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珀槿 裴雙義 孫淑紅 (唐山市第五醫(yī)院精神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遷延性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易復發(fā),出院時往往遺留社會功能受損,需要長期乃至終身服藥。但長期的藥物治療易使其喪失信心,依從性較差,導致病情復發(fā)甚至惡化。本文采用家庭心理干預聯(lián)合社會技能訓練治療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并觀察其臨床評價。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80例,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1〕;(2)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35分;(3)社會功能下降3個月以上;(4)精神癥狀基本緩解,病情穩(wěn)定;(5)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zhì)性疾病,酒精及藥物依賴以及對研究不合作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90例,觀察組男/女為54/36,年齡(46.2±7.1)歲,病程(2.1±0.5)年,文化程度小學30例、中學40例、大專及以上20例;對照組男/女為58/32,年齡(47.1±6.7)歲,病程(2.2±0.7)年,小學28例、中學40例、大專及以上2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因及病情等一般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出院后進行常規(guī)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每月隨訪1次,觀察病情及復發(fā)情況。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家庭心理干預聯(lián)合社會技能訓練。(1)家庭心理干預:要求家庭成員與患者共同參加,由經(jīng)過專門培訓的醫(yī)師和護士對患者和家屬進行集體授課,1 w開始授課,1次/w,共2次,出院后1次/月,共6次。授課內(nèi)容包括精神分裂癥的病因、癥狀表現(xiàn)及預防,用藥方法、不良反應及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家庭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正確態(tài)度及應付策略,家庭內(nèi)部交流技巧等。每次授課后與患者及家屬座談,聽取患者和家屬的疑問,糾正錯誤認識。(2)社會技能訓練:由經(jīng)過專門培訓的醫(yī)師采用講解、示范、提問、觀看錄像、角色扮演等形式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3次/w,共24次。內(nèi)容包括語言交流、獨立生活、自我評價、癥狀自我監(jiān)控、藥物自我管理及社會交往技能等。
1.3 效果評價 在入組和6個月時分別采用BPRS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2〕的評定兩組患者的精神癥狀和社會功能,應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zhì)量測量量表簡表”(WHOQOL-BREF)〔3〕評估兩組患者6個月時的生活質(zhì)量,包括26個條目,分為生理、心理、社會及環(huán)境四個領域,得分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好。記錄兩組患者完全依從率和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定性資料采用獨立樣本R×C列聯(lián)表資料的χ2檢驗;定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設計資料的t檢驗或兩獨立樣本資料的t檢驗。
2.1 兩組患者BPRS和SD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6個月時BPRS和SDSS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BPRS和SDSS評分比較( ± s,n=90)
表1 兩組患者BPRS和SDSS評分比較( ± s,n=90)
與入組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指標 組別 入組前 入組6個月BPRS評分 觀察組 32.5±2.2 22.2±4.51)2)對照組 31.8±2.4 27.3±5.61)SDSS評分 觀察組 6.2±2.5 4.2±1.31)2)對照組 6.3±2.4 5.7±2.7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 觀察組WHOQOL-BREF表中各領域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 ± s,n=90)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 ± s,n=90)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領域 環(huán)境領域觀察組 14.9±4.21)16.4±5.31)14.5±4.41)14.8±5.71)對照組8.8±3.3 9.2±3.7 10.1±4.1 10.9±4.3
2.3 兩組患者完全依從率和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完全依從率71.11%(64例)顯著高于對照組46.67(42例)(P<0.05),復發(fā)6.67%(6例)顯著低于對照組26.67(24例)(P<0.05)。
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的升學、就業(yè)、升職、擇偶等壓力日益加劇,精神分裂癥患者日益增多〔4〕,引起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容易反復,每一次復發(fā)都會使患者大腦永久性損傷,社會功能進一步下降。而單純藥物治療僅能改善部分癥狀,對其受損的社會功能作用非常有限,而且患者常擅自減藥、停藥,致使復發(fā)率增加〔5〕。因此,如何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降低復發(fā)率,成為精神學科的研究熱點。
研究提示〔6,7〕,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作為一種社會心理刺激因素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改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是提高依從性的重要措施。而研究證實〔8〕,只要堅持長期服藥,75%的首次發(fā)病精神分裂癥患者可以達到臨床痊愈,約20%可保持終生健康,加強家庭心理干預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與生活滿意度??到ㄈA等〔9〕報道社會技能訓練可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和社會功能,對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采用家庭心理干預聯(lián)合社會技能訓練治療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通過家庭心理干預使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疾病,為患者建立了一個較寬松的生活環(huán)境,而且能監(jiān)督服藥,早期發(fā)現(xiàn)疾病的預警信號,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從而相對減少了發(fā)病誘因;社會技能訓練使患者學會融入社會,缺損的社會功能逐漸恢復,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結果表明家庭心理干預聯(lián)合社會技能訓練治療康復期精神分裂癥能顯著提高治療依從性,進一步改善精神癥狀、社會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減少復發(fā)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中國精神科學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
2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3-6.
3 鈕偉芳,李 杰,孫 燕.WHOQOL-BREF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09;9(1):56-7.
4 張啟文,肖水源,周 亮,等.湖南省瀏陽市農(nóng)村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現(xiàn)狀及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4):241-4.
5 Shibre T,Kebede D,Alem A,et al.Schizophrenia:illness impact on family members in a traditional society-rural Ethiopia〔J〕.Soc Psychiatry Psyehiatr Epidemiol,2003;38(1):27-34.
6 林 立.精神分裂癥102例復發(fā)調(diào)查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33):218-9.
7 孫賢俊,張東閣.防止精神分裂癥患者復發(fā)和再住院的探討〔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11(2):239-40.
8 郝 偉.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96-7.
9 康建華,張 帆.社會技能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37(8):1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