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云龍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江蘇南京 210023
韓國語公選課一直是我校公選課中學生人數較多的課程之一,每學期預選人數達到600人。面對大量的選課學生,作為一門公選課,采取大班化教學不可避免。大班化教學在高校擴招以來已逐漸成為常態(tài),但在當前各高校韓國語(朝鮮語)的教學過程中小班化教學一直保持常態(tài),從各高校每年韓國語(朝鮮語)招生計劃中可見一斑,小班化教學的優(yōu)勢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肯定,國家也鼓勵小班化教學。楊中樞研究認為意義主要在于以下4個方面: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促進師生交往;有利于促進教學公平;有利于促進教學理念革新。大班化教學帶來的諸多問題一直是教學研究熱點問題之一,有學者研究認為大班化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模式單一、師生關系冷漠、課堂紀律渙散、師生情緒不良影響心理健康等諸多問題。
如何解決公選課大班化教學的現實困境與韓國語教學小班化實際需要之間對立帶來的諸多問題以及如何降低和消除大班化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是教學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依托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教學改革實踐,力圖彌補大班教學中的不足,改變大班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講授性教學模式,建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模式,改變公選課以期末考核為考查形式的總結性評價方式,形成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并重的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雙重評價體系。
教學實踐以混合學習理論為指導,混合學習是面對面的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在線學習) 2種方式的有機整合?;旌蠈W習的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問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上采用不同的媒體與信息傳遞方式進行學習,實現教學最優(yōu)化,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效益。筆者在混合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教學實踐中踐行混合依托于網絡的在線課外學習與線下教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強調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的結合,注重媒體的選擇與組合。
課程教學要混合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教學過程中設計、組織和引導學生的網絡學習和課堂學習,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監(jiān)控,能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作出評價,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發(fā)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在網絡學習中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大班化教學課堂中一對一的師生間交流相當有限,因此如何通過在線學習彌補課堂中師生交流的不足,發(fā)揮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意義尤為重大。
大班化課堂教學決定了課堂中教師難以與學生有充分的溝通,因此在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如何采取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提高信息傳遞效率,激發(fā)與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公選課的教學效果十分重要。筆者在課堂中嘗試運用多種媒體形式,以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為基礎,促進學生的有效性學習。
筆者在2012~2013學年春季學期開展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對象為學生人數約100人的班級,教學實踐依托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開發(fā)的網絡教學平臺。該平臺支持課程教學,主要包含課程基礎信息、課程教學內容、課程互動答疑、教學評價與評測、課程組織與管理、輔助教學工具等子系統(tǒng),平臺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能開展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能很好地支持混合學習。在平臺上,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根據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教學材料,安排教學活動,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學生在平臺上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所需要的學習材料,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教學活動,對自身學習情況進行自測和自評,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自評、互評。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師生間的交流通道也得到了拓展,溝通更為暢通。
