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能治療心靈的傷痛,卻化解不開對親人的追憶。早就想寫一篇悼念父親的文章,可是51年來多少次想寫的時候心里就像海浪一陣陣涌起,讓我痛楚,讓我感慨萬千,讓我沒了頭緒。也許當我們太愛一個人的時候,反而就不知道怎么表述他了。每當深秋季節(jié),楠溪江的板栗成熟的時候,我的兒女和孫字輩吃著香噴噴的栗果,就會念及故居門前一棵碩大濃陰的板栗樹,掛滿開裂似笑的大顆粒金黃栗果,更引起我對父親的懷念。父親仿佛是一棵不朽的大樹,那一片片葉子從翠綠到金黃,每一片永遠都是新的,是永遠不會凋落的。想著想著,父親的音容笑貌仍時時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他那勤勞的本色,不怕苦不怕累的堅強性格,對家庭對親友的高度責任感,從不苛求于別人,處處與人為善的品格,永遠銘刻在我的心里。往事,很多往事就像層疊的浪花又撲打在心頭,那么澎湃透徹,那么清晰可見……
父親是爺爺五個兄弟中的單傳后裔,出生于民國之初的壬子年三月十八日子時。子生屬鼠,又逢子時時辰,按民間傳統(tǒng)說法夜半的老鼠是“吃穿不用愁”的。可是命運之神并沒有給父親公正的安排,反而對他進行無情的捉弄。出身于貧窮之家,依仗爺爺有一條肩挑鑊罐在溫州東門一帶走街穿巷做買賣的生意路,民國的成立曾給長期被壓迫被奴役的民眾帶來了希望。爺爺一心想讓父親讀書求學有點長進的,所以給他取名為“順進”。父親讀過四年多私塾,塾師教學生念“上大人,孔乙己”,讀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家詩、四書五經(jīng),還教他們“幼學瓊林”。我在四五歲時父親就教我念這些他當年讀過的書。至于字里行間“之乎者也”是什么含義,父親說塾師并沒講授。辛亥革命后,雖然推翻了帝制,但時局仍處動蕩,民生莫測,父親也就失去了讀書的機會。我從記事起,知道父親在出外經(jīng)商或回到家里,白天務農(nóng)起早摸黑沒有時間,夜間也在家中狹窄的房間小桌上,在微弱的油燈下磨墨寫字,記錄著經(jīng)商的賬項。所以他的一生中與人來往的賬目一清二楚,而且他的毛筆字也寫得遒勁。
民國平靜的時局瞬息即逝。爺爺認為楠溪江兒女的大根子在山里,在父親十五六歲的時候,爺爺帶著他上老家農(nóng)村山岙植樹造林。憑著父子倆壯健的體魄和吃苦耐勞的韌勁,開始在小地名為“大烈”祖遺的小丘梯田的田埂及周邊山地墾荒造林,栽下了30多株楊梅果樹,又栽下一批小松樹,開辟起林木基地。之后又雇來了村中身強力壯的親族幫忙,在四五百米的高山“雷平壟”墾荒,壟上栽松木,壟溝栽楊梅。栽植楊梅時在根底部施下豬、牛、羊的欄肥,一片楊梅果林蓬勃成長。壟溝泥土稍厚的地塊翻土種番薯,每年收獲的番薯可曬七八百斤番薯絲,基本可解決一家人大半年對雜糧填飽肚子的需求,也可算家中的半個糧倉了。還在園林中搭建了一個大茅棚,砌起石墻,裝上柴門,安下鍋灶作為種山護林的棲身之所。由于精心培育,僅僅七八年時間,大烈、雷平壟的楊梅都開始結果了,產(chǎn)量逐年增加,運抵溫州,躋身于市區(qū)東門一帶聞名的“羅坑梅”名果之列(因與羅坑山同一山系)。賣得好價錢,每年五六月間,家里就有一筆可喜的經(jīng)濟收入。
楊梅成林了,松樹也挺拔地逐年長高了,滿山披綠,成為一個令人眼饞的林木果園。村中好幾戶勤勞農(nóng)民也效仿著干起來了。爺爺和父親為無田少地的貧困村民做出了榜樣?!鞍駱拥牧α渴蔷薮蟮摹保誀敔敽透赣H在鄉(xiāng)親們中的威望日高,不少需要排憂解難的人也找上門來,爺爺和父親都盡力相幫,有時候也招惹了地方士紳和地頭蛇的不快。
