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俊明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河南南陽473000
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萇俊明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河南南陽473000
目的探討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新生兒43例,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患者進行治療,并對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治療后患者各項血氣指標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共計21例顯效,14例有效,8例無效,總治療有效率為81.4%;本次研究中,共計發(fā)生1例肺出血,3例肺炎及5例肺氣腫,所有患兒經對癥治療后均順利痊愈。結論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有利于改善患兒血氣狀況,提高患兒的生存治療,療效顯著,安全可靠。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質;臨床療效
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臨床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中新生兒由于其肺功能發(fā)育不完全,缺乏充足的肺表面活性物質,是該病的高危人群,該類患兒主要表現(xiàn)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嚴重時會造成患兒死亡[1-2]。當前,臨床普遍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進行治療,本次研究通過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43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的病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肺表面活性物質對于該類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為臨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建議?,F(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新生兒43例,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相關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其中包括24例男性,9例女性,胎齡分布為28~37周,平均為(32.6±2.7)周,體重分布為940~3050 g,平均為(2150±290)g,26例剖宮產,17例自然分娩。分度結果顯示,本次研究中4例Ⅰ級,19例Ⅱ級,12例Ⅲ級及8例Ⅳ級,所有患兒均存在氣促、紫紺及三凹征陽性表現(xiàn)。
1.2 治療方法
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患兒進行治療,藥物名稱為固爾蘇,由意大利凱西制藥公司生產,注冊號為H20030599,給藥劑量為100 mg/kg。給藥前首先清除患兒呼吸道分泌物,溶解藥用專用溶劑并將其預熱至37℃,采用無菌注射器進行藥液吸取,并按照仰臥位、右側臥位、左側臥位及再仰臥位的順序將藥液由氣管插管注入,更換體位之前使用球囊進行1~2 min的加壓呼吸,頻率設定為40~60次/min,以便于藥液均勻分布于肺內。需要注意的是,為避免造成藥液損失,在給藥后的6 h內僅對存在明顯氣道阻塞癥狀患兒進行拍背排痰。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顯效:X線檢查表明患兒兩肺肺紋理明顯,血氣指標恢復癥狀,且呼吸平穩(wěn);②有效:X線檢查表明患兒兩肺陰影明顯改善,血氣指標明顯好轉,且呼吸較為平穩(wěn),無呻吟;③無效:患兒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有加重趨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3.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采用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43例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改善結果
治療后患者各項血氣指標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43例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治療改善結果
2.2 治療結果
本次研究中,共計21例顯效,14例有效,8例無效,總治療有效率為81.4%。
2.3 并發(fā)癥
本次研究中,共計發(fā)生1例肺出血,3例肺炎及5例肺氣腫,所有患兒經對癥治療后均順利痊愈。
肺表面活性物質是肺泡表面的一種磷脂-脂蛋白復合物,主要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分泌,其主要成分為表面活性物質結合蛋白和二棕櫚酰卵磷脂,其中以二棕櫚酰卵磷脂為主,約為60%[3-4]。
肺表面活性物質的主要作用在于促進肺泡表面張力的降低,避免發(fā)生呼吸末肺泡萎陷,對功能殘氣量起到保存作用,有助于促進肺泡內壓的穩(wěn)定,減少毛細血管中液體向肺泡內濾出。臨床研究顯示,對于胎齡為22~24周的新生兒,其肺表面活性物質剛開始產生,僅少于轉移進入肺泡表面,當新生兒胎齡達到35周后時,肺表面活性物質會大量轉移到肺泡表面,因此對于早產和低出生體重患兒,一般存在肺表面活性物質水平不足的現(xiàn)象,且胎齡越小患兒的病情越為嚴重。
3.1 發(fā)病機制
當患兒出現(xiàn)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缺乏時,肺泡表面張力會明顯增加,出現(xiàn)肺泡萎陷和呼氣末FRC明顯減少先喜愛能夠,造成肺泡通氣量嚴重降低,發(fā)生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代謝性酸中毒癥狀。目前,臨床對于早產新生兒主要通過給予患兒針對性藥物進行治療,以促進患兒的肺成熟,但由于部分患兒發(fā)病較急,產前促胎肺成熟藥物無法發(fā)揮理想效果,因此,對于該類患兒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進行治療,對于保障患兒的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6]。
3.2 治療效果分析
