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06日至10月19日
南京大學 程令國等
“農地確權促進了中國農村土地的流轉嗎?”
《經濟研究》工作論文第725號
中國自2011年開始全國試點的農地確權制度,首次在實測基礎上對農戶承包地進行登記頒證,從而為農用地的大規(guī)模流轉奠定了產權基礎。
研究發(fā)現(xiàn):穩(wěn)定清晰的產權界定有助于農村土地的流轉和集中。確權改革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以使用權證書的形式清晰界定到農戶,穩(wěn)定了農戶對未來的預期,并減少了土地流轉過程中的不確定風險,使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可能性和交易量顯著上升。在流轉過程中,土地逐漸向擁有更多勞動力和更高農業(yè)生產能力的農戶集中,使得確權村的實際耕種面積的基尼系數(shù)比非確權村高出0.5個百分點。
在不發(fā)生土地調整的地區(qū),確權對土地流轉的邊際效應并不顯著,因此確權改革主要是通過降低土地調整的制度風險促進土地流轉。同時,確權改革對土地流轉的影響具有滯后效應,農戶只有對確權改革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并信任后才能達到政策效果。
在土地流轉價格方面,農戶土地的使用權強度顯著影響著土地資源的流轉價值。與非確權村相比,確權村農戶的土地租金率高出約44%;而在村莊層面上,確權村土地的租金率甚至高出75.6%-81.0%。其可能原因在于,土地產權邊界的模糊會影響農戶對土地使用的預期,從而影響土地對潛在租戶的價值,而確權可以有效消除此類制度風險。另外,土地確權后人們能尋找更有利的生產方式來使用土地,土地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土地的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從而實現(xiàn)更高的潛在收入,于是土地租戶愿意為土地支付更高的租賃價格。
所以,必須徹底厘清土地的產權邊界和權屬關系,固定土地和農戶之間的權屬關系,一旦確權后土地不應再做調整,從而用永久性保障農戶的承包經營權。
北京大學 楊奇明
浙江大學 林堅
“教育擴張是否足以實現(xiàn)教育公平?”
《管理世界》2014年第8期
中國政府在20世紀末推出了一系列包括擴招在內的教育制度改革,快速推動了各層次的教育擴張,但教育擴張是否足以帶來教育公平呢?
對教育擴張前后中國縣域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演變模式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中國整體的教育機會不均等有所緩解,但這主要源于義務教育的普及,而中等及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仍持續(xù)甚至大幅上升。教育擴張帶來的入學門檻降低未能實現(xiàn)教育機會的全面均等化。
這是因為在同一時期,高等教育收費與大學生“自主擇業(yè)”政策抬高了高等教育成本且降低了預期收益,同時外部宏觀環(huán)境變化增加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成本。這削弱了很多劣勢家庭投資高等教育的激勵,使得社會經濟背景較差以及農村家庭的孩子在較早階段主動放棄了更多的教育機會。
所以教育機會的擴張存在階層差異,它所帶來的較高層次新增教育機會未能在不同背景孩子之間實現(xiàn)均等分配。
莫納什大學 Horag Choi等
“中美家庭預防性儲蓄”
NBER工作論文第20527號
1989年-2009年,中國家庭儲蓄率平均占其可支配收入的20%多。按國際標準,這一儲蓄率顯然偏高。而同一時間段,美國家庭儲蓄率平均僅為4%。
是什么導致了兩國儲蓄率如此大的差異?利用預防性儲蓄的模型,將儲蓄分解成預防性和非預防性后發(fā)現(xiàn),中國超過80%的儲蓄率和美國幾乎所有的儲蓄都源于預防性動機。而且從中美兩國家庭的跨期消費看,兩者在面對風險的態(tài)度上非常相似。
風險態(tài)度或許不是解釋儲蓄率差異的主要因素。
調查顯示,相比美國家庭,中國家庭的收入歷經更多波動,同時家庭收入增長率也更高。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如美國全面,中國家庭面臨的短期收入風險更高。
中國更高的收入增長率是中美兩國儲蓄率巨大差異的原因。比之收入風險差異,中美之間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差異更能解釋儲蓄率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