父親是一個是非分明、富有正義感的人。他對那些以強凌弱、無理蠻纏、損人利己的人深惡痛絕。父親跟爺爺不但練就一身好筋骨,更練就了正直做人、與人為善的好品德。父親從私塾里塾師所教導的,從爺爺?shù)臑槿颂幨缹λa(chǎn)生影響的,形成了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處世態(tài)度。從我剛記事起,他經(jīng)常講述一些人生哲理,使我受益匪淺。諸如“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呀,“人無百年好,花無百日紅”呀,“好花不常開,好人不常在”,“苦盡甘來方知甜”之類的世事滄桑內(nèi)涵。講述“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善做善報,惡做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人心似鐵非似鐵,官法如爐卻為爐?!倍谖易鋈艘哒溃f萬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他還從“惡狗愛咬穿破衣服的人”的民諺,闡述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的社會現(xiàn)實。教育我們“人要臉,樹要皮,不要厚顏無恥”,“人窮志不窮,做人要有骨氣。”要我們記住“富貴不可淫,貧窮不能賤”,在人生的重要關頭“寧可站著死,不要跪著生”。父親這些教誨使我終生受用,他堅韌、淳樸的品質浸潤著我的心靈,并得以傳承,鑄就了我秉正的性格,使我的人生經(jīng)歷雖艱難曲折仍堅強面對,成為產(chǎn)生無限力量的源泉。
父親的人緣有口皆碑。他做買賣的地域在楠溪江下游的“潮港”,有上百個村落,“對鑊佬”曾為家喻戶曉。在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農(nóng)家燒飯做菜的鐵鍋(那時叫鐵鑊)、湯罐、農(nóng)民耕地用的犁頭、犁箅、鐵耙子,都由父親肩頭販擔到這一帶鄉(xiāng)村叫賣,以新的換舊的,民間俗語就叫“對鑊”?!皩﹁Z佬”的名氣大,一是父親售賣的都是正品,不賣次品(賣次品的是用生鐵粉補上砂眼小漏洞后,再用擦石摩擦糊弄用戶);二是他以練就的絕技,在“上塘殿”成千人的廟會上表演,從離地五六尺的高臺上旋轉摔鑊不破,而名聲大振;三是經(jīng)常義務為人傳遞口信和紙條、信件,因為他今天在東明天往西,叫賣于相距十幾里乃至二三十里的地方,在當年沒有正式郵政網(wǎng)絡,親戚間聯(lián)系不便的情況下,有點小事就托父親代為轉達;四是有些困難戶鑊漏犁破而家中又暫時無錢買新的,“對鑊佬”會賒銷給他解急。所以父親每到一地做買賣的中午時分,會有好心人招待他吃飯,有的連飯錢也再三拒收。那時農(nóng)村沒有飯館,可父親從不會挨餓!
與上塘毗鄰的浦口村,一位叫黃振斌的伯伯將父親視為兄弟。在他家人的支持下騰出房子讓我父母無償住宿二十多年,還為父親提供生活上的種種方便。他的幾位兄弟也視父親為親兄弟,那一件件一樁樁為我所知的感人幫襯,使我在五六十年后的今天還心懷感激。
1950年底至1951年初,當?shù)毓╀N社先后成立,那些供銷社都與父親建立了鑄鐵制品的良好供貨關系,在生意交往中無不稱贊父親為人厚道。
父親的人格魅力令人感動。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國民黨政府繼發(fā)行“關金”紙幣僅三四個月就“銅”了(即作廢了)之后,為挽回行將倒臺的危局,又發(fā)行大面額“金圓券”,面值從一萬元到十萬元甚至一百萬元一張。由于發(fā)行量成數(shù)百倍遞增,最后落得一麻袋金圓券竟買不到一斤大米。當時父親和爺爺倆在上塘方圓幾十里的地方忙于做買賣,且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溫州市區(qū)的中央銀行不發(fā)布幣值信息,老百姓對“關金”、“金圓券”一天幾跌的危機都蒙在鼓里,直至蔣家王朝倒臺溫州解放時,爺爺和父親挑著兩麻袋紙幣回家時卻成為廢紙一堆!本來已趨溫飽不愁的家庭,一下子跌入債臺高筑的深淵!再加上霍亂、麻疹肆虐,我七歲和三歲的兩個弟弟因缺醫(yī)少藥得不到及時治療相繼夭亡。爺爺承受不了這么多的連續(xù)打擊尋了短見!父親在悲慟萬分之中料理了爺爺?shù)暮笫拢羝鹆藘斶€債務的重擔。他沒有被災難壓彎腰桿,在祖母的支持和母親的配合下,將家中所有值錢的可賣物件都一一變賣抵債了,直到大年三十下午,還將全家過年僅有的十多斤豬肉也省出大半,送給一家有遠親關系的債主高智財舅公家抵債了。那債主被感動得不但堅持拒收,還慷慨許諾“明年做生意無本,只管到我家鑊爐里賒貨去賣好了”。
