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曾是中國人的文化休閑生活方式之一,也是幾代中國人共有的記憶。
露天電影,是童年記憶里無法抹去的暗夜亮色,是帶來童年歡欣和外面世界訊息的窗口,是寄托孩童走出去的一切力量,是大學周末的記憶……因此,如今許多年輕人、老年人,對露天電影仍有著“淡淡的懷念”,像夜深人靜時蔡琴的歌曲一樣,總會有某些情緒縈繞著,人群、嬉戲的孩童、電影膠片放映機的轉動聲、夏夜的蚊子、冬夜的月光。
上世紀70代末到上世紀80年代初,應該說是露天電影最輝煌的時期。露天電影,填補了大人小孩精神食糧匱乏的空白,一度成為百姓文化生活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那時,電影放映時間集中安排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公社電影放映隊要下村放映的消息早在幾天前就會傳來。單這幾天時間,可吊足了人們的胃口。尤其是小孩,聚在一起談論最多的話題莫過于“過幾天我們有電影看啰!”除了心里琢磨放什么影片外,還盤算著放電影那天我們的凳子要早早地搬去,搶到一個不被大人遮擋視線的好位置。
天擦黑時,隨著發(fā)電機“突”的一聲響起,放映機邊那盞燈泡亮了起來,放映員就把粘在機殼上的兩只“腳”扳開,一只在上面一只在下面。膠片纏繞在一個雙面圈夾里,裝滿膠片的圓圈放在上面那只腳上,一個空的圓圈放到下面那只腳上,再把膠片夾進放映機的“肚子”里。搗鼓一會兒,放映機上的一柱燈光直照幕布上。于是,幕布上就出現(xiàn)了一些字,然后就出現(xiàn)了會動的人、東西、話聲、響聲……
那時看的都是黑白電影,都是打仗的影片:《閃閃紅星》《董存瑞》《黃繼光》《鐵道游擊隊》《地道戰(zhàn)》……那一個個英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頭,至今記憶猶新。
影片放完了,大家還都磨蹭著不肯挪動,總想著就那樣能一直看下去多好??!直到發(fā)電機聲熄滅了,大家才相信真的不放了。
時過境遷,世事變幻。那個年代的露天電影,那強烈的光束,如一朵艷麗的花朵,綻開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仿佛在屏幕、在心底、在人生旅途中分分秒秒地閃過,存留下的是一份永遠不會消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