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功
上周末,去表姐家作客。正聊得火熱,9歲的外甥女琪琪吵著讓我?guī)?。琪琪被父母呵斥了幾句,窩著一肚子火自己玩電腦游戲,但她一會把聲音開得特別大,一會大聲跟游戲中的角色對話,她爸媽只能一次次斥責、警告。
當琪琪又一次鬧起來的時候,我坐到她身邊,把她摟到懷里,看著她的眼睛,輕輕地笑著說:“琪琪,舅舅知道你想和我玩,舅舅也很愿意帶你玩。只是舅舅好久沒見到爸爸媽媽了,想和他們說說話。再等一會,我們聊完了,我就帶你玩,好不好?”她點點頭,我就摸了摸她的腦袋說“真乖”。
此后,她一直乖乖地等到大人聊天結束。
親戚朋友家的孩子都愛跟我玩,因為我尊重他們。我覺得孩子需要尊重,需要愛,需要關懷,需要溫柔對待。有家長說如果講道理講不通,只能打罵或者嚴厲威嚇才能“管”住孩子。
并非如此。對孩子,講道理有時是沒用的,因為一個很小的孩子本身就缺乏邏輯和理解能力。能夠打動孩子,說服孩子的,實際上是你對待他的態(tài)度、說話時的表情和語氣,這些比話語的內容更重要。你在乎孩子的感受和愿望,孩子就會在乎你的感受和愿望。通情,才能達理。
有人會說,那如果家長態(tài)度很棒,可孩子還是不聽話,怎么辦?總不能聽之任之吧?我完全同意家長需要有原則,但原則并不一定要通過恐嚇來實現(嚴厲就是一種恐嚇)。
曾在微博上看到有位媽媽,女兒賭氣要求她一定要給她買禮物,還威脅她說:“不給我買,我就不乖了!”
媽媽這樣回答:“囡囡,即使你不乖,媽媽也愛你?!?/p>
據說,孩子立刻就變得遲疑了,把張開的刺收了起來。媽媽不以敵意對抗敵意,而是溫柔地堅持,這種態(tài)度讓孩子明白,買不買東西與她愛不愛她無關,那純粹只是一件孤立的小事而已。
許多時候,孩子被拒絕時之所以生氣,不是因為那件事,而是覺得這種拒絕意味著家長不把他們放在心上。如果孩子可以確定自己的安全和被愛,自然就不會為這種小事生氣了。
溫柔地堅持,沒有敵意地堅決,大概是應對與孩子的沖突的最好的方式了。 再次記住這句話吧:通情,才能達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