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亮 董立兵
(南京農業(yè)大學工學院 江蘇南京 210031)
套路運動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斗動作為素材,按照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的相互變化規(guī)律編成的成套動作。因武術中不少拳種有數路套子,故名“套路”。套路起源可追溯到周代,《詩經·周頌》:“象用兵刺杖之舞”;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象舞、干戚舞均為介于武術與舞蹈的套路形式。秦末有劍舞,三國時有刀舞,至北宋時,百戲中已有武術對練的“槍對牌”,南宋瓦舍中有武術對練的“打套子”。明清以來,套路運動更為發(fā)展,拳種、流派林立。武術是我國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套路也就成為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然而我們通過對套路教學現狀的調查卻發(fā)現,當學生初始接觸套路學習時興趣高漲、情緒激昂,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習興趣有所下降,以致后面的動作越來越不規(guī)范。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學內容單一枯燥、教學方法呆板單調、教學過程公式化;其次是有的學生希望通過學習能夠掌握武術套路的攻防技巧,而因不同學生實際接受能力與套路教學內容之間不匹配的現實所導致的吃不飽和要撐死的兩級分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所下降。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對武術學習的熱情,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就在套路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談幾點看法。
從行為學角度看,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動力。武術套路運動講究形神兼?zhèn)?、剛柔并濟、虛實相兼、動靜結合、內外合一。首先合理安排教材內容,在武術套路教學前,利用電影、視頻、圖片和計算機多媒體,將整套動作或者難度較高、表演性較強的代表動作,如騰空飛腳等對學生進行演示,讓學生體會武術套路的驚險、曲折,豐富對套路的感性認識,體驗套路中的美感,從而激發(fā)學習掌握武術套路的欲望。其次,提高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識。掌握一門技術、學好一個套路非一日之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是一個漸進和必備的過程。比如對于單調的壓腿、踢腿、樁功等基本功練習,學生感到單調、枯燥,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煩心理。這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闡明基本功練習的涵義,促使學生了解學習內涵,動機純了,學習興趣自然也就濃了。保持足夠的耐心、扎實基本功是實現學習目標的基礎。只有基于正確的學習認識才能耐得住寂寞,保證動作練習不走樣,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減退。
武術套路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挖掘教材內容,因材施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興趣的因素很多,教材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是重要的一個因素。如套路具有攻防涵義,部分動作具有攻防因素,比較符合青少年爭強好勝的心理。學生往往偏重于這種攻防性的技擊練習,學習興趣相對穩(wěn)定。利用好教材內容特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變換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同樣也能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踢腿可以選擇原地踢或行進踢、分散踢或集體踢,也可采用游戲等形式踢,使學生始終保持練習的新鮮感。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鑒于學生個體體質狀況、武術基本功差異,接受能力高低,武術套路教學要避免“一刀切”,對不同水平的同學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對一些自我感覺差、韌帶硬、協(xié)調性差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確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實行彈性教學、階段教學。一旦有進步就及時鼓勵,在成功感的激勵下,推動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即使是同一教學內容,也應區(qū)別對待。如一個套路練習,對運動能力強的同學可以適度提高動作的規(guī)格和要求,加大量;對能力較差的同學可以從實際出發(fā),適當降低難度和要求,減少量。一樣是完成成套動作,盡管質量、水平有些許差距,但信心樹立了,興趣自然也就濃了。
講解是使學生把握正確動作要領的向導,生動形象的講解不僅利于接受知識,更能起到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效果。武術的獨到文化特色為教學講解更為生動提供了可靠依據。武術學習歷來承襲言傳身授,廣為流傳的武術口訣內容不僅簡明扼要,而且具體形象。教師可利用這些口訣講解添彩增色。例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拳如流星、眼似電、腰似蛇形、步賽粘”;“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站如松、立如雞、轉如輪、折如弓、快如風、緩如鷹、輕如葉、重如鐵”。這些形象的口訣準確地概括了武術動作要領,極具感染力。如果加以老師生動的釋義,便可通俗易懂,既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而示范作為直觀教學中的主要形式,是學生明確動作、技術結構的有效手段。武術既講究動作規(guī)范、形神合一,又追求意領神隨、內外合一。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息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武術是身體整體的活動,講求手、眼、身、法、步及全身部位協(xié)調一致,靜若雕像,動若飛鴻。如眼法,不但要疾如閃電,而且要做到眼隨手走,明亮而有變化。教師準確、熟練的動作示范,精、氣、神等內在因素的傳神演繹,必將對學生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在教學中將形象生動的講解與優(yōu)美精準的示范有效結合起來,使學生產生某種一觸即覺、不期而遇的驚詫,潛移默化中,對于學生加深動作理解,喚起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積極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有研究表明,只要存在競爭對象,人總會自發(fā)地產生好勝意識,力求超過對方,見個高低,分個上下,這是人固有的一種本能。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勝意識,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比賽的這一特性剛好可以滿足這一需求,不服輸、榮譽感和能力價值觀對學生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采取競賽形式,提供比賽機會,或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參與比賽的動機非常強烈,在競爭過程中往往情緒高昂激漲,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運動潛能,發(fā)揮出超常的運動能力。這種強烈的運動刺激對學生的身心具有深刻地影響,一種突破局限的淋漓暢快將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為主動和積極。因此在武術套路教學中適當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比賽活動能有效激發(fā)、加強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技術動作掌握的程度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形成是密切相關的。掌握的程度越高、掌握得越牢固,成就感就越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更加濃厚。套路動作結構復雜,唯有在高度熟練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達到內外兼修,心志意向的統(tǒng)一。自古“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雖然耳熟能詳,但要真正做到卻非易事。因此,僅靠課堂上的學練并不能達到較佳的教學效果,只有課后的不懈研磨才是積極的后續(xù)保障。因此,對學生加強課外自主鍛煉意識的引導,促進學生課外研練習慣的養(yǎng)成,有助于提高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程度?!叭蚯П?其理自見”,相應的技術動作的鞏固提高也會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武術內涵的理解,自覺保持習武的興趣,達到百練不厭的效果。
某種意義上,武術是中國的一種象征,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武術是中華民族漫長歷史長河中積累和發(fā)展起來的一項遺產,融會了易學、哲學、倫理學、美學等多種傳統(tǒng)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具有濃郁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武術是一種文化,武術足夠的文化負載能力折射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和人生觀?!疤煜屡d亡,匹夫有則”,明代少林僧兵抗擊倭寇的事跡可歌可泣,匡扶正義、憂國憂民的武林愛國英雄代不乏人?!耙匀峥藙偂⒁造o制動”是中國武術的內修講究典型地代表了東方文化?!拔囊栽u心,武以觀德”、“后發(fā)制人”的道德觀念也證明了武術特殊的人文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武術的文化實質,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們深深的感受到繼承與傳播傳統(tǒng)武術文化是一種歷史的職責。責任意識的樹立是學習動力的不竭源泉,認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就強了,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與保持自然水到渠成。
設法培養(yǎng)學生習武的興趣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武術運動技能的形成,創(chuàng)造出愉快的教學氛圍,保障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是武術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在重視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同時,我們也應避免出現唯興趣主義的傾向,變成僅僅注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以致脫離基本教學內容和要求,舍本求末。只有正確地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習武的興趣,使其既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武術文化內涵的積累,又能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實現自我突破,這樣才不會失之偏頗,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郭志禹.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2]郝士儒.改進武術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2(4).
[3]施翔.在武術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J].常熟高專學報,2003(4).
[4]李允鵬,宋學光.培養(yǎng)武術學習興趣的幾點方法[J].體育教學,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