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晨
摘 要:劉師培作為清末鼓吹向西方學習先行者之一,重要的活動之一是宣傳法國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的觀念。劉師培的《中國民約精義》一書中許多內(nèi)容涉及國家構建過程中的財產(chǎn)權問題。劉師培認為:近現(xiàn)代國家構建中,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財政問題,縱觀西方憲政觀念的起源,主要就是從規(guī)范君主收稅、稅款支配及用途開始成形的。為此,他從中國古籍中尋找相應依據(jù)。如“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如“天下為天下之天下,則天下之財亦為人民共有之財。”并提出了“君主既為人民盡義務,人民即當與君主所權利,此君主所以有財也。然人君所有之財,與國家公同之財究當區(qū)之為二。”批駁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存我為貴”等錯誤觀念。他的一些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劉師培;盧梭;財產(chǎn)權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5-0090-03
清朝末年,以孫文、梁啟超、劉師培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痛心于清帝國的腐朽沒落,列強的欺凌,鼓吹向西方學習,試圖以西方先進的觀念來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劉師培作為先行者之一,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活動之一是宣傳法國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觀念。這一活動主要體現(xiàn)在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國民約精義》的相關論述中。
《社會契約論》是盧梭最著名的政論性著作,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該書對中國產(chǎn)生影響始于20世紀初。1902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社會契約論》的中文單譯本,當時書名譯為《民約論》。由此,盧梭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影響和引導了中國幾代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一般認為,正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第一次提出了“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由此奠定了他在西方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的旗手地位,他也因此成為西方近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作為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構建過程理論上的理想化描述,盧梭認為,只有當享有主權的全體人民愿意基于自身利益而訂立一部契約,即他所稱的社會契約,系統(tǒng)地規(guī)定君主、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關系時,一個理想的社會才能夠建立起來。而人民之所以同意訂立這樣一部社會契約,構建一個獨立于自身之上的國家機構,并對其讓渡一部分自己的自由與權利,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他們自身的利益。這些利益主要是他們對外防御外敵的需要,對內(nèi)形成安定的社會秩序的要求,實現(xiàn)自身利益與自我價值的機會平等。盧梭的理論與其同時代哲人霍布斯、洛克的理論頗有相似之處。《社會契約論》第一卷第九章著重討論了國家構建過程中的財產(chǎn)權問題。
《中國民約精義》系由劉師培與另一學者林獬合作編撰而成,出版于1903年?,F(xiàn)在一般認為劉師培是《中國民約精義》一書的主要作者,該書主要代表了劉師培的觀點。該書中許多內(nèi)容都涉及國家構建過程中的財產(chǎn)權問題。