家中本已溫飽不濟,父親還毅然把外婆和她孫子的生活扛在肩上。自外公逝世后,舅父外出不歸,外婆和她僅五歲的小孫的生活就完全依靠父親承擔,柴米油鹽全由父親包攬。所以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或新年的正月初一,父親都帶著姐姐和年僅十來歲的我上山砍柴。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是農(nóng)村誰都不上山下地的日子,最窮最苦的人家也要趁一年中最難得的傳統(tǒng)大節(jié)在家休息,可父親有好幾年都帶我姐弟一起冒著飛雪嚴寒上山砍柴。他說,外婆和祖母同樣是自家長輩,對她盡孝是我們下輩人應盡的責任。又說,“我平時在外,沒時間多多照顧外婆她老人家,過年這兩天正好砍柴送她,使她在新年伊始就有了歡樂,過幾年你們的表弟長大了,就不用我們再操心了。只要我們家的柴倉、米缸有柴米,決不能讓她老人家挨餓?!庇浀糜袔啄辏覀兠爸L雪上山,一陣陣輕微的冷風吹來,腳手也凍僵了,我感覺有白而軟的東西從空中飄下來落在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卻沒有了,鼻尖只留下一點冰涼的酸。抬頭遠望,雪花正從天而降,慢慢地,樹枝上、山坡的柴火上都披白了。我們還堅持著砍柴,雪花飄進衣領里,飄落在頭頂?shù)捏梵疑希槂黾t、手凍腫,我和姐姐都被凍得哭起來。父親卻笑著說:“俗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底下不少成大事的人,都在苦難中鍛煉出來的,你們在年少時多吃點苦,長大了遇到最苦最累的事也可戰(zhàn)勝它了?!?/p>
村中從外到里一條主要道路穿過我家道坦,外來乞討的都會從我家門口經(jīng)過。在那個極其艱難困苦的年月,大多農(nóng)婦舍不得給乞丐一點可憐的舍施。父親和母親則商定,只要家中還有可以拿得出的,多少總得給乞討者一把米或一把番薯干,碰上正在吃飯時,父親就提出寧可我們每人省一口,也要給這些忍饑挨餓的老弱病殘者吃一碗熱飯,慷慨施舍感動了不知多少可憐的行討人。父親還為村中公益事業(yè)帶頭捐錢捐物,樂善好施名聞遐邇。
終于盼來了溫州的解放,父親的容顏煥發(fā)了光彩。為了還清舊債,父親和母親帶著我已在上塘浦口居住了幾年,父親的人緣博得大家的稱贊,土地改革分田分地,該村干部和鎮(zhèn)干部都動員父親加入該村農(nóng)會組織。在分房會議上將沒收了的“地主屋”大院分給我們一間房子,另外計劃分給幾畝良田。父親卻再三推辭拒絕了,理由是“我老家還有破田舊屋,不能侵吞你們這里的勝利果實?!?/p>
在老家西 村,我們這個七口的貧農(nóng)之家,僅有祖遺貧瘠薄地一畝五分,其中的一畝山區(qū)梯田竟有六十丘之多,小的一丘比農(nóng)家洗腳盆大不了多少,無法用耕牛翻耕,基本憑人力揮鋤翻土。土地改革中,按政策規(guī)定應有良田分得,可是執(zhí)掌分田分地大權的干部恨父親拒不向他送銀元、送鴉片(解放初期村民有種植少量鴉片煙)、送目魚干和黃魚鲞(從祖父起至父親都習慣在做生意回家時帶回水產(chǎn)品作下酒菜,而村中其他農(nóng)民很少有這樣的生活消費),仗勢就克扣了我家應分的土地,所謂的“勝利果實”也就無故被侵吞了!本來可分享黨和政府之福,在“土改”中“拔掉窮根”,而我家仍貧困如昔。
我于1950年讀完四年半小學“跳級”畢業(yè),1951年正月,設在巖頭的濟時中學春季招生,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名列前茅被錄取了,無奈家窮無力升學。農(nóng)忙時父親在家?guī)曳N地,農(nóng)閑時又去經(jīng)商還債。1953年7月,我在永嘉縣城駐地溫州蛟翔巷參加樂清師范招生考試,可是羸弱多病身材瘦小的我,考試期間正值高溫酷暑嚴重中暑,回家途中病倒在太平巖嶺背“漁田嶺”的關公廟前不省人事,幸被路人發(fā)現(xiàn),急告我親友將我背回家中,已是奄奄一息。在病中煎熬整整一個月蘇醒后,首先想知道的是樂清師范的考試結果。父親翻山越嶺走了六七小時的山路,到樂清師范學校了解到,我的考試成績不錯,但因我年齡和身高不符合標準而未被最后復審通過!父親為此事連續(xù)在永嘉陡門通往樂清縣城的崇山峻嶺中往返奔波,力圖能改變我的命運,卻落空了!這對于我和父親不能不說都是一次精神打擊。
