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雙成
(河南省焦作市同仁醫(yī)院CT室,河南 焦作 454000)
64排螺旋CT在頭頸部血管診斷中的應用
宋雙成
(河南省焦作市同仁醫(yī)院CT室,河南 焦作 454000)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對CT血管造影技術的作用,以及該項技術在頭頸部血管診斷中的應用。方法選擇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頭頸部血管疾病患者119例,對所有患者實施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進行診斷,并分析診斷結果。結果在119例頭頸部血管患者中,經(jīng)診斷為頸以及顱內(nèi)動脈血管狹小或封閉不暢的43例,占總患者的36.1%,43例患者中間血管屬于輕度狹小的28例,占65.1%,其余15例患者均是更為嚴重的狹小及血管完全封閉不暢,占34.9%;經(jīng)診斷為動脈瘤的患者24例,占20.2%,包括腦內(nèi)多發(fā)性動脈瘤2例、后交通動脈瘤12例、前交通動脈瘤2例、基底動脈瘤2例、基底動脈梭形動脈瘤2例、剩余的4例診斷出患有其他部位的動脈瘤;經(jīng)診斷患有海綿竇漏1例、海綿竇血栓2例、動靜脈血管畸形3例、煙霧病1例。結論64排螺旋CT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CT血管造影的技術水平,在頭頸部血管診斷中具有臨床應有價值。
CT血管造影;64排螺旋CT;頭頸部血管;臨床診斷
CT血管造影是醫(yī)學臨床檢測中常用的一種途徑,它屬于無創(chuàng)性的范疇,并且診斷的結果精準程度高,花費較少,所以近年來得到了愈發(fā)廣發(fā)的運用。特別是64排螺旋CT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CT血管造影的技術水平,使得在診斷過程中的掃描速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掃描領域得到擴寬,并且增大了掃描圖像所具備的分辨率,使得圖像質量更加高質量,能夠更加清晰的反饋出血管圖像,在頭頸部血管診斷中具有臨床應有價值[1,2]。針對64排螺旋CT對CT血管造影技術的作用,以及該項技術在頭頸部血管診斷中的應用,我們做出了研究與分析,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頭頸部血管患者119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49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為53歲?;颊弑憩F(xiàn)為各種程度的頭昏、頭頸部疼痛、顱部神經(jīng)被壓迫、暫時性的腦部供血不足、腦部充血等癥狀。119例患者均實施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診斷,82例接受頭部檢查,37例接受頸部檢查。
1.2 檢查方法
①準備工作:在檢查工作開始之前,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身體的一般信息,同時將整個檢查流程告知患者,并讓患者預知檢查需要配合的事項以及一些正常反應。②設定掃描區(qū)域:整個檢查過程要利用64排螺旋CT對患者進行一定區(qū)域范圍內(nèi)的掃描,開始位置是患者的主動脈弓水平然后順著向上掃描一直到患者的顱部頂端,沿途經(jīng)過患者鎖骨位置的動脈血管、頸部的動脈血管、脊椎部位的動脈血管、基底的動脈血管、腦部的前、中、后的動脈血管、Willis環(huán)和靜脈血管的竇系統(tǒng)。③對比劑:對比劑在注射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要將速度控制在5 mL/s,注射的劑量保持在80~90 mL,同時結合每位患者本身的體質量合理的調整注射時的速度。盡可能的從患者的右胳膊的肘部中間注射,在完成對比劑的注射工作后,用相同的速度為患者注入30~40 mL的生理鹽水,從而降低頭臂靜脈血管中對比劑的殘留量。④掃描:在進行掃描工作的時候可以選擇通過團注激發(fā)掃描法或者是小劑量試驗法的方式。其中團注激發(fā)掃描法指的就是把ROL設定在患者的頸部動脈血管中,然后將掃描激發(fā)的閾值設定在80~100 Hu范圍內(nèi),在頸部動脈血管處于閾值的時候就進行掃描;小劑量試驗法指的就是第一步為患者注入15~20 mL量的對比劑,將患者頸部動脈血管的時間-密度變化記錄下來,并計算得到比劑達到最大值的時間,顯進行平行掃查、隨后在對比劑達到最大值得時候進行CT血管造影掃描,應用ADD/SUB技術獲得CT血管造影的血管減影圖像。⑤重建:包括多層次重建、密度最大值投影、容積重現(xiàn)以及曲面重建等。
在119例頭頸部血管患者中,經(jīng)診斷為頸以及顱內(nèi)動脈血管狹小或封閉不暢的43例,占總患者的36.1%,43例患者中間血管屬于輕度狹小的28例,占65.1%,其余15例患者均是更為嚴重的狹小及血管完全封閉不暢,占34.9%;經(jīng)診斷為動脈瘤的患者24例,占20.2%,包括腦內(nèi)多發(fā)性動脈瘤2例、后交通動脈瘤12例、前交通動脈瘤2例、基底動脈瘤2例、基底動脈梭形動脈瘤2例、剩余的4例診斷出患有其他部位的動脈瘤;經(jīng)診斷患有海綿竇漏1例、海綿竇血栓2例、動靜脈血管畸形3例、煙霧病1例。