今人對劉師培學術思想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他的史學和文學成就及觀點中,很少有人關注到他對盧梭《社會契約論》的研究與推介問題。美國學者安靖如(Stephen C.Angle)近年在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人本主義與人權思想時,首先注意到了劉師培在這一領域內(nèi)的重大貢獻。安靖如認為:“劉師培和林獬通過對中國思想家與盧梭的對比得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經(jīng)常對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不同段落進行直接比較,這樣,通過解讀這些文字就可以勾勒出盧梭思想的面貌,然而,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要在中國的古代著作中尋找可能論述過社會契約的證據(jù)?!盵1]安靖如的這一論述是符合事實的。
一、盧梭對國家構建過程中財產(chǎn)權問題的論述
盧梭認為,既然要訂立社會契約,這就意味著兩個要點。第一,作為社會契約的訂立者,個體的社會成員必須將其部分財產(chǎn)與個人權力一起,交付給集體的主權者——國家。即“集體的每個成員,在集體形成的那一瞬間,便把當時實際情況下所存在的自己——他本身和他的全部力量,而他所享有的財富也構成其中的一部分——獻給了集體?!盵2]第二,作為主權者的國家顯然借此獲得了一項特別的權力,這就是掌握社會契約的訂立者財富的權力——征稅權。
盧梭強調(diào),這種財富的轉(zhuǎn)移,必須有一個根本的前提,這就是財產(chǎn)權首先要得到確立和尊重。也就是說,資產(chǎn)階級視為最神圣的財產(chǎn)觀——財產(chǎn)權的徹底私有制的確立,是訂立社會契約的根本前提。盧梭認為,“最初占有者的權利,雖然要比最強者的權利更真實些,但也唯有在財產(chǎn)權確立之后,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權利。每個人都天然有權取得為自己所必需的一切;但是使他成為某項財富的所有者這一積極行為,便排除了他對其余一切財富的所有權。他的那份一經(jīng)確定,他就應該以此為限,并且對集體不能再有任何更多的權利。這就是何以原來在自然狀態(tài)中是那樣脆弱的最初占有者的權利,卻會備受一切社會人尊敬的緣故了。人們尊重這種權利的,更多地倒是并不屬于自己所有的東西,而是屬于別人所有的東西。”[2]在這里,盧梭明確強調(diào)了一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財產(chǎn)權的關鍵觀念——尊重別人的財產(chǎn)權利,最終才能有效地捍衛(wèi)自己的財產(chǎn)權利。
就個體財富向作為主權者可支配財富轉(zhuǎn)移的性質(zhì)而言,個體對自己的權力是有所保留的?!斑@并不是說,由于這一行為,享有權便在轉(zhuǎn)手之際會改變性質(zhì)而成為主權者手中的所有權……因為就國家對它的成員而言,國家由于有構成國家中一切權利的基礎的社會契約,便成為他們?nèi)控敻坏闹魅耍坏蛧覍ζ渌麌叶?,則國家只是由于它從個人那里所得來的最先占有者的權利,才成為財富的主人的。”[2]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轉(zhuǎn)讓所具有的唯一特點就是:集體在接受個人財富時遠不是剝奪個人的財富,而只是保證他們自己對財富的合法享有,使據(jù)有變成為一種真正的權利,使享用變成為所有權。于是享有者便由于一種既對公眾有利、但更對自身有利的割讓行為而被人認為是公共財富的保管者,他們的權利受到國家全體成員的尊重,并受到國家的全力保護以防御外邦人;所以可以說,他們是獲得了他們所獻出的一切?!盵2]
對于這其中權利上的矛盾,即轉(zhuǎn)移與保留之間的二律背反或悖論,盧梭是這樣解釋的,“只要區(qū)別了主權者與所有者對同一塊地產(chǎn)所具有的不同權利,這個二難推論是不難解釋的,這一點我們在后面就可以看到。也可能有這種情形:人們在尚未享有任何土地之前,就已開始相結合了,然后再去占據(jù)一塊足敷全體之用的土地;他們或是共同享用這塊土地,或是彼此平分或按主權者所規(guī)定的比例來加以劃分。無論用什么方式進行這種占領,各個人對于他自己那塊地產(chǎn)所具有的權利,都永遠要從屬于集體對于所有的人所具有的權利;沒有這一點,社會的聯(lián)系就不能鞏固,而主權的行使也就沒有實際的力量?!?/p>
這里,盧梭強調(diào)了兩個要點。第一,作為主權者的國家在接受個人所讓渡的財產(chǎn)權利的過程中,國家的財產(chǎn)支配權與個人的財產(chǎn)所有權應有所區(qū)別。兩者的權能表現(xiàn)在,國家的財產(chǎn)支配權是一種繼得的權利,其作用的價值指向是通過維持國家機構的運作來實現(xiàn)保護個人財產(chǎn)權利的目的;個人財產(chǎn)權利是一種先占的權利,這一權利應當?shù)玫絿覚C構的保護,而這正是個人訂立社會契約的初衷之一。第二,個人財產(chǎn)權利與國家的財產(chǎn)支配權之間還有另一層從屬關系,即出于維系國家、社會的需要,個人財產(chǎn)權利應從屬于國家的財產(chǎn)支配權,尤其是在兩者權利共同指向土地等具有必然的共有性的財產(chǎn)時更是如此。
