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欲望的萌發(fā)、踐行與選擇,皆源于趨利避害的本能,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經濟人假設”理論充分闡釋了這種情形。
一百多年前,從歐洲大陸到美洲大陸“紅星航線”(Red Star Line)上的移民潮(不止“紅星航線”,移民也通過其他途徑前往美國),便是這種理論的最佳體現。資料顯示,從1820年到1920年的100年間,美國一共接納了大約3350萬移民。
眾多被日益興起的納粹政權迫害的猶太人、投機分子和罪犯,抑或是單純出于對新生活的向往的歐洲居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沿著“紅星航線”或其他航線,去往他們心中的應許之地。
“紅星航線”始建于1871年,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和美國費城的兩家航運公司共同運營,最初的設想是船只將原油運往歐洲,返程搭載乘客,一百多年后再來看,不想卻成了一個時代的隱喻與表征。
這也是我們探尋這條不被國人所知的古老航線的目的。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輸出國,“第三波移民浪潮”愈演愈烈。鳳凰衛(wèi)視評論員邱震海今年5月發(fā)微博說:“未來幾個月,中國將出現一股新的、更大規(guī)模的移民潮……”轉發(fā)達一萬多次。同時,從2004年中國開始實行“綠卡”制度以來,截至2011年rRUHzyY25FhQUn8f0LeFcQ==底,申請的外國人僅4752人。
我們也觀察到另一種現象,有一批企業(yè)家,他們的選擇不是移民,而是走出國門,深刻地介入全球經濟活動,學習西方先進的企業(yè)管理經驗和最新的科學技術,然后贊助全球最頂級活動或者賽事,隨著自身企業(yè)實力增強,進而收購國外企業(yè)。
他們,代表了中國的另一面。
2008年,通靈珠寶總裁沈東軍讓旗下企業(yè)成為柏林電影節(jié)獨家珠寶贊助商;2011年,他以個人名義收購法國樂朗葡萄酒酒莊;2013年,比利時“紅星航線”博物館開館,他聯(lián)合本刊發(fā)起“尋找紅星航線乘客華人華裔”活動……
本刊記者在查閱歷史資料時注意到,1899年,一位在新加坡的華人移民這樣寫道:“生活在英國、荷蘭、葡萄牙、法國或者西班牙的殖民地有一大好處,就是可以享受這些國家仁慈的保護,卻不用面對貪婪和態(tài)度惡劣的(中國)官吏。”
其實,回到亞當·斯密“經濟人假設”理論,移民潮的興起是一種表象,本質是,在全球范圍內優(yōu)化配置資源。這一點,與沈東軍們“走出去、引進來”的企業(yè)經營理念一致。
哈佛大學孔飛力教授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中國海外移民強大的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中國本土的商業(yè)化過程……它們作為允許特殊規(guī)則存在的場所,為清帝國及現代中國提供了可以與海外進行商業(yè)合作的通道,并且同時保證這種合作免于官僚規(guī)則和意識形態(tài)的掣肘。”
如今,隨著“中國第三波移民潮”的大規(guī)模興起,隨著越來越多如同沈東軍一樣的企業(yè)家深度介入到全球經濟事務中,中國政府也在內憂外患中尋求開放:由政府強力主導的、占地2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貿區(qū)正式掛牌。
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說,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開放的國門一旦打開,中國與國際社會緊密聯(lián)系的趨勢將變得無法逆轉。正如有專家指出:“指導我們社會的自由主義和人權原則不能止于國界,更不能以閉塞去威脅處于民主社會核心的自由原則和自由主義?!蔽ㄓ虚_放以符合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才是當今時代的潮流。
潮流之勢民心所向,變革在即,基于開放、正義之上的社群新形勢終將隨著時代發(fā)展而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