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冉冉 談珍瑜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長沙410007;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長沙 410007
慢性盆腔炎(CPID)是一種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多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多在勞累、月經前后、性交后加重,病情較為頑固,纏綿難愈,易復發(fā),是宮外孕、不孕的潛在危險因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為了了解中藥配合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該研究選取2010年11月—2011年5月期間就診的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運用中藥配合艾灸進行治療,顯示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將該116例到該院婦產科住院和門診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編號,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單純中藥組56例,年齡21~49歲,平均(34.1±7.5)歲;病程4個月~3.7年,平均(2.3±0.5)年。 中藥加灸組60例,年齡20~48歲,平均(34.2±7.9)歲;病程4 個月~3.9 年,平均(2.4±0.2)年。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1]中關于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①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下腹部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后及月經前后加劇。③陰道分泌物異常。④子宮底壓痛及子宮一側或兩側觸及條索狀物壓痛。⑤B超檢查可探及異?;芈暬虿灰?guī)則暗區(qū)或子宮直腸有積液。⑥應除外慢性闌尾炎、盆腔惡性腫瘤及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其他病變”[1]。
中醫(yī)診斷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表現為下腹脹痛有冷感,腰骶脹痛或冷痛不適,帶下量多,色白質稀;同時可見形寒肢冷,經期腹痛加重,或見月經延后、量少,色紫暗;舌質淡暗、苔白厚或滑膩,脈沉弦或弦緊”[2]。
1.3.1 單純中藥組 口服中藥湯劑,以少腹逐瘀湯[3]為主方,主要組成為小茴香10 g,干姜5 g,延胡索10 g,沒藥10g,當歸10 g,川芎10 g,官桂5 g,赤芍10 g,蒲黃10 g,五靈脂10 g,甘草5 g,根據臨床辨證隨癥加減,水煎服,1劑/d,早晚分服各150 mL。
1.3.2 中藥加灸組 在單純中藥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灸氣海、關元、子宮、足三里、三陰交等穴。艾條溫和灸,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且能耐受為度,每穴5~10 min,1次/d。
兩組治療均以7 d/療程,每療程結束后休息1 d,經期不做任何治療,3個月后評定療效。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叭喊Y狀、體征及婦科檢查均恢復正常,B超檢查提示子宮附件正常,盆腔無包塊及積液。顯效:癥狀及體征消失,婦科檢查有明顯改善,B超檢查提示子宮正常,盆腔包塊及積液明顯減少或消失。有效:癥狀及體征好轉,婦科檢查有改善,B超檢查提示子宮正常或肥大,盆腔包塊及積液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婦科檢查局部病變如故,B超檢查盆腔情況無改變”[3]。
所有數據使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單純中藥組56例患者痊愈26例,占46.4%;顯效8例,占14.3%;有效12例,占21.4%;無效10例,占17.9%;總有效率為82.1%。中藥加灸組痊愈45例,占75.0%;顯效11例,占18.3%;有效2例,占3.3%;無效2例,占3.3%;總有效率為96.7%。兩組總有效率經 χ2檢驗,χ2=6.58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明中藥加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優(yōu)于單純中藥治療。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慢性盆腔炎是盆腔生殖器官、盆腔腹膜及子宮周圍結締組織發(fā)生的一種慢性炎癥。其主要癥狀為帶下量多且表現為色黃或白,患者會出現下腹隱痛、脹痛或下墜以及腰骶部酸痛等感覺,其病情易反復,往往遷延難愈。寒濕凝滯型盆腔炎多因在胞脈空虛之際,寒濕之邪乘虛侵襲,郁結留滯沖任二脈,邪氣與氣血相搏而成。病久則損傷正氣,氣血運行失常,導致氣虛血瘀,沖任虛損。脾腎氣虛,無力將孕卵送至子宮,加之胞脈本身既有瘀滯,運送孕卵受阻,不能移行至子宮,而在胞脈上發(fā)育,故成異位妊娠,目前國內外異位妊娠的發(fā)病率有明顯的升高趨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盆腔炎癥感染史,蘇日華[4]等人的研究表明,曾經有過盆腔炎癥感染史的患者發(fā)生異位妊娠的危險性是沒有盆腔炎癥感染史者的3~7倍。因此,及時而有效的治療盆腔炎可以預防異位妊娠的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異位妊娠的發(fā)病率。
中藥湯劑治療慢性盆腔炎雖然有效,但單一的中藥治療效果并不令人滿意。艾灸是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之一,具有溫經散寒、祛濕通絡、強身健體、提高機體免疫力等作用[5]。所選穴位[6]氣海、子宮為局部取穴,可以促進局部經絡氣血的暢通,通則不痛,且氣海為生氣之海,氣血之會,能培補元氣,子宮為經外奇穴,是治療女性生殖系統(tǒng)疾患的經驗效穴,專治胞宮諸疾;足三里和胃健脾燥濕,補氣養(yǎng)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補腎養(yǎng)肝,調理氣血,為婦科病之要穴;關元為足三陰經與督脈交會穴,通胞宮,灸之可通調沖任,溫腎助陽,對此穴進行艾灸,能調理臟腑功能,疏通全身氣血。所以,在中藥治療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的同時,配合艾條溫和灸以上穴位,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中藥配合艾條溫和灸確為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值得應用和推廣。
[1]豐有吉.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42-244.
[2]鄭筱萸,任德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4-253.
[3]鄧中甲.方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203-205.
[4]蘇日華,劉萍,侯妍.引發(fā)異位妊娠的病因和防治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0,11(33):164-165.
[5]王富春.刺法灸法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2009:66-78.
[6]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