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泰山民間美術資源的現狀及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入手,闡述了泰山民間美術資源進入地方高校美術課堂的重要性及實施策略。地方高校承載著傳承和發(fā)展民間美術的重任,讓年輕一代的學生在接觸和學習泰山民間美術的過程中使地方民俗文化得以傳承、弘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民間美術;資源;現狀;教學
五岳獨尊的泰山雄踞在山東省泰安境內,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文物古跡極為豐富。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歷代帝王、佛道兩家及一些文人雅士在泰山上或封禪或祭祀或建廟塑神或作詩記文或刻石題字,給泰安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民間美術資源。泰山民間美術,正是在這長期的歷史發(fā)展環(huán)境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一、泰山民間美術資源概述
泰山民間美術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據了解,泰安市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建立了比較詳實的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普查到非物質文化線索八千多條,被列入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共355個,其中:國家級項目9個,省級項目30個,市級項目107個。
現對被列為國家級非物項目的泰山民間美術資源概述如下:1.泰山石敢當習俗,起源于上古時期人們對靈石的崇拜。當地人取泰山上的一塊小石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這幾個字或者將石頭雕刻成石像放在室內外鎮(zhèn)家安宅,這習俗體現了百姓渴求吉祥平安的普遍心理;2.泰山東岳廟會,泰安民間傳說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和四月十八日分別是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的生日,四面八方的香客匯集于泰山進行朝拜、慶賀、進香,屆時會有祈福納祥的拜山儀式和封禪大典等一系列民俗表演活動;3.泰山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幕布觀看的一種由平面人偶表演的燈影藝術形式。第6代傳承人范正安先生是目前據中國文化部統(tǒng)計的唯一的一位掌握“十不閑”絕技的老人,其表演方式十分獨特,可一人獨自完成一整臺皮影戲的演出;4.泰山道教音樂,是道教在進行祈福、超度亡靈等法事活動時所使用的音樂;5.臘山道教音樂,樂曲由上古民歌和民間號子演變而成,具有強烈的泰安地域文化特色;6.山東梆子,流行于山東境內的漢族戲曲劇種,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泰安當地比較著名的山東梆子劇班有:張瑞祥班、宋莊班、王玉千班、夏鎖班等;7.獨桿蹺,清光緒年間發(fā)源于泰安新泰市羊流鎮(zhèn)大洼村的一項民俗表演。每逢祭典日,當地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各觀廟都要聘請最有名的民間藝術隊來助興表演。獨桿蹺的表演者使用一根高約兩米的圓木棍做道具,隨著戲曲鑼鼓的節(jié)奏進行難度系數很高的跳階表演;8.泰山傳說,是在泰安歷史文化積淀中形成的具有廣博精深文化內涵的美麗典故與傳說;9.端鼓腔,是泰安東平湖漁民長期水上生產和生活習俗所形成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表演時,表演者將單面羊皮鼓端在手中,一邊擊鼓一邊演唱。
這些優(yōu)秀的民間美術資源,承載著泰安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積淀和民俗風情,是傳統(tǒng)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完美結合。從文化性和藝術性的角度來看,值得被珍視、傳承和保護。
二、泰山民間美術資源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現代化社會急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fā)生著根本性的變化。作為民間美術賴以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和生存土壤正在急劇惡化,一大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民間技藝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封閉保守性的傳承方式更是加劇了民間各種技藝、習俗、禮儀等文化遺產的消亡。
近年來,泰安市政府加大了對當地民間美術資源的保護力度,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例如舉辦“東岳廟會”、“好客泰安”等大型的民俗活動來關注、推動、促進泰安民藝事業(yè)的發(fā)展。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一大批像泰山皮影、泰山桃木雕刻等優(yōu)秀的項目與時俱進開發(fā)出適應當代大眾審美的產品,投入市場后成為馳名暢銷的旅游商品,從而形成了有效的傳承保護模式;而另一部分民間美術項目,為了降低制作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在盲目的走向批量的機械加工之路后,由于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失去了民間手工藝的文化含量,還導致了精湛手工技藝的失傳,使其越來越遠離了人們的生活,走向衰落,泰山木版年畫最為典型。
