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摘要】作者從三個方面淺談了轉變后進生的途徑與同行共議。
【關鍵詞】后進生 閃光點 自信心 持之以恒 特長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97-02
素質教育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便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德、智、體、勞等方面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時刻注意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讓他們健康成長。尤其要關注“后進生”的成長?,F將我多年在轉變后進生的工作中的幾點體會與同行們共議。
一、愛護學生是轉變后進生的基礎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每個教師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成為棟梁之材,走向社會各顯其能,為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做出貢獻。從心理的角度來說,人人都需要愛。愛是人心理本能的需求,特別是后進生更需要教師的關懷,這是教師的天職和責任,是一名稱職教師的最基本的標準。只有熱愛學生,教師的情感效應才能發(fā)揮作用,才能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才能主動親近于你,在他們幼小心靈里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或喜悅,他們就會視老師為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良友,才毫無畏懼地接近老師,請求老師的幫助或分享快樂。心靈的對接,才能無拘無束地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對學生的愛,換來的是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教師如何去愛護學生呢?我認為要尊學生人格和自尊心,人格不可侮辱,自尊心不可傷害。特別是后進生,后進生通常是那些在品行或學習等方面暫時落后,而自尊心較差的學生。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了解他們的特點。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后進生一般都有較重的自卑心理,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厭煩情緒,他們也有上進求好的愿望,只是缺少毅力和自制力,在轉變后進生的工作中,教師要一視同仁,因勢利導、注意場合、掌握分寸,適時適度。這樣深入細致的教育,無微不至的關懷,才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如針對經常犯錯誤,自卑心強與教師情感有一定的距離的學生,教師要從情感上接近他們,給他們以關懷和愛護,讓他們享受特殊的關愛,從而使他們感到教師的親切和溫暖,愿意接近老師和接受教師的幫助,讓全體學生產生一個信念,“集體中人人平等”,讓所有學生在愛的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
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溝通思想的橋梁。我堅信,師生心理溝通,心理相容,建立親密的關系,才能達到轉化為優(yōu)生的目的。
二、善于捕捉差生的閃光點,增強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學生的學校生活豐富多彩,除了文化知識之外,還有許多課內外生活,教師要隨時隨地時刻注意發(fā)現后進生的優(yōu)點,挖掘他們每一次進步的閃光點,讓后進生感到自我的長處和優(yōu)點,充分自信,自我認可。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差生不是每個方向都差,他們總有潛在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和好的品格,每當這種光點閃爍,光源閃亮之時,也是他們充分展現自已,也正是教師引導的最好的時機,因此,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捕捉、尋找差生身上每一個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閃光點,當他們有點滴進步時,著力給予表揚、鼓勵。讓其產生一點“成功感”“自豪感”。
例如,有一次體育活動中,偶然發(fā)現幾個后進生成績特別突出,并在校運動會上為班級贏得了榮譽,于是我們就抓住他們這一閃光點,趁機在班上大力稱贊和表揚,還設置了進步欄,給予獎勵,使他們看到光明和希望,并認識到自身價值,從此他們樹立了信心,產生了奮發(fā)向上戰(zhàn)勝自我的決心,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他們的潛能。還有王亮同學由于父母離異,缺少父愛,造成了人個性孤僻,自卑感特強,作業(yè)常常不能及時完成,科科成績較差,對學習毫無興趣而言。因而有損于自己在老師和同學之間的形像,教師的批評,同學們“敬而遠之”。使他更是抬不起頭,見到老師就躲得遠遠的……根據我們了解的情況,適時挖掘他身上的閃光點,當他書寫工整時,當他主動打掃教室時,我就會及時給予表揚,找他談心,給他自信,漸漸地他的臉上出現了笑容。在學生集體活動中出現他參與互動的情景時,做為老師的我,也由衷的高興和欣慰,那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進步和成長,那也是佐證了教育的成功。“差生”也有差生的差異,差生也是班集體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組織全體同學開展“我能行”系列活動,讓人人都得到鼓勵,人人充滿激情,生動活潑和諧的發(fā)展,增強自尊,自信心。在師生溝通人際關系和諧發(fā)展的基礎上,對他們的不足提出要求,使他們心服口服,切實自覺改正錯誤,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他們有了健康心理,有了學習的欲望,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升,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我感到無比自豪,深感到教育必須以人為本。
三、發(fā)展后進生的特長,使之成長為有用人才
朱镕基同志曾經說過,只要具有某方面的技能,對社會有用的人就是人才。這就要求教育者樹立有個性的學生觀,善于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因材施教,確定學生的發(fā)展觀。細心的教師善于發(fā)現后進生的長處,滿腔熱情地因勢利導,運用肯定鼓勵以及創(chuàng)設條件等手段加以強化。
學生在學校時期,是其智慧、情感、意志走向成熟,并實現社會化的最關鍵時刻,但學生的成長不是德、智、體、美、勞方面均衡發(fā)展,不可能“齊頭并進”,而是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展現個性發(fā)展特長。成為在某一方面有較大的作用的有用人才。冰心老人說過:我們可以給孩子指導,不能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思想,且他們思想駐在“明日”的?“巢”中。教師既不能代替學生成長,也不能拔苗助長,而且要創(chuàng)造學生成長需要的條件,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要盡可能多地開展集體活動,給學生尤其是給后進生以展示自己個性的特長的機會。集體活動雖是“要求統(tǒng)一”的活動,但在活動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與眾不同之處,能夠在某些方面優(yōu)于其他人,例如:在手工制作筆筒時,平時學習不顯山露水的學生,竟展是出與眾不同的才能,手腳麻利地做出一個個即漂亮又結實的筆筒,使他們打破以往的自卑,感到自己成功的樂趣,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建立了應有的自信,看到了希望,展望了未來。可見,為差生的個性與特長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有利條件,對于轉變差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真誠地關心愛護每一位差生,對他們因材施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禮,導之以行,就會使他們各得其所,從而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