農(nóng)業(yè)合作化運動后,我于1957年被推薦到中塘鄉(xiāng)的一個山村——應山擔任小學教師,之后又調往幾個小學任教。父親在償清爺爺欠下的債務后,打算掙點錢為我操辦結婚所需的家具物品,大躍進的浪潮一下子摧毀了他的計劃。公社調集全部勞動力去建造水庫,限制任何人外出。父親被整集到小子溪水庫勞動,農(nóng)村里又實行“人民公社生活食堂化”,父親和其他社員一樣,如囚犯般被集結(實則是押解)到水庫工地,挑土抬巖成個月沒有回家。在半饑餓中服勞役,本來紅光煥發(fā)的臉龐漸漸變成面黃肌瘦的憔悴病態(tài)。
1960年的大饑荒,廣大農(nóng)村農(nóng)民在饑餓線上掙扎,挖野菜吃糠餅充饑。浮腫病在不少農(nóng)村出現(xiàn),饑餓而死或被糠餅噎死的死訊連連傳來。除了個別勞力好、吃口少、善于隱蔽的農(nóng)民家中私藏了點糧食外,絕大多數(shù)農(nóng)家都無糧補充公共食堂的清湯薄粥,不足維系生命延續(xù)的慘境。在這個困難時期,糧食成了全社會的中心,天下事,再大也大不過糧食去?!懊褚允碁樘臁保屓擞猩钊牍撬璧母惺堋H甜嚢ゐI是不能說出口的,否則就被上了階級斗爭的線,挨受批斗。
父親受制于水庫工地的勞動,再也不能去做買賣了。敦實的身體由于營養(yǎng)的嚴重不良而不斷消瘦下去。一次回家,因家中斷炊已無任何可吃的了,連燒開水的柴火也沒有,只得掙扎著到岙底“犁頭嘴”山田的后坎去砍柴。由于肚子里餓得慌,不得不在自家田里掏一塊番薯洗了生吃。不料這事被對面山上的一個社員看見了,向管食堂的“白眼龍”報告?!鞍籽埤垺比昵皬娂檫^兩個婦女,當時我還在村中當團支部書記,沒有將他送交公安機關法辦,只在群眾大會上批斗了兩次,他卻懷恨在心借機對父親報復。父親遭受批斗還被克扣了全家人一天的口糧。從此,父親病倒了。該“白眼龍”長得豹頭虎牙,父母雙亡,沒有妻子兒女,孤獨一人,死后三十多年仍留有惡名。
父親在家休息幾天,去了一趟原來做買賣的幾個地方清理賬目。在溫州市區(qū)恰巧遇到我在縣機關工作的一位陳姓好友。那天正是星期天休息,他看到我父親僅幾個月不見就瘦骨嶙峋,硬是拉父親到他家去吃飯。城市里沒有吃食堂,他們?nèi)业目诩Z定量基本也能應付著吃,他愛人知道丈夫和我的關系非同一般,連忙熱情招待。陳姓朋友知道我父親酒量底細,一瓶永嘉老酒加一大碗蛋呀、魚呀,豐盛的飯餐,給父親難得的享受。已重病在身的父親從溫州安欄碼頭乘小火輪到響山上碼道,蹣跚步行二里多路到達姐姐家中,躺倒在床就再也起不來了。
沙頭區(qū)衛(wèi)生院名醫(yī)朱達是父親少年時代的好友。當姐夫去請他為父親看病時,搭了搭父親的脈象,開了藥,吩咐盡快用擔架將父親抬回老家。我連夜趕回家站在父親的床前,父親已奄奄一息。見到我回家,他掙扎著要起來。他那時已知道自己不行了,暗淡而呆滯的眼睛里滲出幾顆淚珠,抓住我的手說:“奶奶、母親和兩個年幼的弟妹都托付你了,你才21歲,已做了父親,擔子太重了!”我傷心得說不出話來,半晌才說:“爸,您放心吧,我會撐起這個家?!彪S后他苦笑著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在這個大饑荒……的日子里,我能有福氣……在你朋友家里……一餐酒肉飽腹,孩……子,這是你……為我造的福啊!”說完,即閉上眼睛安然睡去。那是1960年12月17日,庚子年十月二十九日午夜子時,父親剛走到49歲的人生!
父親的離世是永遠的痛。父親在苦難的歲月中磨煉了自己的意志,更堅定了信念。父親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是個硬骨頭,多少艱難困苦都壓不垮他,在風雨如磐的人生中一步一步地挺腰前行!
父親英年長逝。他清貧一生,艱苦一生,沒有給我們姐弟留下財產(chǎn),而父親那善良、豁達的心,便是我的最大財富。
責任編輯 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