3.1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頭頸部血管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①評價血管狹窄:作為判斷血管狹窄程度“金指標”的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仍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頭頸血管病變診斷中的優(yōu)勢日益明顯,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診斷頭頸血管病變的首選方法[3]。在對頸內(nèi)動脈狹窄的判斷及狹窄程度和長度顯示方面,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與DSA的一致性可達90%~100%[4]。另外,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顯示粥樣斑塊的性狀,可指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②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直徑<5 mm動脈瘤的顯示率可達98%,可以認為是顯示動脈瘤的金標準;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對動脈瘤的部位、瘤體大小、瘤頸寬度情況等進行全方位的立體觀察。對于需要手術治療的動脈瘤患者,還可對手術入路的選擇提供信息。
3.2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頭頸部血管診斷中的注意事項[5,6]
①應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頭頸部血管進行診斷時,可選擇團注激發(fā)掃描法和小劑量試驗法兩種掃描方式。二者各有優(yōu)缺點,前者血管樹的后處理較復雜,不易觀察頸內(nèi)動脈巖骨段、海綿竇段及靜脈竇;后者處理較簡單,對頸內(nèi)動脈巖骨段、海綿竇段及靜脈竇地觀察較為容易,但需增加對比劑注射劑量,檢查是需固定患者頭部。②注意減少靜脈的影響:在CT血管造影中,腦組織的動脈期和靜脈期間隔時間僅3~6 s,很難完全分開。而靜脈的顯影可影響顱內(nèi)動脈的觀察,因此,為了減少顱內(nèi)靜脈的干擾,可在達峰時即行掃描,于達峰后延遲再行掃描觀察靜脈竇,以獲得滿意的圖像。
總之,64排螺旋CT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CT血管造影的技術水平,在頭頸部血管診斷中具有臨床應有價值。
[1] Yang L,Huang X,Duan S.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echnique of 64-slice spiral CT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head and neck[J]. Vasa,2012,41(1):27-33.
[2] 溫琳峰,賈月霞.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腦動靜脈畸形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23(3):532.
[3] Lu W,Gang C,Yin Z,et al.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herapy of aortic dissection[J].Chin J Modern Med,2013,2(1):19.
[4] 崔尊社,王俊鵬,羅春海.64排螺旋CT在頭頸部CT血管造影減影中兩種掃描方法效果的對比[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2,21(4):214-217.
[5] Kramer M,Schwab S A,Nkenke E,et al.Whole bod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vascular mapping of head and neck: an intraindividual comparison[J].Head Face Med,2014,10(1):16.
[6] 朱建國,楊亞芳,劉斐,等.64排螺旋CT腦灌注成像聯(lián)合頭頸部血管成像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應用[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2,25(11):1182-1185.
R445.4
B
1671-8194(2014)21-0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