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刊:你有幸生在饑餓年代后,但記憶中是否還有饑餓的感覺,包括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什么印象讓你刻骨銘心?
毛阿敏:關(guān)于饑餓的回憶是無法一言道盡的,但對我而言并不一定心酸。我出生在上海天山五村,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上海最重要的中心商圈了。記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父母做的上海菜,尤其是百葉結(jié)燒肉的味道。那時我覺得媽媽是天下第一廚,那些菜的味道如此獨特而親切,是之后幾十年我去過的所有大酒店都無法復制的。
那個年代,我們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偶爾偷偷聽聽鄧麗君的歌,讀讀王安憶的小說。我一直認為精神上的饑餓有時更甚于身體,那個年代雖然沒有現(xiàn)在的珍饈佳品,但我們內(nèi)心是充實的。
人物周刊:“紅色”是你們這代人的共同底色,就像崔健所說,是“紅旗下的蛋”,歷經(jīng)歲月滄桑,你依然葆有這種底色,還是把它漂白了或是混雜了多種色彩?
毛阿敏:紅色本來就是生命的顏色,這種顏色塑造了我們每個人的靈魂。在很多人的眼中,特別是在后輩人眼中的這種“紅色”或許已經(jīng)混雜了別的顏色,但我常常把這種顏色歸結(jié)到正能量上,它在我的內(nèi)心一直保持著單一,并沒有因為外來的東西改變多少。
人物周刊:用幾句話概括一下你們這代人?有什么共同的主題、共同的氣質(zhì)?
毛阿敏:有痛苦,這種痛苦來源于肉體生命的本源需求,又來自于精神層面對生命與自由的內(nèi)在渴望。人生已經(jīng)過去了50年,在這一段人生歲月中,我內(nèi)心的主題是我的歌聲。我喜歡歌唱,只要有歌聲和音樂,無論多么變化莫測的人生或者復雜困苦的情感都會立刻煙消云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歌聲可能就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種舒緩方式。
上海人向來比較注重自己的氣質(zhì),特別是我做了母親之后,我希望潛移默化而來的生活氣質(zhì)能影響我的孩子和周圍的人。還有什么共同氣質(zhì),這個問題沒人回答得了,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工作不一樣、想法不一樣,各有各的主題,各有各的氣質(zhì),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對我而言,我就想用最簡單的生活證明自己。
人物周刊:同代人中,你最欣賞哪幾位?為什么?
毛阿敏:我欣賞鄧麗君,她的歌聲讓我記憶永恒,她影響了我;更喜歡邁克爾·杰克遜,他去世的時候我差不多哭了一周。這兩個人都給人類留下了不朽的東西,他們和我是同代人,一個影響了亞洲,一個影響了世界。
人物周刊:年歲漸長,很多東西都會改變,比如精力,你感受到了那種由身體變化帶來的精神變化沒有?
毛阿敏:不得不承認隨著年歲的增長身體在變化,有時無奈,有時感嘆,但精神層面的變化帶來的影響更不容易,特別是我們從事藝術(shù)的人,感覺要比別人活得輕松和簡單一些——有了農(nóng)場可以種種地,看到莊稼長高,喜歡的菜裝到菜籃子里,我的精神世界就是充實的。我不希望生活被歲月改變,說到狀態(tài)有無變化,我覺得我比二三十歲的時候心態(tài)更加平和,愈發(f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物周刊:面對當下突變的時代,你最想說什么?
毛阿敏:這些事我不懂,也從來不考慮這些問題,但有一件事我想說,我們當下的生存環(huán)境比30年前好多了。很多人在動車相撞后大驚小怪,對北京的霧霾不斷抱怨,但我仍記得我的老師跟我講過,英國工業(yè)革命時倫敦的霧霾比我們更為嚴重,再說美國也撞過火車,日本也一樣,突變的時代往往會發(fā)生一些突變的事、一些意料不到讓人類受傷的事,它們是發(fā)展過程中必須承受的代價。
人物周刊:像史玉柱、馬云這些五十歲左右的富人們已經(jīng)開始把生活當成工作,享受人生,假如你也財務自由了,最想做什么?
毛阿敏:我對做生意不懂,但我看過兩部生意人的電影,一是《門口的野蠻人》,一是《喬布斯》,在富人們富麗堂皇的奢華生活背后,一定有很多難以訴說的苦難和孤獨,而我歷來不看表面現(xiàn)象。
我的錢并不多,但從我二十幾歲出道開始,財務就一直是自由的。我是一個沒有太大理想的人,現(xiàn)在的目標就只是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我從不偽裝自己,雖然做了很多善事和資助的事,但我從不報道,也許這是我簡單的生活和尋求心靈平衡的方式。
人物周刊:美國一家民調(diào)公司的調(diào)查顯示,50歲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人會比較睿智,你有同感嗎?或者哪一時期是你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毛阿敏: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是生活有規(guī)律、有追求、有希望,并且自己能夠掌控。如今有太多的時候身不由己,不覺得會如何睿智,但多少已經(jīng)學會釋懷。就像星云大師說的:失去與擁有,包容與取舍,其實是事物的兩面,惟有將兩面結(jié)合起來,才是真正體會到了全部的人生。
人物周刊:五十而知天命,你最深的感悟是什么?還有困惑嗎?
毛阿敏:孔子在《論語·為政》中對自身年歲的際會做了“五十而知天命”的訴說。記得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jīng)到了74.83歲,而2013年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確定了最新的年齡分段,44歲以下為青年,45至59歲為中年?,F(xiàn)如今,對于50歲的人來說,其實剛跨過青年才來到中年,怎么可能無惑,更不要說知天命了。
人物周刊:長命百歲是良好的愿景,你如何規(guī)劃自己人生的下半場?
毛阿敏:健康是最重要的。作為上海人,我非常會管理自己,現(xiàn)在有了家庭和孩子,更覺得多了很多責任。我希望能夠活得更長久,把孩子們都撫養(yǎng)成人,并讓他們成為有用之人。
人生的下半場,主要取決于心態(tài),你的心態(tài)和你的生活是否精彩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我覺得人生的下半場就是向自己挑戰(zhàn),戰(zhàn)勝那些內(nèi)在和外在的自我局限。也許有了家的責任,有了照顧孩子的責任,所以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就是對過好人生下半場最好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