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輝
生于1963 年,香港作家、文化評論人,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qū)社會學博士,現(xiàn)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也在香港有限電視、鳳凰衛(wèi)視、香港電臺主持節(jié)目,著有《在廢墟里看見羅馬》《江湖有事》《愛戀無聲》《死在這里也不錯》等。
人物周刊:在你的記憶中,是否還有饑餓的感覺,包括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什么印象讓你刻骨銘心?
馬家輝:物質(zhì)上,沒有,盡管香港60年代很少富人,連李嘉誠也在掙扎,有錢的主要是英國人以及上海南來商人。精神上,主要的“饑餓”是看不到香港本土的相關(guān)歷史和論述,臺灣和內(nèi)地的變化情況反而多多少少會有,香港的則只有當下的零碎新聞,沒有任何文章去談香港社會自身在殖民管治下的變化。我們看見兩岸,卻看不見自己。
人物周刊:你覺得這一代人有什么共同的主題或共同的氣質(zhì)嗎?能否用幾句話或幾個關(guān)鍵詞概括一下你們這代人?
馬家輝:爭氣。靈活。樂觀積極。沒有包袱。
人物周刊:年歲漸長,很多東西都會改變,比如精力,你感受到了那種由身體變化帶來的精神變化沒有?
馬家輝:睡眠不足時,如世界末日。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睡眠不足。
人物周刊: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你覺得個人該如何自處?
馬家輝:中國人的4個字,最好用:量才適性。有什么才,做什么事;有什么性,走什么路。其他人對你有什么期待,是他們的事情,跟你無關(guān)。你根據(jù)自己的才和性去選擇路向, 便是了。
人物周刊:有調(diào)查顯示,50歲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人會比較睿智,你有同感嗎?或者哪一時期是你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馬家輝:每個年齡都有當下智能,沒得比較。但就行動的自由而言,20-30歲最從心所欲, 因為一個人從香港到臺灣讀書,不受家庭約束,專心讀書寫作;大學畢業(yè)后,當記者,在東南亞游歷探索,驚奇香艷,能發(fā)生的冒險都發(fā)生了,深刻難忘。30歲以后, 在美國讀博士,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師,身份約束多了,便不自由了,而我一生,最看重的其實是自由。
人物周刊:五十而知天命,到了這個年齡,你有什么恍然大悟或者是無可奈何?還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想做而一直沒有去做的?
馬家輝:很后悔曾經(jīng)傷了一些人的心,父母的,一些女子的,也有我自己女兒的。我希望自己能夠做個更溫柔和善的人,但,已過去了,當時做不到,以后也不一定做得到。
人物周刊:對自己人生的下半場,你有何規(guī)劃?
馬家輝:寫小說。我希望寫一部長篇小說。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