3.2.1 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在線問卷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在2012~2013學年春季學期共發(fā)布問卷調查2次,為了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情況,問卷采用匿名調查的方式進行。第一次問卷在學期初進行,目的在于了解選課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習目的。學期初的問卷調查共有65位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提交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59份,調查結果顯示選修韓國語課程的學生主要是為了掌握一門外語,為了更好地了解韓國這個國家而選修該課程的學生也不在少數,為了學分選修該課程的人數很少,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在針對教學內容的問卷調查中,47.46%的學生最重視韓國語字母的發(fā)音,45.76%的學生最重視韓國的風土人情和禮儀文化,只有6.78%的學生最關注韓國語語法。通過問卷調查,筆者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在韓國語語法的講解過程中更多地穿插韓國的風土人情、禮儀文化和旅游名勝方面的介紹,實踐發(fā)現課堂教學氣氛較以往更為活躍,一改以往在語法講授過程中略顯沉悶的氣氛。第二次問卷調查在學期中期進行,此次問卷調查旨在進一步了解學生前一階段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復習已學內容、學習新內容。
圖1 選修韓國語目的調查結果情況
3.2.2 學習者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定
作為一門大學公選課,通過學習,學生應該掌握韓國語字母的基本發(fā)音、韓國語基本語法,能夠使用韓國語進行簡單的日常會話。這是韓國語公選課在開展混合學習之前考查學生的主要方面。通過針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教學改革實踐中通過問卷調查,并考慮到韓國語教學要注重文化背景,中韓文化差異也是韓國語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因此在該學期中對韓文化的了解也成為考核內容的一部分,同時降低了韓國語語法在考核成績中的比例。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課程確定了韓國語公選課的主要知識體系,即韓國語字母的發(fā)音、韓國語的基本語法、韓國語的基本日常會話以及對韓國風土人情、禮儀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3.2.3 教學策略的實施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采取集體授課為主、小組學習為輔的教學組織形式,混合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網絡學習。
在教學中采用了講授、演示、練習—反饋等多種教學方法。課堂中主要以講授、演示為主,在網絡學習中給學生提供練習題、音視頻學習材料,通過練習—反饋為主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開展基于網絡的小組學習。
在線習題通過對章節(jié)、知識點進行分類,從而實現自測題和在線測試的按照章節(jié)和知識點的組卷,滿足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需要。
音視頻學習材料按照教學進度提供給學生,既滿足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需要,也便于一些由于各種原因缺課的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減少學生由于跟不上教學進度導致的曠課。例如:在韓國語字母發(fā)音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發(fā)音正確與否做出判斷并給予指導。在大班課堂教學中不能對每個學生進行指導,筆者在教授韓國語字母發(fā)音階段的課堂面授中采取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重點介紹字母發(fā)音的具體方法以及容易發(fā)生的錯誤和發(fā)音容易混淆的字母,如元音中的和、和、和等。讓學生在課外通過網絡學習進一步模仿和糾正發(fā)音,通過讓學生提供練習錄音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發(fā)音情況并給予個別指導,在課堂中針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問題給予講解。
在網絡學習中組織學生開展基于小組的自主學習。公選課面向全校學生,學生之間的了解比較少,由教師實行的分組不利于學生間溝通與學習,因此筆者在實施小組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在任務要求下自定學習主題的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導、監(jiān)督和指導作用,其他任務均由學生完成。
例如:在開展關于韓國旅游的分組學習中,規(guī)定每組人數上限為10人,學生自由建立了12個小組(如圖2所示),在組長(發(fā)起成立小組的學生默認為小組組長,組長可以更改)的領導下,分配任務、收集材料、展開討論、提交成果。在實施小組學習過程中,其中幾個小組的表現超過了筆者對學生的預期,充分表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協作性。教師在小組學習評價中可以引導學生自評、互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小組學習實施過程中也存在個別小組進展緩慢、對網絡教學平臺使用不熟悉等問題,需要教師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在開展小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課堂中的案例展示、小組經驗介紹、小組交流等方式保障小組學習的順利開展。
圖2 分組學習小組實施情況
3.2.4 教學媒體的選擇和運用
對于一門采取大班化教學的語言類課程,媒體的選擇與運用要充分考慮大班化的特點。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優(yōu)先選擇信息傳遞效率高的圖片、動畫、視頻,課堂授課演示文稿中文本呈現內容盡量短小精練,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如在介紹韓國風土人情、禮儀文化時,通過圖片、視頻片段等讓學生有更深刻的了解與掌握;在介紹韓國飲食文化時,通過圖片、韓國料理店的菜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安排影視欣賞課,讓學生從中熟悉韓國語語感、復習日常用語,并更多地了解韓國;在課外通過郵件回復學生有關提問時,適當使用韓國語常用語,讓郵件也成為教學媒體,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給學生傳遞知識信息。
網絡學習中音視頻資料更是必不可少的,對于處于學習韓國語初期的學生而言,在課外通過音視頻資料練習、強化韓國語的聽說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5 學習者學習效果的評價
