糖藝人肩挑擔子,走街串巷,糖人賣給小孩解饞,賺點養(yǎng)家糊口錢。”糖人老師傅齊振義說,現(xiàn)在會吹糖人手藝的人已越來越少,吹糖人已演變成一種民間工藝。齊師傅的家什裝在一個頂部裝有橫梁的木箱里,吹好的成品就插在橫梁的小孔里冷凝,并招徠顧客;工具包括一個用油漆桶改造的簡易小爐、一個平底小鍋子、一雙筷子、一把剪刀、一把梳子,還有若干麥秸稈。仔細地包在塑料袋里面的琥珀色的糖塊是用蔗糖和麥芽糖混合煉制的,這是吹糖人的原料。
“吹個孫悟空!”“我要個豬八戒!”“吹個黃鼠狼吃雞!”吹糖人現(xiàn)場,齊振義給孩子們演示了吹糖人的全過程。齊師傅能做很多花樣,如老鼠上燈臺、黃鼠狼拖雞、猴拉稀等屬于吹塑作品;猴子耍刀、龍蟠柱、齊天大圣、蝎子倒爬墻等,則屬于堆塑。當糖加熱融化得像稀泥一樣時,就成了“糖稀”。齊師傅用筷子緩緩攪拌,挖起了雞蛋大小的一團,放在手中揉捏和拉扯,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糖稀混合得更加均勻。然后把糖稀壓成餅狀,并用拇指在一面擠出凹坑,如同做窩頭。隨后將“窩頭”搓圓,輕輕捏住窩頭頂部,從中部開始將其向下拉長。拉長變細的部分迅速冷卻凝固,齊師傅用手指輕輕一彈,多余的糖稀落回鍋里繼續(xù)加熱,他手中剩下一個如同帶著尾巴的、尚未充氣的氣球一樣的“坯子”。這時,“氣球”的尾巴是冷卻堅硬的,而球體部分溫熱柔軟。準備工序完成后,接下來就是吹糖人的精華部分:“吹”。只見齊師傅把氣球尾巴噙在口中,緩緩吹氣,球體部分就如同變戲法一般慢慢膨脹并逐漸變得透明。他吹氣的同時,雙手在球體上輕輕地揉搓和擠壓,很快一只歪著腦袋的大公雞就完成了。齊師傅用麥秸稈蘸了些熱糖稀,將公雞粘上去,當真活靈活現(xiàn)。
很多孩子們還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吹糖人的全過程,臉上寫滿了驚訝和神奇的表情。齊振義表示,現(xiàn)在已把吹糖人的手藝傳給徒弟齊崇渠?!跋M堤侨说募妓嚲秃图艏?、年畫等一樣,作為傳統(tǒng)文化藝術,能夠受到人們的關注,能夠把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饼R振義說。
聽老人講,早些年都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為了讓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錢來買,而是用牙膏皮來換。兩筒牙膏皮就可以換一個孫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這一直頗受兒童歡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去換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覺著甜滋滋的。
據(jù)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據(jù)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chuàng)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后制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么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于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xiàn)在據(jù)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