臨床試驗顯示,肺表面活性物質的主要包括以下各種生理功能:①促進肺表面張力的降低,提高肺順應性,促進肺泡擴張[7];②加快清除肺液的速度,增加肺通氣量,維持功能殘氣量,提高肺泡內氧分壓,擴張肺小動脈;③降低毛細支氣管末端表面張力,防止發(fā)生毛細支氣管阻塞或出息痙攣。該類患兒由于呼吸系統(tǒng)功能不健全,肺表面活性物質水平較低,且肺毛細血管相對小,無法有效進行肺內通氣和換氣、建立自主呼吸,因而易發(fā)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本次研究中使用固爾蘇對患者進行治療,固爾蘇又名豬肺磷脂,是一種由豬肺胞漿提取的表面活性物質,在達到患兒氣道下部后,可對患兒內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情況進行改善,并均勻分布于肺內。本次研究中,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43例患兒經由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后,患兒血氧分壓、血二氧化碳分壓及pH值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總治療有效率為81.4%。表明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能夠有效的改善患兒的呼吸功能,促進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有利于保障患兒的生命安全,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
3.3 臨床護理
3.3.1 用藥護理①在患兒診斷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后,應及早采用固爾蘇對患兒進行治療。在發(fā)病初期患兒肺泡尚存在部分功能,因此及早用藥有助于降低肺泡表面張力,保持肺泡膨脹,促進血氧水平的改善;②使用前,應對固爾蘇進行避光低溫保存,在使用時將其緩慢加熱至37℃,輕輕轉動顛倒藥瓶,避免搖晃,直至藥液呈均勻狀態(tài)。
3.3.2 給藥體位護理由于在給藥過程中需對患兒進行體位更換,因此本次研究認為,為保證治療的順利有效進行,可由三名醫(yī)務人員共同實施治療,分別負責體位更換、氣囊加壓和滴藥。在行氣管插管時,應注意首先將氣道內分泌物完全清除,避免其對藥液發(fā)揮作用造成影響;治療過程中,應注意對患兒的病情嚴密觀察,保持動作輕柔,在變換體位時,切忌牽拉頭頸部引起迷走神經反射,從而造成顱內出血或心率變慢。
3.3.3 ①呼吸道護理:在給藥后6 h內,若患兒未出現(xiàn)呼吸道阻塞癥狀,應避免對患兒進行扣背、翻身、吸痰或氣道濕化,避免影響藥物效果;②早產兒由于自身調節(jié)能力和機體抵抗力較差,肺發(fā)育不健全,因此無法有效維持體內環(huán)境平衡。因此,治療期間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患兒體溫恒定,并給予其充足熱卡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3.4 并發(fā)癥護理調查顯示,肺出血是臨床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相關并發(fā)癥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主要是由于在給予患兒肺表面活性物質注入后,由于患兒肺血管阻力急劇降低,肺血管血流顯著增加,造成肺組織充血[8]。此外,少數(shù)患兒由于給藥后發(fā)生全身血流再分配情況,易引發(fā)顱內出血、肺不張、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因此在給藥后應對患兒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若患兒出現(xiàn)以上并發(fā)癥,應及時報告臨床醫(yī)師并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本次研究中,共計發(fā)生1例肺出血,3例肺炎及5例肺氣腫,所有患兒經對癥治療后均順利痊愈。
綜上所述,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造成的,因此采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患兒進行治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早使用固爾蘇對患兒進行治療,有助于改善患兒的呼吸功能,降低肺出血及顱內出血的發(fā)生率,在治療期間,應注意給予患兒合理的基礎治療和護理干預,以促進患兒機體內環(huán)境和心血管功能保持穩(wěn)定,從而保證藥物效果穩(wěn)定發(fā)揮。
[1]程曉英,諸紀華,鮑賽君,等.59例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監(jiān)護[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54-55.
[2]林楚蘭,熊麗,范星.不同體位氣管內注入固爾蘇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22):167-168.
[3]曾凌空,李文斌,潘睿,等.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B基因多態(tài)性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易感性的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1,6(1): 37-41.
[4]楊松萍.肺表面活性物質聯(lián)合鼻塞式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47-148.
[5]王立珍.鹽酸氨溴索配合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1,38(13):90-91.
[6]陳超,沙小丹.擇期剖宮產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11,14(1):8-11.
[7]唐仕芳,趙錦寧,沈潔,等.經鼻間歇和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1,6(4):255-263.
[8]蔣曉梅,蘇曉謙.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53例的臨床分析[J].廣西醫(yī)學,2011,33(9):1160-1162.
[9]曾凌空,李文斌.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B基因多態(tài)性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易感性的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1,6(1):37-41.
R563
A
1672-5654(2014)09(c)-0079-02
2014-06-11)
萇俊明(1982-),住院醫(yī)師,本科,男,漢族,河南省南陽市,主要從事于:危重新生兒轉運及搶救,早產兒相關疾病治療,新生兒窒息,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