二、劉師培對財政支配權的認識
對財政支配權問題,劉師培認為:近代憲政問題,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財政問題,縱觀西方憲政觀念的起源,主要就是從規(guī)范君主收稅、稅款支配及用途開始成形的。他指出,中國古籍《大學》中有言: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即財產(chǎn)聚于君主一人時,民眾之心已散。此時當然已是國將不國。劉師培認為,“《大學》十章,最重理財。天下為天下之天下,則天下之財亦為人民共有之財?!盵3]但是,君主為管理眾人公共事務之理由,當然應有一定的財政支配權。否則,國家機器將無法運轉(zhuǎn),其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作用將無從發(fā)揮。值得重視的是,這種君主所享有的財政支配權必須受到一定的限制。具體而言:就是要對君主的財政支配權進行界定,即應當界定和區(qū)別出君主個人私財支配權與公共財政支配權?!熬骷葹槿嗣癖M義務,人民即當與君主所權利,此君主所以有財也。然人君所有之財,與國家公同之財究當區(qū)之為二。觀《周禮》一書于天子之用財皆有一定之制……而太西立法之邦于天子之財皆有一定之歲俸,且以君主之私財別于一國公財之外,其杜漸防微不亦深哉!”[3]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防止君主私財與公共之財混同,當然也就防止了君主將公共之財用于私人用途。
遺憾的是,《大學》中所描繪的這種國家財政運行的理想狀態(tài)并沒有存在多長時間。隨著周禮之制被破壞,君權擴張,抑制民權,這種權力結構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當然也會直接反映在財政權問題上。相對于盧梭《社會契約論》中所描述的理想狀態(tài)與西方近代政治運行和國家財政運行的實際情況,劉師培認為:“中國之君主則不然,不以天下為天下之天下,而以天下為一己之天下;不以天下之利歸天下,而以天下之利奉一人。自漢高祖‘吾之產(chǎn)業(yè)孰與仲多一言,儼然以天下為一己之私產(chǎn)。至于王莽遂有‘以天下之田為王田之說矣。”敲撲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而猶飾經(jīng)文一二語以自飾,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曰:“奄有四海為天下君,以遂其一己之私欲。此三代以后,天下所以無真公私也?!盵3]即不但在中國存在嚴重的公共之財與君主私財混同現(xiàn)象,甚至走向了極端——視全天下之財為君主一己之私財。
更為重要的是,劉師培指出:《大學》一書中雖然明確指出了對君主而言,財聚則民散是一個規(guī)律,是必然的結果。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然君本無財,何待于散?民以天下之利屬之君,君以共同之財散之民,是財本人民所固有也。若《大學》所言于人民散財以為異日得民之本,是明明認財用為君主之私矣。既認財用為君主之私產(chǎn),而猶望其散財于民,豈可得哉?故《大學》所言不知民約之義者也?!盵3]這里,劉師培看到了問題的實質(zhì)。首先,財富本源是歸屬于天下人的,君主自身并不享有這部分財產(chǎn)權。只是因為君主控制了國家機器,才掌握了這部分財產(chǎn)的支配權。其次,寄希望于君主突發(fā)慈悲之心而散財以獲民心,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天下之財本為天下人所有,只是因為君主從事管理國家事務之緣故,才能獲得大于自己私財支配權的公財支配權,這里,君主服務于國家與獲得公財支配權是典型的對價關系。而真正能有效約束君主公財支配權的只能是民眾與君主共同參與制訂的《民約》得到切實有效的履行。此種論述,與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論述是完全一致的。
劉師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符合盧梭《社會契約論》財政問題觀念的一些論述進行了分析與批判。針對韓愈等曲解《論語》,劉師培寫道:“孰意隋唐以來,學者惑于尊卑之說,如韓愈之流大背孔門論政之旨,其言曰:“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票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盵3](《原道篇》)自韓氏之論出,而君主有權利無義務,人民負義務而不享權利矣。公理消亡,莫斯為甚!于此而■為孔門之學,吾不信也?!