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久遠的溫暖記憶,一部至今印象深刻的話劇,于我而言,都先于去年的中國大媽搶購黃金事件,令我對中國大媽買黃金投贊成票。
我曾有一位熱衷于購買黃金的外婆,她積攢的那些個金戒指、金項鏈、金手鐲和小金磚什么的,用她的話說起來“都是從牙縫里省出來的”,“關鍵時候可以用來救命”。文革時期,我父親因其地主成分被關“牛棚”,母親因患肺結核病退,母親總帶上我們姐妹去外婆家過寒暑假,平時外婆也會來我家送錢。彼時我想,外婆為什么會有用不完的錢呢?直到我有一次在外婆家半夜起來方便,看見外婆在搗鼓高粱掃帚柄,從里面掏出一個金戒子,然后自言自語:“賣掉這只戒指,孩子們的學費和過年的新衣服應該夠了?!滨囗?,原來外婆的錢都是這么“變”出來的!外婆是舊式的家庭主婦,一輩子沒有外出工作過,因為我外公解放前就是上海郵政總局長江航運郵船上的大副,收入頗豐,而解放后劃的成分又是工人,使得外婆有收藏黃金的經(jīng)濟能力與政治安全。外婆去世時,我還分得一些金首飾,成了我輕易不佩戴的珍藏。外婆留給我黃金,寓意的是她的后人應該秉承勤儉持家與居安思危的生存法則。
山西省話劇團前些年演出過一個話劇《立秋》,講述風雨飄搖中的山西票號故事,劇中女主人翁馬老太太,為了應對前來票號擠兌的客戶,毅然拿出祖?zhèn)鞯?0萬兩黃金全部償還,捍衛(wèi)了馬家的信譽,欣慰地與世長辭。然而馬老太太的黃金,卻沒能拯救票號最終走向衰敗,被現(xiàn)代銀行取代的命運。
時值公元2013年,當黃金經(jīng)歷了“412大跌”后,以“中國大媽”為代表的民眾掀起一波黃金搶購潮,甚至當時被媒體報稱打敗了華爾街。必須說明,個中絕對沒有我的身影。這倒不是為了說明我有深諳熊市投資黃金的睿智,而恰恰說明我作為工薪階層的大媽,其時間和貨幣都是相對稀缺的。
面對鋪天蓋地對中國大媽們搶購黃金的“點贊”與“調侃”,可想而知我更愿意站在前者的隊伍中。為什么不?正如中國黃金協(xié)會副會長張炳南曾在《中國大媽搶金行為是正確的》一文中表示:“黃金是最誠實的資產(chǎn)?!币驗闊o論黃金的熊市可以持續(xù)多久,作為國家儲備資產(chǎn)、世界稀有貴金屬,其抗風險以及價值投資作用遠沒有消失,中國大媽在黃金的相對低位時買進,無論從價值貯藏和抗風險的角度考慮,還是從作為添置首飾自用或作兒女婚嫁之用角度考慮,都是不錯的。
但是如果從黃金底部的角度考慮,“中國大媽”紛紛大批買進黃金無疑會增加持有成本。黃金步入熊市再進入牛市需要一個周期循環(huán),這需要時間來完成,市場兇猛,暗示升勢的信號也許伴隨下一撥的價格下跌?!爸袊髬尅睋屬忺S金亦對亦錯,對在價值貯藏,錯在抄底投機。
上述中國大媽與黃金的那些事,與作為黃金投資的貴金屬業(yè)務主流而言,或都是泡沫置于大海的關系,前者僅是后者的微小組成部分,且有歪曲后者本質的成分。靠勤儉持家省錢的大媽遠不能成為貴金屬業(yè)務的主要客戶;而那些不懂得與時俱進的金融企業(yè),抑或沒有淵博的全球經(jīng)濟金融背景知識和貴金屬業(yè)務專業(yè)知識的人,即便持有再多的黃金,也難以避免悲劇的命運,不論盛世還是亂世都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