三、在高校美術教育中重視泰山民間美術資源的必要性
民間美術大多都是靠民間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傳承,民間美術的學習過程辛苦,且很難獲得經濟效益。在今天知識經濟的刺激下,大多數民間藝人的子女為追求現代生活背井離鄉(xiāng),通過考取大學向城鎮(zhèn)遷徙,有興趣學習自家傳統(tǒng)技藝的下一代越來越少,這種現象使得本地一些民間美術產生了嚴重的傳承危機。
高校是我國教育最重要的基地,將泰山民間美術資源納入地方高校的民間美術課程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泰山民間美術資源運用于課堂教學是對現代美術教育的有力補充和完善,它為在校學生對當地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提供全面了解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對當地民間美術的感情,使他們成為當地民間美術的欣賞者、宣傳者,發(fā)現并培養(yǎng)一部分學生成為地方民間美術的傳承者和研究者。在這種普及性的學習過程中,為當地民間美術資源尋找到了適宜的傳承者,使“良徒不再難覓,絕技不再難傳”。同時,高校美術教育因為有當地民間美術資源的注入而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學內容得到豐富,拓寬了學生專業(yè)知識面。如果能結合所學知識學以致用,設計制作出符合時代審美的現代民間美術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來,甚至有可能促進地方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
四、泰山民間美術資源進課堂的實施策略
文化傳承重在教育,傳承民俗傳統(tǒng)文化應該是當代大學教育的義務,而不是空洞的口號。如何把傳統(tǒng)的泰山民間美術作為一種有效資源納入地方高校課堂教學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參照央美、國美等多所高等美術院校的成功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條實施建議和措施:
(一)重視民間美術教育。民間美術教育的實施,首先要在思想意識導向上加以重視。目前在泰安高校中,民間美術只是作為一門專業(yè)課存在,在絕大多數非藝術類專業(yè)中很少涉及或者根本就沒有開設民間美術選修課。如何充分利用地方優(yōu)秀的民間美術資源,加強地方高校藝術專業(yè)的和非藝術專業(yè)的民間美術教學,打造地方高校的特色教育,使其能很好地為地方旅游經濟與文化服務,是極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建設教學資源。地方高校要鼓勵學院的美術教師專心鉆研當地民間美術,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編寫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課堂講義;選派熱愛民間美術的骨干教師外出短期培訓或專門進修,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與民間美術的制作技藝,為今后的民俗研究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三)舉辦民間美術講座。聘請當地的民間藝人到學校兼課,以座談、多媒體演示或現場表演等形式介紹民俗文化,把民間藝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絕活技藝融入其中,讓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民俗文化有更廣泛的了解和認識,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在這種普及式的教育過程中,選出對民間美術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悉心教育,培養(yǎng)新一代民藝傳承人。
(四)建立民間美術校外實訓基地。民間美術的教學要重視田野調查,讓學生深入民間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生長環(huán)境和藝術內涵等因素,在與當地民間藝人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并記錄下當地民俗的藝術特色和制作過程。
(五)建立民間美術陳列室。高校應成為地方民間美術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因地制宜的搜集、整理當地民間美術資料,不斷充實、完善教學資料,保存民間現有的物質遺存。
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保護地域性民間文化要從教育入手,地方高校教育是對泰山民間美術傳承最理想的載體,要使民族民間文化得以生存、傳承和發(fā)展,必須要將當地民間美術引入地方高校的課堂教學中來。
參考文獻:
[1]鐘磊,陳楓,劉勝.浙江民間美術現狀及其引入高校教學的思考[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4):118-121.
[2]王立民.高校美術專業(yè)課程建構要重視民間美術資源傳承[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9):91-93.
【李瑩,山東服裝職業(yè)學院服裝設計與表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