盵2]即按照韓愈之流的說法,君主應當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本身卻不承擔任何義務。而人民只有向君主奉獻財務的義務,卻不能享有任何權利。這當然是“公理消亡”。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也有極端個人主義的觀念。針對楊子“君臣兼安,物我兩利,古之道也?!保ā读凶印钪炱罚┑恼撌?,劉師培認為:“楊子此說近于盧氏之平等,而其實不同。楊子之所持者,個人主義也,非國家主義也。楊子知不以天下奉一身,而不知當以一身利天下也;知人人各保其自由當以他人自由為限,(楊子言:“意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所謂“存我為貴”即保存一己之自由也,所謂“侵物為賤”即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也。)而不知合群之即由利己而生?!盵3]即楊子的“存我為貴”的觀念是一種極端個人主義,極端自私的觀念。通過分析,他最終得出了“則楊朱利己之宗旨,其不合民約可知矣?!盵3]這一有力的結論。
劉師培認為,許行“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府庫,則是厲民而得自養(yǎng)也,惡得賢?”(《孟子》引)的說法是符合盧梭《社會契約論》財政問題觀念的。他寫道,“許行之說近于民權,亦近于平等。彼孟子者,固亦以平等、民權為宗旨者也,何于許行之說竟斥之不遺余力乎?”[3]即許行此說蘊含了民權、平等的觀念。
劉師培的結論是,只有當國家的財政問題按照盧梭《社會契約論》中對財政問題的構建方式進行構建,財政運行方式按此順利運行,才能實現(xiàn)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盵3]
三、結語
從上述盧梭與劉師培國家財政觀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盧梭與劉師培對國家財政權的認識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這種區(qū)別與不同,恰好表明了劉師培與盧梭在國家財政權問題認識上的差距。
首先,盧梭與劉師培都認為,在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構建問題中,財政問題是一個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規(guī)范國家管理者收稅、稅款支配及用途,就是這一問題的關鍵著眼點。他們都認為,在訂立社會契約,構建國家的過程中,個體財產(chǎn)支配權向國家管理者手中轉(zhuǎn)移是一個必然的行為與選擇。否則,社會契約將無從訂立,國家將無從構建。劉師培對他所理解的“大同社會”,也強調(diào)指出了國家管理者在訂立社會契約之前,并不天然享有對天下人之財?shù)闹錂?。這種支配權只能是在訂立社會契約之后繼發(fā)獲得的。
其次,對于訂立社會契約,構建國家的過程中,個體財產(chǎn)支配權向國家管理者手中轉(zhuǎn)移的性質(zhì),劉師培與盧梭的看法是不一致的。盧梭從資產(chǎn)階級財產(chǎn)觀出發(fā),強調(diào)只有尊重別人的財產(chǎn)權利,才能真正保衛(wèi)自己的財產(chǎn)權利,從而才能從根本上規(guī)范作為社會契約訂立者與國家乃至與國家管理者之間的財產(chǎn)關系。劉師培則把討論的重點放到了國家管理者個人私財與國家的公財問題上。不難理解,在資產(chǎn)階級的國家財政觀中,根本沒有國家管理者個人私財一說,或者說這根本不應該成為問題。
最后,從總體上看,劉師培從改變清末民眾政治觀念,進而推動資產(chǎn)階級革命,推翻滿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出發(fā),從中國古籍中去尋找依據(jù),托古言志。正如安靖如指出的:劉師培想利用民約這種概念(這個概念與西方觀念有關,在許多情況下并不完全相同)所提供的有利視角來對自己的傳統(tǒng)進行一下合理的探索和反思[1]。劉師培以此宣傳西方近代先進的國家財政觀念,有力地駁斥了天下財富盡為君主一人所有,君主及其他統(tǒng)治階階所信奉的“存我為貴”等腐朽觀念,對民眾進行了一次資產(chǎn)階級國家財政觀的啟蒙,他對盧梭《社會契約論》中關于財政問題的認識也是符合盧梭本意的,在當時反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的大背景下,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
參考文獻:
[1][美]安靖如.人權與中國思想[M].黃金榮,黃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劉師培.劉申叔遺書[C]//中國民約精義.北京:鳳凰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