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guān)乎復仇的故事。六個年輕人被抓,其中一個被保釋,另五個叛變,叛變的五人商議好把罪名栽贓給被保釋者羅隱竹。于是無辜的人被歷史定義為叛徒,而叛變者卻成為英雄。五人為了自己的行為不被揭露,繼續(xù)趕盡殺絕——羅隱竹及其孩子被害。羅妻幸運地逃了出來,此后便開始了復仇之路,用她自己的話來說:當仇恨成為你人生的全部,復仇就是你的事業(yè)。
東漢史學家袁康在《越絕書·敘外傳記》中說:“臣不討賊,子不復仇,非臣子也?!睆统鹕仙郊覈鴮哟危阏稚狭苏x的外衣,成為具有正面的積極意義的“復仇精神”。人類假“復仇”之名,伸張正義,也同時創(chuàng)造與傳遞更多仇恨。
被成功者書寫的歷史,其夾縫處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這秘密是否與我們有關(guān)?文中被牽連進來的學者屢次拒絕挖開這些秘密,他深知:好奇心造就了科學家和詩人,可好奇心也會害死平凡庸俗的人。雖然如此,他仍然被選擇為歷史的揭秘者。而一個人一旦進入到錯綜復雜的歷史恩怨中,便需要找到一個評判標準,否則會迷失自我。小說中的學者給出的標準是寬宥與原諒——讓仇恨止于理性,而不應該牽連進無辜的受害者。然而時代的風云際會中,多少恩怨生,多少姻緣散,多少生死劫,真的都可以一笑泯千仇?
小說中羅隱竹的妻子最后將仇人的后代——四個小孩,溺水而死。她的理論是:這些孩子從一生下來,就背上了先輩的罪惡,他們的先輩逃脫了審判,罪孽必然由他們來承擔。這種父債子還、祖?zhèn)鶎O償?shù)膹统鹦睦砗艹R?,但是凡事關(guān)乎生命便令人警醒與反思。本是無辜者的羅妻是否應該以比叛徒更殘忍的手段來懲罰別人?讓歷史真相大白的方法是不是只有這一種方式?報了仇之后,仇恨真的就會消失嗎?
羅妻在復仇后自殺。目睹這一切的學者終于以一種寬宥的心態(tài)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小說中學者的生活是輔線,但卻是小說中具有啟示意義的部分。他因為妻子的背叛而對愛情和婚姻生疑,并對妻子和勾引妻子的老板生恨。但是當與另一個已婚女人親密相處時,他想到自己當時看到妻子出軌時的痛苦,不忍讓這個女子的丈夫也經(jīng)歷這些,于是他選擇克制自己的欲望。小說結(jié)尾,學者學會面對自己在婚姻中的問題,決定與妻子和解。
學者的經(jīng)歷是一個關(guān)于原諒的故事。既然仇恨不會因為誰報了仇之后就消失,而只會愈滾愈大,如病毒般滋生下去,那么單純的復仇便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任何層面上的人性的扭曲和殘暴都是丑陋的表現(xiàn),正義在行為和心理方面都應該有其合理范疇,復仇并不是它的同義詞。應該說,學者的故事沖淡了小說本應有的濃烈的復仇色彩,為歷史與當下提供更多答案。
《太平湖》以學者對羅隱竹的研究開篇,漫不經(jīng)心卻又別具匠心地鋪墊好相關(guān)的細節(jié)。作者展現(xiàn)出的從容的敘述態(tài)度也是令人敬佩的。表面上看《太平湖》是一個懸疑故事,作者也一直抓住“兇手是誰”的線索層層推進,但是小說真正具有價值的地方不是對一個殺人案件的還原,而是它發(fā)現(xiàn)歷史的視角以及面對歷史的態(tài)度。太平湖并不太平,發(fā)生在太平湖上的復仇故事,揭示了歷史話語中我們忽略的那些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