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梅
(吉林省大安市中醫(yī)院,吉林 大安 131300)
潰瘍性結腸炎辨證分型治療效果的臨床分析
石玉梅
(吉林省大安市中醫(yī)院,吉林 大安 131300)
潰瘍性結腸炎;辯證;治療效果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炎癥性腸病,病變部位一般在乙狀結腸和直腸,是局限于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因此又稱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這種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確,西醫(yī)認為與遺傳和免疫因素有關,應用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該病,其中磺胺類抗菌藥物柳氮磺吡啶臨床使用較多,可以控制輕中度的疾病復發(fā)和防止復發(fā)。柳氮磺吡啶的活性成分為5-ASA,載體為磺胺吡啶,進而研發(fā)出美沙拉嗪這種新藥,該藥以活性成分5-ASA替代了柳氮磺吡啶中無活性的磺胺吡啶,提高了療效,也減輕了藥物的毒副作用,臨床醫(yī)師較為認可[1]。中醫(yī)學的臨床實踐表明,辨證分型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較為確切,能有效緩解癥狀,預防復發(fā),為廣大患者所接受。為此,筆者比較分析應用美沙拉嗪及其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150例潰瘍性結腸炎的效果,結果表明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值得推廣應用?,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近年來筆者經(jīng)治的150例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颊咧?,男性83例,女性67例;年齡介于25~58歲,平均(中位)年齡32歲;病程介于4~19年,平均(中位)病程6.5年。按照隨機化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組成、平均年齡和病程等影響研究結果因素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按照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標準明確診斷[2]。診斷依據(jù)包括:①有腹瀉和便血癥狀,持續(xù)6周以上。②纖維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黏膜充血、水腫、脆變及點狀出血或彌漫性、多發(fā)性炎癥糜爛、潰瘍等。③鋇餐灌腸檢查發(fā)現(xiàn)腸黏膜粗亂、腸壁多發(fā)性充溢缺損或結腸短縮,同時伴有明確的黏膜組織學改變。④手術切除活檢標本檢查:肉眼和顯微鏡下有特征性改變。
1.3 中醫(yī)辨證分型:參考相關文獻[3-5]和臨床實踐,中醫(yī)辨證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大腸濕熱型,證見起病急驟,腹痛拒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②脾虛濕蘊型,證見瀉下溏薄,帶有黏液,遷延反復,稍有不慎則復發(fā),納呆,脘腹脹悶不適,神疲乏力,肢冷,面色萎黃,舌淡胖,苔薄白,脈弱無力。③寒熱錯雜型,證見下痢稀薄,夾有黏凍,腹痛綿綿,四肢不溫,舌質紅或淡紅,苔薄黃或黃膩;另見腹部有灼熱感,身熱,小便短赤。④肝郁脾虛型,證見脘腹竄痛,痛無定處,飽脹不適,情緒易激動,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fā)生腹痛泄瀉,噯腐吞酸,大便難解,便后稍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⑤脾腎陽虛型,證見泄瀉經(jīng)久不愈,或為五更瀉,完谷不化,嗜熱飲,形寒肢冷,少腹隱痛,喜溫喜按,腰膝酸軟,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⑥陰血虧虛型,證見排便困難,糞夾少量黏液膿血,腹中隱隱灼痛,午后低熱,盜汗,口燥咽干,頭暈心煩,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方法,患者口服1 g美沙拉嗪緩釋顆粒,3次/天,連用4周;有效后劑量減半,3次/天。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中醫(yī)辨證分型的方法確定治則和治法。①大腸濕熱型的治則為清熱利濕,方用芍藥湯或葛根芩連湯加減。②脾虛濕蘊型的治則為健脾化濕,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③寒熱錯雜型的治則為溫中補虛,清熱化濕;方用烏梅丸加減。④肝郁脾虛型的治則為抑肝扶脾,方用痛瀉要方加減。⑤脾腎陽虛型的治則為溫腎健脾,方用理中湯或四神丸加減。⑥陰血虧虛型治則為滋陰養(yǎng)血,方用駐車丸加減?;颊甙橛衅渌∽C時,在上述方劑的基礎上進行辨證加減。上述諸藥1劑/天,煎兩次,取湯液400 mL,早晚兩次飯后服用,服藥期間禁食辛辣刺激食物。10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5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2000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標準判定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效果[6],療效分為3個等級:①腹痛、腹瀉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便常規(guī)陰性,結腸鏡檢查顯示潰瘍愈合,糜爛消失,判定為顯效。②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便常規(guī)陰性,結腸鏡檢查黏膜輕度充血、水腫或有假息肉形成,判定為有效。③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腸鏡、病例均未見改變,甚或上述均惡化,判定為無效??傆行?(顯效人數(shù)+有效人數(shù))/組內患者數(shù)量×100%。
1.6 統(tǒng)計方法:分別應用秩和檢驗和卡方檢驗比較兩組療效和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1個月后,按照上述標準判定療效。治療組75例患者中,顯效51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0.67%;對照組75例患者中,顯效39例,有效19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77.33%。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秩和檢驗表明,兩組療效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Zc= 2.26,P<0.05);卡方檢驗表明,兩組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6,P<0.05)。結果表明,治療組的療效和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中醫(yī)學之“痢疾”、“泄瀉”、“腸癖”、“便血”、“滯下”、“腸風”、“下利”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該病由外感時邪或飲食失利,導致脾胃運化失司,以致大腸濕濁內生,夾濕傷脾,誘發(fā)腸道傳導阻滯,傷及脂膜血絡,而利下赤白,氣血不通,不通則痛。復因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致肝脾不和,亦可腹痛腹瀉,病久脾虛不運,食谷不化,則腹痛腹瀉;久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脾病及腎,脾腎陽虛,則大便溏薄或五更泄瀉[7]?!毒霸廊珪ば篂a篇》曰:“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fā),此肝脾二臟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薄杜R證指南醫(yī)案·泄瀉》中提出,久患泄瀉,“陽明胃土已虛,厥因肝風振動”,治以甘養(yǎng)胃,酸制肝,行泄木安土發(fā)。
迄今所有治療僅能緩解病情,尚難使本病痊愈。西醫(yī)常用的有效藥物是美沙拉嗪(本文觀察有效率為77.33%,療效尚可但不盡人意),但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痛、骨關節(jié)痛等毒副作用。中醫(yī)辨證施治,對輕中型病患的療效與西藥媲美,且無副作用;對重型病患,應將中藥作為輔助用藥,可提高西藥療效[4]。本文參照文獻和作者的臨床實踐將本病辨證為6種類型,在應用西藥的基礎上辨證加減治療,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總有效率達到90.67%,無論從療效方面還是總有效率方面,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進行辨證分型治療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治療,值得推廣應用。
[1] 陳志輝,劉陽優(yōu),陳彩秀,等.美沙拉嗪顆粒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隨機對照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9,8 (7):73-74.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2007,濟南)[J].中華消化雜志,2007, 27(8):545-550.
[3]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6):891-895.
[4] 綦文彪.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病機與辨證施治[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3):308-309.
[5] 李永芝.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病機和辨證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5):275-276.
[6]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潰瘍性結腸炎中西結合診治方案(2003,重慶)[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治療診療, 2004,9(4):240-243.
[7] 王榮華.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yī)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250-251.
R574.62
:B
:1671-8194(2014)32-02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