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6日陳虻到《紀事》欄目組講課,與一位新來的女編導討論一個片子。問答交手幾個回合,陳虻就敏銳地發(fā)現(xiàn)兩人交流的過程有問題。他說:“咱們先不談片子,先談談怎么聊天。否則這樣聊下去,交流的成本太高,我說出大天來,你也領會不了多少?!?/p>
以下是我們從錄像帶扒下來的文字記錄,盡量保留陳虻現(xiàn)場語言的原汁原味。
陳虻先講了以前和一個編導發(fā)生的故事:
我給他講片子,我說你這片子主題應該是這個,他說,我也是這么想的。我再講下一段,他還是說,我也是這么想的。當時我一拍桌子,下次我審你片子之前,你怎么想的,你先寫在紙上。然后我如果真的講的是你寫紙上那個,把你的紙亮出來,我給你跪下。
為什么一定要這么嚴厲地批評他?“我也是這么想的”,有什么錯?人家不就接一下茬兒嗎,你陳虻干嗎那么不饒人?為什么不饒人,就因為他接受信息的方式是錯誤的,并不是因為他不尊重我,而是因為他在聽我說話的時候,老在尋找我的信息跟他的信息相同的部分,而不是尋找我的信息跟他的信息不同的部分。但是,他只有尋找到我的信息跟他的信息不同的那部分,他才真正有變化,他總是尋找相同的那部分,只能通過我來印證他是對的。一個人天天都這么聽別人說話,他一輩子都改變不了。
因此你不能用排斥的方式接受我的信息。就是說我給你講這個道理的時候,你不是在想這個道理本身,你在想,我為什么沒有這樣做是有我的道理的,是有我的原因的。所以你永遠領悟不了我跟你說的東西,這就是排斥。排斥并不是對我的不尊重,不是咱倆之間的關系,是你在社會生活中,你在學習過程中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
所以必須改變思維方式,聽人說話就是一種思維方式。對事不對人,你千萬別覺得這是很丟人的,你要在這兒工作,就要養(yǎng)成這樣一個心理,就是說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為了你有變化,而不是為了把你說得不是一個人似的。你應該適應這種文化。還有啥問題,妹妹,請你給我再提問提問。
央視主持人阿丘曾經(jīng)這樣形容陳虻與編導的交流、對片子的評點:不溫不火的、略帶揶揄的,而又充滿誠意的、犀利的、準確的、極富建設性的、邏輯條理非常清晰的。他說:聽完以后“五體通泰,心服口服”。
摘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