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實施大班化教學的過程性評價成為可能,通過過程性評價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彌補總結性評價中存在的不足。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提供的統(tǒng)計功能,對學生的網絡學習情況能夠做出比較客觀的評價(包括學生登錄課程次數、在線時長、閱讀教學材料次數、上交作業(yè)數、參加課程討論次數、向教師提問次數等),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也能通過平臺中的作業(yè)模塊、自測模塊得到跟蹤與評價,解決了大班化教學過程性評價難的問題,使得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成為可能。在韓國語公選課的考查中,筆者以網絡教學平臺為基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并按照系數計入總成績,在學期末以口語考試和筆試的形式對學生做總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共同構成了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
依托網絡學習平臺,在混合學習理論的指導下,課堂教學結合網絡教學實踐,解決了以往大班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學改革實施以來,學生在學習韓國語過程中,師生間的溝通增多了,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會主動向教師尋求解答。通過網絡向教師提問的學生明顯多于在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學生,網絡教學平臺在師生間起到了溝通橋梁的作用,師生間溝通的增加促進了師生之間和諧關系的發(fā)展。實踐發(fā)現,學生更愿意通過非面對面的方式和教師進行溝通,師生間的感情在不斷溝通中得到了加深。
通過教學改革改變了大學公選課大班教學中常用的知識講授教學模式。通過結合網絡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傳授—接收模式下學生被動學習的地位,調動和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踐行大學公選課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型和實用型人才的宗旨。
公選課的開設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不符合公選課開設的初衷,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需求進行調查和分析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傳統(tǒng)的基于紙質的問卷調查費時費力,在大班化公選課教學過程中很少有教師愿意去實施。公選課的教學內容應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需求了解基礎上才更為合理,教學效果和質量也才更有保障。
以總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過于強調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學業(yè)成績,過于強調對理論知識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評價重視不夠,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在大班化教學的課堂中借助于技術手段,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提供的統(tǒng)計功能,過程性評價得以實施。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教學評價方式更為科學和全面,是更符合公選課的評價方式。
當前在高校中公選課學風不佳、教學質量不高一直是教學管理的難點。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大班化的班級借助于先進技術易于管理,教學通知的發(fā)布,作業(yè)的布置和批改,教學材料的提供,師生間的溝通,學生學習情況的跟蹤、統(tǒng)計和評價等方面都有了基石。實踐表明,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的結合可以提高公選課學生的出勤率、改善課堂氣氛。課堂出勤率統(tǒng)計顯示,教學改革之前學生的出勤率從學期初的100%下降到學期末的50%左右,實施教學改革的2012~2013學年春季學期,學生的出勤率達到65%。在采取相同筆試試卷的情況下,通過對2011~2012學年和2012~2013學年春季學期期末考核筆試情況(見表1)可以發(fā)現缺考學生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也有了很大改觀,學生在網絡學習中表現出的主動性、協作性更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通過結合網絡學習,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借助技術手段延伸教學課堂、改進教學過程、促進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有效地保障了教學效果。
表1 2011~2012學年和2012~2013學年春季學期期末考核情況一覽表
結合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的教學模式,在筆者承擔的韓國語公選課大班化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要使之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被廣泛采用還存在不少問題。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課程設計,引導學生的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當前由于教育體制問題造成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狀,教師在教學中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只能是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缺乏外部激勵機制和制度保障是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廣泛使用需要面對的困境。
[1] 董耘.高校公共課大班教學質量審視[J].教育與職業(yè),2006(2):42.
[2] 貢福海,胡效亞.改進公選課教學管理 推動素質教育不斷深入[J].中國大學教學,2007(2):65.
[3] 李龍海,方今淑.中韓文化差異與韓國語教學[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136.
[4] 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學研究,2004(7):2-3.
[5] 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fā)展道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2(11):5.
[6] 王長恩.大學公選課學風問題研究[J].江蘇高教,2009(11):91
[7] 楊中樞.我國小班化教學研究綜述[J].教育研究,2012(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